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民俗
钦州民间流传着许多谚语,有些是从外地传入的,有些是当地人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自古以来,彝族很多人都喜欢用谚语来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1987年3月市三套综合民间文学编委会以广稿形式征集民间谚语,1990年3月印刷为《钦州谚语卷》资料册。* * *精选钦州谚语678条,其中修身132,实用事124,生活75,生产70,社交67,自然55,时事52,其他103。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这些谚语,农业(渔业)村的人对它们很熟悉,经常使用季节性、天文学、气象学和物候学等自然和生产谚语。城市居民更熟悉和使用理智、修养、社交、生活等谚语。以下是一些摘录:
当前政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泰万民乐,家和百事兴。有两个官方人物(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贪官不怕穷,王艳也不嫌瘦。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和灰尘。
理性类
江后浪推前浪,人间新人接旧人。用猫抓老鼠难,用牛爬树难。食人族说话轻声细语,呼吸急促。看过比做过好,做多了也比没做过好。没有人是满足的。同样的米,造就了一百个人。泥巴粘不上墙。
培养班
取直不如求弯。没必要害人,也没必要防人。如果老狗叫,他就给忠告。礼貌不费分文。看到地面不平,扛起铁锹。不要打蛇三分。聪明人不做见不得人的事。吹牛既聪明又愚蠢。
社会阶级
大家众志成城,黄土变成金。用心交朋友。旅行时与好伙伴为伴,生活时与好邻居为伴。金钱如粪土,仁义价值千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男人不说话,绅士不亲嘴。
生活方式
男多女多仇人多,独子独女独莲。手脚勤快不穷。瞻前顾后,衣食无忧。借了还了,再借也不难。男人怕入错行,女人怕嫁错人。勤奋可以补短板,吃苦可以练意志。如果家里吵架了,穷了,一家人会和睦幸福很多。
自然类
一年打两次,老牛又冷又断筋。冬雾干,春雾湿,夏雾逃不过雨。月光背负坏天气的轭,大轭风带来细轭雨。蚂蚁搬家,雨水沙沙作响。蜻蜓低飞,马上就要下雨了。竹子开花,老乌鸦旱死。
生产类
早粮怕东风,晚粮怕夜雨。种姜养羊,少花钱也有好处。晚粮无粮,晚鸭无肉。不深入海底是抓不到大鱼的。犁深深耙过,稻子满棚。种地要靠父母,买卖要靠父母。
其他的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三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一个人不去想遥远的事,他会发现悲伤近在咫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留姓名,鹅留声音。有钱能使鬼推磨。
歇后语
钦州流行的歇后语中,有的是本地人创造的,有的是外地传入的,但传入的部分已经成为钦州本地口语,很难完全区分。部分摘录如下:
解放前:
陈建中思想;
床下劈柴——打板子;
脱裤子放屁——多余;
聋哑人的新年祝福——大家都一样;
腰勾(弯)绷烤火——逼(烤)到底;
高个子摔了——差(叉)远;
单身汉遇到了木槌——滑对滑;
狗咬龟——没有入口;
天平上的老鼠——自称是;
杉木灵牌——不能做主人;
80岁嫁老公——图粮;
路边火——不烤就通(灭);
泥菩萨过江——难自保;
老虎借猪——借了就不还;
沙牛过河——每个角落(角)都关心每个角落;
烧柴火——逼(烤);
光秃秃的鸡打架——嘴对嘴对肉;
用篮子——一窝蛇——罩住黄鳝;
犁的寿命——不要让(犁)生锈;
花鸭——出名;
虫子的生命——一出来就死了;
本地姜——不辣。
解放后流传:红薯落灶——煨;
拿着手电筒——瞄准别人;
看牛仔吃红烧红薯——吹拍。
民歌
