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自卑的原因有哪些?

流动儿童产生严重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了大城市,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一些生活习惯、语言、着装等。,而且他们经常担心自己会被歧视,在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社会认同危机

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孩子一出生就被贴上“市民”和“农民”的标签,容易导致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危机。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流动儿童逐渐实现了在迁移地的“学有所成”,但他们很快就会面临新的问题,即难以融入新的学校或社会环境。虽然他们面临的显性不公平在逐渐减少,享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权利,但他们遭受的隐形不公平依然存在。大多数流动儿童来自农村,生活在简单的环境中。他们往往对来自城市群体的偏见和歧视非常敏感,往往很难正确应对新事物或诱惑。有研究显示,75.7%的流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被嘲笑和讽刺,调查显示首要原因是“我是外国人”占67.3%,其次是“知识太少”占39.9%;“我家太穷”,占32%。所以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产生很多矛盾和困惑,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二)家庭经济条件差,同学之间互相攀比。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学校共同生活学习,在看到其他城市儿童优越的家境后,内心由羡慕转为失落,使他们变得沉默孤僻,逐渐发展为自卑心理[8]。然而,城市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学。他们从事的职业大多不稳定,流动性大,工作时间长。他们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依赖感。由于缺乏科学的辅导方法,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往往会做出体罚、训斥等不恰当的行为。而学校的班主任(尤其是缺乏专职心理老师的班主任)每天忙于教学和班级管理,并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变化。以上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从早期的不自信到自卑。

消极的自我评价

流动儿童不成熟,认知能力低,缺乏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城市孩子相比,他们自我评价很低,总是自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重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9]。一项调查发现,23.5%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在学校处处不如别人,56.8%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一般,没有什么突出的,44.4%的孩子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41.2%的孩子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强,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倾向于负面。受挫后,他们往往把自己归结为能力不足,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