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散养教育,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

英生观察

怕孩子在和朋友玩耍时染上“坏”习惯,父母会把孩子关在家里圈养;让孩子去疯,家长担心孩子缺乏管教,太野蛮没教养。父母担心“圈养”或“放养”的概念。

在传统的德育观念中,似乎好孩子就是好孩子,好孩子就是守规矩;不要做第一个,不要做最后一个...所以,很多家长恨不得把孩子放在自己眼皮底下,24小时看着。然而,教育专家指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气,在付出和挫折中缺乏教育。

“圈养”爱情,选择邻居居住。

高夫妇是工薪家庭。因为工作忙,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宝宝大部分时间都是保姆带的。保姆每天带孩子去院子里和一群朋友玩。孩子两岁了,正是喜欢模仿的年龄。渐渐地,家长发现孩子染上了随地吐痰、踢人等恶习。“家里没人教孩子这些东西,在外面肯定学坏了。”夫妻俩反应很快:让保姆在家“圈”孩子。

在古代孟母,人们和邻居住在一起,但现在他们的父母甚至更糟。专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关键是父母要多陪陪孩子,告诉孩子是非。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总会学到坏习惯,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和其他同龄人在一起。有时候孩子学吐口水等等。,只是为了吸引眼球,但不一定是“学习不好”。父母不强调,但是还好。

也有早教机构指出,“圈养”的另一种表现是溺爱。父母把孩子当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于是,有的家长为了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去找邻居打架;孩子不想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家长就给孩子写“病假条”...一群自私任性的小皇帝和小霸王成长起来了。

“放养”不是“放任”

“放养”真的像家长担心的那样让孩子变得“放荡不羁”吗?一个父亲的教子经历让人思考。当他的儿子两岁时,他试图教他阅读。他一天教他几个单词,他能全部记住。但孩子不知道学习阅读的目的,就放弃了这个“教案”。于是,他开始让自己的孩子到野外去,每个假期都把他们送回东北老家去“野”,打野,堆雪人,扔泥巴,爱干嘛干嘛,甚至还学会了农村骂人的方言。现在孩子上学了,在学校也不差,不打架不骂人,还是个爱学习的小神童。

其实“放养”并不是没教养。有些家长把“放养”视为“放任”。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兼职的父母,提供的只是孩子生活的保障,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教育专家认为,现代社会,家庭中应尽可能避免封闭、孤立的“圈养”,无拘无束、放任自流的作风也应摒弃。

亲近自然,科学“驯化”

早教专家认为,学龄前儿童的“任务”应该是玩耍。“捕捉”或“放养”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游戏规则意识,可以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

专家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有自己的同伴群体,不应该只是成为大人的“玩物”和附属品;家长要像聪明的教练一样,科学地“驯服”孩子,才能塑造出真正的“千里马”。

其实有专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那就是自然教育,就是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身体,锤炼坚强的性格,培养对自然和人类的热爱,让孩子逐渐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

再一个:网友分享孩子放出来后的变化。

第一,我很勇敢。过去他很难给孩子们讲故事。他过去总是忸怩作态,但现在他可以生动活泼地给孩子们讲故事了。还主动唱歌给孩子听。

第二,乐于助人。他的幼儿园班级是蒙台梭利实验班。众所周知,蒙特梭利教育是混龄制,一个班里有不同年龄的孩子。他每天帮助他的年轻同学洗手。午睡后,他帮比他小的同学穿衣服,帮老师叠被子。他过去不愿意从家里给孩子们带糖果。

第三,要有礼貌。老师告诉我,在幼儿园,遇到其他班的老师,他会主动打招呼。老师蹲着的时候,他会帮老师搬椅子,说:“老师请坐!”"

第四,专注于事物。他全神贯注地看电视、做作业或玩玩具。即使当他在做作业时,他似乎也没有听到旁边的电视在响。老师也回应说,他是班上最专心的一个,一直跟着老师(他们现在学的是学前课程),但是以前经常坐不住。

五是生活习惯有所改善。他之前在幼儿园从来不大便,但他坚持回家,导致大便一直不正常。现在这个问题不存在了。

第六,独立。他每天骑自行车去幼儿园。从我家到幼儿园有一公里的路程,他要穿过一条五六十米宽的主干道。他已经可以自己去了。我也可以放心让他去七八百米外的超市独立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