在钦州民歌中,有大量的民歌(包括海歌),还有各种民歌(如春牛歌、岭头舞歌、道场歌、哭嫁歌、哭嫁歌等。),劳动歌曲和儿童摇篮曲。以上歌曲均收录于《中国民歌集成·广西卷·钦州区卷》。解放后,除了山歌的变化发展和春牛歌、道场歌、岭头舞歌的继续流传外,其余已逐渐消亡。
钦州的山(海)歌种类繁多,遍布全城。流行于城市西北部和中部地区,有壮族山歌、新立山歌、客家山歌;流行于东北,有旱渔山歌、新立山歌;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有连州方言山歌(又称犀牛脚海歌)、三那(李娜、那蓬、那斯)白话山歌;流行于秦城郊区和西南沿海的有钦州白话民歌和龙门白话民歌(又称龙门海歌)。其中,新立方言“爱来”的民歌覆盖面最大,全市有14个乡镇。壮族“吴亚”民歌的覆盖面最小,仅流行于桂台、大寺镇北部山区。除了壮语方言民歌属于高音民歌外,其余都是平调民歌。民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二重唱和三人以上合唱。唱歌的时候,以前男女都用假声,现在用真声。民歌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除了大量的情歌,还有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等等。
钦州人的祖先属于古洛越族,“越人情歌”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中就已有记载,在宋代的《周曲飞》(注:南宋惜春时为钦州校官)中,也有岭外的回答:钦州“土人一起唱的歌和...都是自己写的。”记录。可见,钦州人唱山歌求偶娱乐的时尚由来已久。根据明清时期钦州的记载,每年中秋节期间,壮族聚居的永乐都城都有结合祭祀的民歌节日。它的形式是这样的:“各村在山岗上祭神,巫人穿花衣扮鬼脸,两头击鼓,在诸神面前狂唱跳跃。村里的男男女女在祭坛前弹着歌,互相唱着……”直到民国后期,这种活动还遍布全县各村。解放初期,唱山歌的活动从求偶、歌唱、娱乐演变为一种宣传形式。在各种政治和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歌颂* * *生产党、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新民歌。65438年至0958年“大跃进”时期,各公社出现了创作和演唱新民歌的热潮。县文化馆、俱乐部还编山歌、唱民间戏曲等,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演出,或参加各级业余文艺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停止了,粉碎“四人帮”(、张春桥、江青、姚)反革命集团后,又活跃起来。1980年,县文化局组织民歌采风活动,收集了近万首民歌,油印成《钦州民歌精选》第一、二集。1981年,县文化馆组织青年男女民歌演唱队到各乡镇巡回演出售票,开创了民歌售票演出的先河。此后,市文化馆和大寺、那蒙、小东、犀牛脚等乡镇文化站经常在节日或周末举办有售票的民歌晚会。民谣从上世纪五七十年代的免费演唱和宣传,发展到有偿演唱和娱乐。1985 65438+10月,为进一步做好民歌研究和改革工作,广西民歌学会钦州分会成立。1987年3月,市政府成立了民间文学三集整合编委会。在收集的18000多首民歌中,筛选出664首编入《钦州民歌集成》,现将10多首简要记录如下:
房客之歌
做租客很辛苦,新谷不够还房租;
九、冬、十月,人捻藤,当其过禁门,便干(1)。
贾加葛
家里在海里抓鱼,后背晒成成熟的虾;
冬天盖个烂鱼网,一年四季住个白鸽笼(2)。
轿子之歌
水过山河,轿子每日两餐;
头顶做成凳子(3),肩膀做成脚(4)。
小贩之歌
一杆两端钩,府已至州跨州;
把房子带在身边[5],把米缸挂在干头上[6]。
打杂歌
一双手两肩,寻食不穿;
在十字路口撞了石牛一次,又滚了一年。
牧童歌
让牛游过山,吃了稗子,吃了油,甜;
看小鸟唱歌,睡觉,听小溪弹琴。
政治歌曲
旧社会混乱,五月的冷饺子不放心。
没钱的人怕当官的送,有钱的人怕贼。
民国真的很惨,租高税很难再找到饭吃;
麻绳编草席,加重勒索。
赛格
把擂台上的民谣摊开,一个人先唱出所有的和声;
晒油哥马张嘴[14]问我姐有几首民谣?
