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母子间的“分离焦虑”
场景一:亮亮,一个10个月大的男孩,正在他爷爷奶奶家和他的父母玩。然后,他妈妈出去接电话。亮亮一直在地上爬来爬去,快乐地玩耍,他的祖父母也给他提供了许多玩具。然而,仿佛有了开关,亮亮突然开始大哭起来,然后,爸爸哄着,不行,爷爷奶奶连哄都不会。不管是什么新奇的玩具,都是亮亮的,别理它们。这时候爸爸气得想打他屁股,爷爷开始烦躁。只有奶奶坚持哄着他说,哦,亮亮一定想妈妈了。这时,父亲表示不明白,对亮亮说:你妈妈马上就回来,你不能等吗?亮亮哭得更厉害了。(爸爸的情商是需要学习的,就像学习语言可以促进我们的交流和思考一样,情感世界也是需要理解和交流的。然后,要学习情感语言。)
场景二:两岁的小女孩毛毛被妈妈送到早教园。起初,我适应了一个月。然后,毛毛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因为我妈妈要出差,所以她要求她奶奶每天呆在家里。等到妈妈出差回来,再送毛毛去幼儿园。因此,毛毛会拉住每一个女老师,给她妈妈打电话。然后,她会坐在早教园的大厅里,等妈妈来接她。老师向她妈妈建议说,毛毛似乎缺乏安全感,所以这些天你为什么不多陪陪她,在送之前增加一些安全感。结果我妈说老师缺爱,不愿意抱毛毛。然后,我的母亲愤怒地转移到毛毛。后来,我听说毛毛哭了一个月才渐渐停止哭泣。
妈妈情商有待提高。需要知道依恋被破坏后需要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需要修复。)
场景三:宋女士准备外出工作。这时,她举手向正在沙发上玩耍的三岁女儿打招呼。这个时候,女儿显然明白了一些事情。她放下她叫“马”的洋娃娃,飞过去拥抱她的妈妈哭了。而宋女士也心痛的哭了。这时,宋女士的爸爸妈妈开始指责她多管闲事。她爸爸不耐烦的跟她说,下次你要出去就偷偷离开,你要把她弄哭,我跟你妈还要哄。宋女士咬牙关上门,但还是能听到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宋女士坐在地铁上,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她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悲伤和无助。她的直觉告诉她哪里出了问题,但她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十几分钟后,她发微信问妈妈女儿怎么样了。妈妈给她发了一张女儿抱着“马”的照片。女儿好像已经不哭了,在玩“马”。然后,我妈给她发短信说这个“马”很脏,让她今天买个新的。
(爷爷奶奶的情商有待研究和提高。时代不同了,忽视孩子情感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然,我后来建议宋女士最好不要买新的,因为这个娃娃是独一无二的过渡对象,再好再贵也是无法替代的。它的存在与孩子心中的母亲形象息息相关。)
相信做了父母之后,大家都会看到以上母子分离的场景。当然,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解释也不同。有人会说,孩子一哭就这么紧张,太宠孩子了。两三岁的孩子能想什么?父母不理,暂时不哭了。有人会说,父母让孩子这样哭,太残忍了。孩子这么小,懂什么?他只是想要他的母亲。别人会觉得没什么,没关系。
但是,今天我们要介绍一个概念,“分离焦虑”。我相信掌握了这个概念,会帮助你理解一些关于育儿的事情。
在这里希望大家能采取科学的态度,就是不要问为什么?但是想想这是什么?也就是牛顿开始问自己,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没有飞上天空?同样,研究母婴关系的专家也会问自己:为什么妈妈走后,婴儿不能情绪高涨?
简单来说,分离焦虑是一种母婴之间的现象,即妈妈离开宝宝,宝宝肯定会哭,会焦虑。你找不到一个妈妈离开他而他不哭的婴儿。当然,宝宝需要健康。我还记得一个妈妈跟我抱怨,“不咨询还好。过去,他相当独立。现在做了几次沙盘,他对我就变得很黏,动不动就哭。”然后,我提醒那位母亲,“会诊之前,他就准备打人了。现在?”母亲想了想说:“是啊,他现在好像没那么爱发脾气了。”这个案例说明她可能认为自己生了一个神奇的儿子,一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儿子。别人家的孩子妈妈走了就哭,她家的不哭。然而事实证明,孩子只是过去不敢在她面前哭,把不让他哭的气发泄到了别的地方。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哺乳动物幼崽自然都需要找到一个温暖的母亲,否则,它就无法生存。所以,如果母亲拒绝了,那么它就必须进化出某种机制来唤醒母亲的注意力,也就是哭。
从心理学上来说,婴儿也是有记忆的,只是记忆很短暂。这也是为什么妈妈一走,宝宝一般就不哭了。这是因为婴儿对母亲有记忆,心中有母亲的画面,或者是内在再现。但是,如果母亲离开了一段时间,超过了一定的时限,无论是几分钟、几小时还是几天,那么这种记忆或内在再现就会消失。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婴儿就开始哭了。
(这个视频可以看出,真正的妈妈和内心的妈妈不一样,宝宝开始哭了。)
在精神分析学中,婴儿出生时,他的心理和他母亲的心理是一起出生的。如果感受不到母亲的心理,就意味着感受不到自己的心理,一种自我意识的崩溃就开始了,她会哭。这种感觉甚至是一种痛苦,普通人可能很难感受到,但对于婴儿来说,他的心灵和身体在寻找一种连接,也就是说,婴儿的精神试图在他现有的身体上“安家落户”。如果此时他的精神感受到了痛苦,那么他可能也会感受到身体上的痛苦。
至于如何减少分离的焦虑,有很多手段。简单来说,就是要尊重孩子都在“绝对依赖,过渡到相对依赖,最后,独立”的过程中。然后,在绝对依赖阶段,必须有一个“专注”的妈妈来满足宝宝的幻想。在相对依赖阶段,要尊重宝宝对其依赖的事实,接受宝宝想独立探索的事实。也就是说,满足了安全感之后,宝宝的好奇本能必然会出现,回去冒险探索。在独立阶段,妈妈们也要接受孩子成熟依赖的本质,那就是我们是独立的,但我们需要彼此。如果前两个阶段是空的,那么就没有真正的精神独立和人格独立,就像断奶一样。如果他奶吃的不够,那么就不存在后来断奶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