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中的父亲》的好点!!
一,教材的解读
1.简短文本。
文字讲述了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伴,歌颂了伟大的父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
在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赶往儿子的学校。虽然学校已经是一片废墟,但他还是坚定地走向儿子教室的位置。然后他写道,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和误解,坚持要救儿子阿曼达。最后,经过38个小时的持续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名学生终于获救。具体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情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巨大力量,被父爱深深感染;二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2.文字分析。
(1)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巨大力量——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下面的句子。
1“这位伟大的父亲和儿子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伟大的父子”是获得全文的关键一句。抓住它,阅读全文。其他关键句子如“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拦他。”“他满脸灰尘,眼睛布满血丝,衣服破烂,到处都是血。”“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一直陪着你!”等等,会解决的。
伟大的父子应该从父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这位父亲是伟大的,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着绝望地离开了。”这位父亲继续挖掘。人们劝阻了他。父亲直视着这些善良的人们...他一直在挖。”“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有人再拦他。”“他满脸灰尘,眼睛布满血丝,衣服破烂,到处都是血。”为了你的儿子,永远不要放弃,履行你对他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父亲啊!多负责任的父亲啊,信守承诺!
儿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黑暗的废墟下38小时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可以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生活的希望;他被父亲救出来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让我同学先出去!”与死神搏斗并最终活下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对父亲真诚承诺的信任;奇迹来自伟大父亲的爱。
不管发生什么,我知道你会永远和我在一起!
为什么相似的词在文中重复出现三次?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望中的信心来源,是父亲到最后都不会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在很多地方回荡,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出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承诺的深信不疑表现出对父亲的信任。
伟大的父子,* * *一起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2)对单词的理解。
过去:指过去,过去。
废墟:一个城市或村庄被摧毁或破坏的荒凉的地方。
以轻快的步伐行走。
绝望:没有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块和瓦片。
开发:开发和开垦荒地成为耕地。这节课的意思是打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新单词,可以写出11个新单词。正确阅读、书写和理解“过去、废墟、匆忙、绝望、瓦砾、开拓、破布”等词语。积累课文中人物外貌和语言描写的好句子。
2.带着感情读课文。
3.从文字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理解作者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征,反映其思想品质的表现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如果条件允许,同学们可以查阅1994洛杉矶地震的相关资料。
2.第一次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正确读发音,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特别是在上下文中理解单词的意思。
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说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发生了什么,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了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作者写出想法和文章的上下文层次,初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的关键词,探究为什么说“这位伟大的父子”。通过阅读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关键句子,来理解内容和感受。要理解这些句子,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比如孩子所处的环境,如何害怕,7岁的阿曼达如何鼓励同龄人。二是引导学生体验,如“眼前突然一片漆黑”的父亲的悲伤和绝望,不离不弃的坚定,儿子活下来后无比的幸福和喜悦。三是加强阅读训练。把文章放进心里,阅读促进思考,在阅读中实现。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朗读时语调要轻,以示绝望和悲伤。“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永远和你在一起”要很坚定。父子在找到儿子后的对话应该是激动的,表现出抢劫后重逢的喜悦和幸福。
4.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学会在阅读中表达出来。比如“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有人再拦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36个小时?为了救儿子,父亲挖了36个小时,凸显了挖的时间之长,难度之大。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个小时,而是从8个小时开始。这样就展现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更能体现出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亲为了救孩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5.在阅读和体验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拓展活动。比如安排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一方面锻炼孩子的复述能力,内化语言,另一方面可以营造关心孩子、敢于承担责任的教育环境氛围;通过一篇文章和另一篇文章一起读,读其他表现父爱或者母爱的文章,等等。
第四,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突出文字的思想感情和主人公的精神面貌。)
第一部分
理解内容
师:请分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会问你什么问题?提醒你一下,我有三个问题要问。讨论时注意:老师会从哪里提问?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学生低声阅读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阅读,参与讨论。)
学生:我想老师肯定会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老师:哇!这么确定!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告诉我。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在大地震的时候。一位父亲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
老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句话,你绝望了。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如果能加上时间地点就更好了。你能重复一遍吗?
生:对!1994,洛杉矶地震,一位父亲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同学。
老师:好!不过,你说的不是我问的。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父亲”总是相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努力挖掘,而不是像其他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老师:哦,这是个问题。那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那是他从来没有感到过绝望,因为前面说过,他曾经对儿子说:“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一直陪着你。”换句话说,不管是死是活,他都必须见到儿子。
老师:这个问题你回答得非常准确和全面,而且从你父亲的内心世界里,你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永远和你在一起。”请坐下!好问答!很遗憾,这不是我的问题。谁再说一遍?
生:课文第20段:“父亲用颤抖的声音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要颤抖着说?你应该高兴。
老师:你提问的时候把课文读得很好。那你觉得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还是有点担心。
老师:是的。
生:我觉得他是挖久了累了。
老师:有这个原因。挖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觉,能不累吗?我累的时候声音有点发颤。
生:我觉得他是激动了。挖了38个小时找到儿子,他一定很兴奋。
老师:这位同学心地善良,能把自己放在父亲的位置上。所以,你给了我最重要的理由。把这三个学生说的话加起来,你就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面对提问的同学)明白了吗?
