趣味识字法
一,引入故事,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
爱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从幼儿园到小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有趣的故事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效缓解孩子从幼儿园轻松的环境向小学生涯过渡的紧张情绪。
进了小学班,我先让学生们介绍自己,适应一个新的大家庭,然后告诉他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小主人是一个和你一样大的孩子。你想听吗?”讲台下一片欢呼,于是我给他们讲了王洛宾的故事。
《鹅》是他们早已熟悉的一首诗,但却是一种不需要太多理解的朗诵。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在于,在熟悉的基础上了解它,培养知道它是什么,探究它为什么的习惯。当孩子们知道他们背诵的诗歌是罗七岁时写的,他们惊叹,不可思议,但更多的是羡慕。
这时我又会被引导:“同学们觉得王斌值得崇拜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每一项成就都伴随着努力,他会写出如此优美的诗句,这说明罗一定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他一定读过很多书,并且理解书中所写的意思。那他一定认识很多字吧?”。
这样会给同龄学生树立榜样,说明识字的重要性,激发孩子识字的热情。
第二,先汉字,再拼音
先汉字,后拼音是新教材提倡的一个观点,很有道理。现在我们的孩子往往是先用脑子去记忆,再用眼睛去证明。
就像很多学生上小学前能背很多诗,比如《三紫晶》、《弟子规》、《唐诗》,拿到手后能背的文章不一定能看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老师把自己熟悉的孩子的诗念一遍,让孩子用手指跟着念,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心里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会觉得识字其实没那么难,心理也会放松。
但是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学好拼音,才能认识更多的单词,甚至是所有想认识或者必须认识的单词。拼音是识字的工具,好的工匠必须会使用好的操作工具,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
第三,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用比喻加深学生的记忆。
我国最早的书写形式之一是“象形文字”,意思是根据事物的形状书写符号,便于记忆。在教学中,也可以借用前人的智慧,逆向运用这种方法,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是多么轻松有趣,从而使汉字存在于记忆中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
比如在教“堂”字的时候,先让学生知道“堂”字的结构。是半括字,书写顺序应该是从外到内。
在教孩子书写顺序的时候,加入一些有趣的描述。先写“工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只有当我们有了家,我们才能感到安全。“工厂”的偏旁就像我们的家,对吧?有了它,我们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给同学们看。
顶部横着是不是刚好够挡雨挡阳光?接下来写“丁”,意思是人口。古有“厂”为家,“丁”为人。如果你让人们进来,你会很开心,对吗?这时有同学提问:“那为什么家里没有门?”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说明大家都乐在其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愉快地探索是一件好事。
“因为大厅只是家庭的一部分,学生想一想。你家有几个房间?每个房间是做什么用的?”这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并热情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从他们的回答中,每个人都知道有一个卧室,一个厨房,一个书房,一个卫生间和一个客厅。
这时候孩子的思维就被拉到了“客厅”。“同学们,你们知道客厅的用途吗?”“对了,一家人除了在客厅看电视,开心聊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接待回家的客人。既然客厅是人来人往的地方,门不应该开着吗?”一堂充满欢声笑语的诱人识字课结束了,课后作业几乎没有什么错误。
再比如,教“坐”字,要先写两个“人”,再写“地”。从“坐”字的整体形式来看,它给人一种周政的感觉。教这个字的时候,可以借机规范学生的坐姿。
分解了,两个“人”席地而坐,中间是“三”,下面是“一”,表示依靠,安全。根据课文的“形”和它所代表的意思,很容易让孩子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