它不止是民谣少女,多到需要火车牵引;
车头进京,车尾还在大饭坡⒂。
潘格
歌手,歌手,你为什么不去当皇帝?
什么山不和鸟住在一起?什么河不藏鱼?
告诉妹妹知道,告诉妹妹知道,蜜蜂是皇帝但不是皇位,
鸟不能在火山上生存,天上的银河也不藏鱼。
情歌
弟弟三十多岁没老婆,自己磨米筛米。
鹧鸪吃黄连水哭不出来。
砍了竹子掉进没有藤蔓的河里,你我都散了。
如果我姐姐和我哥哥绑在一起,他们就会成双成对的聚在一起。
我若有心爱姐姐,水会推灯草放芯(心);
河上没有桥,但路上有个女孩来接。
姐姐是深山里的一棵树,哥哥是树下的一棵藤蔓;
青藤紧紧缠绕,生离死别。
我的妹妹就像一株含羞草,我甚至希望我是害羞的。
看不到郎就挥手,郎走到你面前就鞠躬。
兄弟,你像一只萤火虫,从西向东飞;
在这里停下来,在那里休息,在黎明的黑暗中得到人们。
我想对妹妹漠不关心,但又不想对妹妹生气。
葫芦里有红豆⒄,放进去容易倒出来难。
注意:
(1)榨甘蔗(俗称绞蔗)时甘蔗通过两个榨汁石轮的切点,人们称之为“禁门”。
(2)形容小屋小。
(3)从前后看,抬举者的头在乘客的屁股下面,所以说。
(4)其实骑手是走在抬举者的肩膀上,所以说。
(5)形容“处处在家”或“处处无家可归”。
(6)都说“吃饭的源头”都在这双肩膀里。
(7)“石牛”是一种去除稻种的工具,呈实心桶状,制作(凿)时必须滚压。
(8)“稗子”“油甘”都是当地山里的野果,牧羊人都吃。
(9)山涧比较凉爽,流水叮叮当当,牧童喜欢在溪边的石头上打盹。
(10)每年五月,人们都喜欢吃用灰水做的冷粽子,这种粽子被称为“灰水粽子”,没有馅。
(11)“拉客”就是绑架。
(12)席位竖线俗称“庚”。
(13)“坎”是席子的水平线,与席子的垂直线交织在一起。所以把织席比作“重讹”、“加阚”、“过关”,共为“重讹过关”。
(14)“麻友”是芝麻。当它成熟时,它的壳被太阳晒裂了。民谣用来比喻“开”,是唱法上的一语双关。
(15)“大饭坡”乡位于钦州市南端,是该市距离北京最远的地方之一。
(16)这里的说法是把不成双成组的人称为“散头筏”,因为竹筏的两端,不管是穿越的人还是被流放的人,都是栓上或拴紧的。
(17)“红豆”又叫“相思豆”,比喻人的“相思”或“单一思维”。
民歌
钦州民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随便一说就广为流传,这样的民谣一般都很短;一种是写出来贴出来流传的,原名“白头贴”。这种民歌相当冗长。其中,讽刺女性懒惰贪婪的《懒姑娘》,歌颂抗法英雄刘永福的《范》中的《打鬼》,以及村里穷“骗子”付某娶老婆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诵。流传在大泗镇周围的,有讽刺乡长的“怎么会没有脓(贪婪)”,有诅咒常宝的“为了一条狗鞭关三夜”,有嘲讽村民组长的“赶紧回家耕田”。在乡愁地区流传着宣扬忠义团结的“红米会拜歌”和“红米会会员公式”。
解放后,新民歌很少。1958年,黄坡周围的村庄变化很大,公社书记就把“女不娶黄坡★”改为“女争嫁黄坡★”,在会议、大会上公开唱和宣传。“文革”期间,有很多押韵的大字报,类似于当年的“白头贴”,但都流传了很短的时间。
几首广为流传的歌曲记录如下:
不要停止,直到清妖死去。
天高,地厚,苦海无边;
如果富人提高租金和税收,旧糠也会被挤出去。