生:我明白了。
老师:问题很好,激发了大家的思考。可惜这不是老师想问的问题。
学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伟大的父子?
老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作为奖励,请把“伟大”二字写在黑板上,写在“地震”下谁能回答,这对父子的伟大之处是什么?
生:父亲的伟大在于坚持自己的信念,拯救儿子;儿子的伟大就在于为同学着想,想办法先救他们。
老师:回答简明扼要!这样的父子是伟大的父子吗?
生:对!
老师:《地震中的父子》可以换成《伟大的父子》吗?
生:对。
第二部分
欣赏情感
老师:到现在为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很好,帮助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基本上理解了。现在来听听我的问题。文中有一段说父亲因为悲伤的过渡而精神失常。你找到那一段了吗?
生:找到了。(学生读课文)
老师:(板书:不正常?)我想问的问题在这里。这位父亲疯了吗?(学生举手)别忙。请再浏览一遍课文。如果你认为这位父亲精神错乱,请找相关事实;如果你认为这位父亲没有精神错乱,你也可以找到相关的例子。以后再说你的理由。我们开始吧。
有六个学生认为这个父亲疯了。其他人都认为他父亲没有疯。学生阅读和素描,分别找出“紊乱”和“不紊乱”的依据。然后辩论分为正面(异常组)和负面(非异常组)。
郑方学生找到了三个原因,一是眼睛要直,二是只有一个想法,三是挖了38个小时。围绕三个原因,双方各抒己见。
然后老师总结:我有一个观点,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认同。如果你不同意,我们课后继续争论。在我看来,父亲的精神不正常,但也不算不正常。(亲切地)孩子!38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觉!加上10小时就是两天两夜。想想看,多神奇啊!所以,我还是同意那个同学的说法:他是不是精神错乱了?真的很疯狂。他失去了和正常人一样的行为。说他没疯?这不疯狂。因为父爱的巨大力量充满了他的全身。所以,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儿子!我要去救那些像我儿子一样被压在废墟下的可怜的孩子!他们在等我!所以,他是变态,但变态是伟大的;他没疯,他没疯!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你同意吗?
生:(肃然起敬)我同意。
第三部分
朗读练习
老师:老师第二个问题出来了。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请读,看,看,想。一定要注意特别的点。
生:(阅读思考1分钟以上)感叹号。
老师:我数了一下,一个* *有15。现在,请每组做两件事:1。看到这些感叹号大多集中在哪里了吗?2.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那么,你想如何通过你的阅读来表达这种感受呢?(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老师:我看到了,学生们找得很准。文中的感叹号多集中在对话中。看来我们真的有心灵上的交流。
通过投影展示以下四个文本片段,引导和训练朗读——
1.“在混乱中走向废墟。”
2.“阿曼达我的儿子!”
3.“爸爸,真的是你……陪着我!”
4.“一个安全出口已经打开。父亲颤抖着说:“出来,阿曼达!”"
第四部分
拓展教学
老师:我的第二个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我想谈谈第三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被深深地感动。如果你被感动了,你会充满情感和想法。猜猜老师看完这篇课文会怎么想。还是想到了什么?
引出并展开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古诗《游子》、老师自己的散文《娘》(略)。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做了说明:阿曼达的父爱是强烈的爱,是外显的爱;《背影》中的父爱,《流浪的儿子》中的母爱,充满了深情的爱和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和交流父母在生活中做过的看似不起眼的事,却饱含着父亲母亲的真情实感。先分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课后安排学生写下来。
(根据深圳市后海小学赵志祥的课堂记录)
动词 (verb的缩写)相关链接
由于地球深部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地震促进了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的一些脆弱区域,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或者岩层突然断裂,或者原断层移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大约500万次。其中,5万次左右的人能感觉到,1,000次左右能造成破坏,平均一年有十几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
地震的震级通常用震级来表示。2.5级以下的地震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对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二战中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能量。每1.0的量级差,能量差为10倍;差2.0,能量差约1000倍。
利用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民众曾流传这样一句谚语:
动物在地震前都有前兆,所以密切监测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入圈,老鼠成群出逃。
鸡飞上树猪狂吠鸭不下水狗狂吠。
冬眠的老蛇早早出洞,雀鸽不归巢。
兔子竖着耳朵又蹦又撞,鱼惊慌地跳。
每家每户都仔细观察,对异常情况进行全面预测。
这是震区人民在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离地震越近,动物的异常反应越明显。因此,观察动物异常,分析识别,排除干扰影响,也要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一定要注意分析识别。
近距离地震发生前,往往伴随着地面传来低沉的轰鸣声,与平时的城市噪音完全不同,或者天空中出现强烈的闪光。小心可能的地动山摇,房屋晃动。如果出现这些现象,应尽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
据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美国洛杉矶地震,测定时间为438+07年6月65日4时365,438+0分(北京时间65,438+07年6月20时),洛杉矶西北35公里(北纬34° 65,438+03 ')。
据统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万人无家可归,2500多栋建筑被毁(加上严重受损的约4000栋),多处高速公路断裂,部分立交桥倒塌,通往洛杉矶市中心和其他地区的11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大部分地区停电停水,约4万户停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气。通信网络严重受阻,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