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你说的!你又和你的孩子顶嘴了吗?
不信你去看看!在办公室、社区院子里,家长们根据孩子的年龄自动划分圈子:
10岁以下孩子家长吐槽,孩子怎么了,把自己招成这样...(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网络)
10岁以上儿童的父母抱怨他们的孩子有话要说,使他们突然...(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大了会顶嘴的!
你很关心我。他觉得你太在乎了。
再次提醒你,他说你真啰嗦。
你叫他多向优秀的同学学习,他问你:“你为什么不学马云?”
很明显他在做作业的时候心不在焉,走神。告诉他快点。Ta说:“我刚才在想一件重要的事情,有点灵感。你打断了我。”
你教他懂事,马上给你看一篇专家写的文章《太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
熊孩子即兴,不按常理出牌,反应快,有理有力,总之让你无语。
(图片来自网络)
顶嘴也许是件好事。
我的宝宝还小。不管我怎么吼,她事后都会给我一个可爱的微笑,继续腻着我(真心珍惜3秒)。但是,我无数次提醒自己: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再听话了,他们会跟我顶嘴,对,好的坏的!
会顶嘴,说明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维了。不要吸收别人说的,尽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从小你给他报早教班,上重点学校,在网上找名师,给他买一柜子书看。你没想到他是个有头脑有见识的人吗?你希望他像一个大篮子,什么都能装进去吗?
想一想,孩子跟父母顶嘴的导火索不一定是什么大事。大多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长期症结”,父母眼中“你说多少遍”的死结,孩子眼中“整天唠叨我”的老梗。
“让你看电视的时候坐直,靠在沙发上!”
“我叫你跟邻居的叔叔阿姨打招呼,你却低头不理!"
父母并不是真的生气孩子会犯错,最生气的是孩子屡教不改。至于孩子,被批的次数与日俱增。如果他们在被批的时候没有提高,被批的时候就会顶嘴。
(图片来自网络)
学会和孩子亲热。
不仅是孩子,大人也是“不听话”,他们也是“不可救药”的。他说他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如果人一听理智就会改变,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长期吸烟了。
其实大部分成年人都做不到早睡早起,坚持运动,少盐少油,戒烟限酒,营养均衡。我们也是任性的,逃避运动的时候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看到好吃的就先说。我们不知道后果吗?其实很多人开始尝试健康的生活,不是因为听到谁说“你应该这样做”,而是因为健康变红了,在医院里被吓了一跳,意识到健康比什么都重要的时候,拍着大腿,下定决心,开始丢掉多年的习惯,做出改变。
可见人都是“不听话”的,屡教不改很正常,说改就改是小概率事件。在地球人的现实生活中,真正让人改变的是严酷的现实,是生活本身,是个人的体验和反思。一句话改变了谁?这种东西,直言不讳,说实话,更多的出现在微信文章的标题里。
考虑到这一点,所有的家长不妨尽可能提高自己与孩子沟通的“专业水平”,改变自己的策略和角色,把自己的位置从孩子的对立面转移到与孩子同一个战壕,引导孩子关注事情本身,关注自己的处境,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告诉孩子,你的苦恼,你的委屈,你的心情,爸爸妈妈都感同身受,很理解,特别心疼;对于你的挫折,你的问题,你面临的挑战,爸爸妈妈和你同病相怜,我们一起想办法。让孩子明白,父母是自己人,不是自己人。
(图片来自网络)
有三种规则来防止损害。
规则一:造成损失时,与其批评指责,不如触动反思。
比如,一个一向健忘的孩子又丢了东西。他在家里买了一个全新的运动水壶,出去玩了一会儿就不知道去哪里了。这种情况下,每个家长都难免生气,不耐烦的父亲脱口而出:“就你平时马马虎虎,什么都不管,我就知道你早晚得丢。”
正常的孩子只要丢了新水壶,都会感到羞愧、后悔、自责。爸爸的话,孩子的重(huǒ)分(li)全给了自己,孩子的精力都用来和爸爸斗嘴,找借口,给自己找借口,没有一丝情绪的反映。
所以,你不妨忍住怒火,三思而后“批评”,尽可能温和地说:“天气这么热,不带水壶,长时间不喝水容易生病!这个怎么样?你玩了15分钟后,为什么不回家喝点水?”然后,金铭退出,什么也没说。不要忙着指责和批评,要努力引导孩子理解事情本身,丢东西带来的不便会触动孩子反思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法则二:面对困难,与其泄愤,不如寻求改善。
比如一个孩子考试不及格,他没有在试卷上说几个红叉,却没有看到两道题是活的。妈妈见了怒如滔滔江水,批评如黄河泛滥:“你的眼睛在哪里?”我怎么会没看到这两个问题呢?哎,我问一下,考试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家里的零食都能看到?这样的题都做不对还敢看动画片?从今天开始,放学后不要出去玩!……"
是啊!一下子把孩子最喜欢的两样东西都禁了:看动画片和玩,看到零食也可能被监管,孩子还不还手?还在乎改错题,补漏洞,找差距?但后者才是考试的真正目的!
或许,你可以试着说,“我妈看到这样的成绩也难受。但是,老师和家长不会太在意一次考试的分数。我们看重的是你还没有很好掌握的东西,以及你现在是否会。每个人都有一个错误的问题。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下次还会做错。哪里都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吗?”在内心深处,孩子们不会拒绝别人的友好帮助。父母之间之所以有时会闹矛盾,是因为很多时候,父母所谓的“批评”和“教育”并没有真正帮助孩子进步,只是在泄愤。
(图片来自网络)
规则三:学会放手,让他走!
俗话说“关心则乱”,做母亲的特别容易掉进这个坑里。有些东西,无伤大雅,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只是个人喜好和习惯。偏偏父母要么不喜欢他们,要么太操心,所以总是要照顾他们。结果孩子不听,不同意就顶嘴。时间长了,我还是一概而论,形成了“我妈爱瞎指挥”“她说的不靠谱”的思维定势。妈妈还没开口,小东西就准备开口了。
对于这种事情,我发现“放过他”真的是天下所有母亲的“箴言”,是缓和亲子关系的“解药”。相信我们的宝宝不傻。如果不舒服,他会调整。如果不方便,他会想办法。既然他现在过得很好,自己也过得很平静,你为什么要这么在意呢?放开他!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姚迪
(作者:柠檬夸克,儿童科普作者,亲子育儿专家,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