想活命,想做天下,就要努力奋斗;
跟随天上的父亲和天上的母亲,你不会停止,直到你摧毁清妖。
注: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天地会、三合会、红米会等反清组织在州内相继兴起。这是当时流传的一首反清民歌。
刘一扮演幽灵。
刘一扮演幽灵,他越演越好。
一个士兵的死可以使他复活,把老人吓死。
注:刘永福(别名刘一)于1883年援越抗法赢得纸桥后,上述民歌在钦州广为流传。
卖花人的头是发夹。
做鞋的踩在雪上,做伞的遮天蔽日。
做瓦片的人漏雨,卖花的人有簪子。
注:“日”在钦州方言中读作“热”。比如“孙”就叫“日(热)头”。
人生最怕老穷。
人生最怕老贫,晚熟庄稼最怕寒露。
屋漏最怕夜雨,航海最怕顶风。
有的女人不嫁黄婆。
有的女人不嫁黄婆★,红薯三餐减少(撒娇)。
逢年过节,一块肉,苍蝇驮九房。
懒惰的女孩
懒姑娘,睡到天亮,
不梳头不洗脸,吃饭就懒。
(儿童)民谣
中国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童谣,非常流行,大多数孩子都接受过童谣教育。其中,最受欢迎的有《月照厅堂》、《菊园漫步》、《翻筐捞篱》、《点虫咬手》、《握手游街》、《阿尔二二》、《狗熊豆豉》等。
解放后,许多儿童刊物出版了新的童谣,幼儿园的老师也选择了一些新的童谣来教孩子们唱歌。然而,在各个家庭中,古老的童谣主要是灌输给孩子的。以下是今天录制的歌曲:
成排坐着
成排坐,吃水果,一个给你,一个给我,一个给姐姐睡觉的时候。
成排坐,唱山歌,唱齐山歌吃水果。果香,果甜,老豆回来过年。
斑点臭虫
点燃虫子,虫子咬手,妈妈来了,虫子飞走了,哇!
穿过岔口
过一个岔口,卖咸虾,留给猫送燕天。
注:“炎天”是中午的意思,在这里是午餐的意思。
握手
握个手,出去逛个街,买个茶,买个茶油,抹上?一会儿擦一个薄薄的头。
注:“阿农”指的是孩子。
额头窄鼻子塌,棺材会被垃圾榨出汁来。
有的屎出来硬,有的尿出来硬。
又咸又湿,吹火管,把脸吹红,买个饼穿洞,买个藤条烂虫。
雨中咪咪,淹田垒,田垒里唱歌,奶奶掉蚊帐,蚊帐里有木虱,咬奶奶的大屎。
老豆是三叔,三叔是木头。牛耕田,马吃粮,老豆留钱,孩子享福。
衣服挠蚊子咬毛囊。
好,裸露的毛囊来逗狗。
老豆打幼锻炼,幼豆死戳它。
烧粮堂不关我的事。玲玲赢了,高捷做得很好。
撒尿抓虱子一举两得。
红薯(?),两毛钱的纸,还得吃饭捏。
平弟摔死在村里。
说到你的颜色,你的脚很长,带你去很远的地方。
钦州猪脚粉,神仙都滚。
那个蒙古小伙唱采茶~ ~ ~ * *轻松一点。
浮动的头部和下沉的底部;一只摸着箭头,另一只摸着马蹄铁。
点点虫子,虫子咬手,奶奶来了,虫子飞走了,佛~ ~ ~
雨水淹没了街道,哥哥拿着柴火去卖,嫂子提着花鞋、花鞋、袜子、皮带出门,珍珠蝴蝶在两旁一字排开。
成排坐,吃水果,搬凳子比坐老奶奶好,坐烂屎突然要靠我了。
转过来,菊花是圆的,奶奶咩,我要去看龙舟了。
龙舟是好的,鸡也大。
拿去卖了吧。要花多少钱?我又卖了几个,还卖了一个风车。
再转身,菊花是圆的,奶奶咩我去看龙舟。........
在街上经常听到滴滴阿姨说:双饭,你的虾笼阴了,哎,公色崩,你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