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戎族」为什么要来中原,最后去了哪里?

01什么是“容”?在人们的印象中,“西戎”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新华字典》中,“戎”也被解释为“中国古代的西部民族”。

但按照学术界的传统观点,早期“戎”的含义并不明确,更多的是对族群的统称,其活动范围并不局限于西方。西周时期,关于容有一些零散的记载,但真正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详细记载了当时戎族的存在和分布。北蓉、山蓉、无尽蓉、杨蓉、尹蓉、李蓉...除了人数众多、分支丰富之外,“戎”族与中原诸国也在此时逐渐“亲近”。据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此时的戎族分布在中国大陆,东部有戎族,北部有北戎族、山戎族,西部有戎族、李戎族等。亲近了,接触自然就多了。据史书记载,此时的祝融并没有留在自己的领地过小日子,而是与周王室、秦、晋、齐、楚、郑等国进行交往。

学者们对“戎”在春秋中期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比如燕山北麓出现的山荣,入侵燕国,却没有带来任何好处。齐桓公称霸后,以入侵山戎为借口,大规模入侵山戎,结果是“山戎走了”。除了打打杀杀,也有一些交融,比如活跃在大元(今太原市附近)的吴东荣,与晋国发生战争,甚至派使者游说晋襄公,最终与晋国达成短暂联盟。住在陕西省临潼区兴丰的李融更进一步,把李记给了晋献公做妾。李记不仅为丈夫生下了Xi,还挑起了晋国的内乱。

“荣”家族的影响并没有持续很久。战国时期,随着其他国家的合并战争,夹在诸侯国之间的戎族,要么在战火中消亡,要么并入中原各民族。《后汉书》中清楚地记载了容氏家族的灭亡:

“赵亦灭,即贝荣也。韩、魏父* * *略合伊、罗、阴荣,灭之。”

从此“中国无容寇,唯余义渠种”。

电视剧《米月传奇》中,虽然翟潞带着一众兵马,随意穿梭于各国之间,骚扰他国,搅动政局,但易曲荣也没有逃脱悲惨的结局。公元前272年,夷曲戎被彻底消灭,原来的领地也被秦王赵翔设立为北帝郡,成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到了汉代,戎族基本消失了。

电视剧《米月传奇》截图,一个故事也记载在楚王李傕的《左传》里。当辛在宜川看到有人献祭时,他感叹这是戎人的行为,这里的礼仪已经绝迹了。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为“一传十,十传百”,指的是中国礼仪的衰落。从这一点来看,“戎”族相对于中原诸国就像一个“蛮族”。

但是,军人真的这么“落后”吗?据考证,“容”这个名字起初并不是一个难听的名字,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族源,没有任何感情色彩。而且,容的文化水平也不落后。在与华夏同居、联姻的过程中,他们有过很多交流,连荣的上流社会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戎族的生产、礼仪、饮食、服饰也独具特色。比如,戎族相对于中原的农耕经济,处于农牧狩猎的复合经济形态,但更注重游牧。戎人在饮食结构上也是重肉轻粮,在服饰上也有一些与中国人不同的习惯,比如披发、披盖等。

但目前学术界对“戎”族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看法,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证明。

换句话说,戎族还是很神秘的。

02荣人们,你们为什么来中原?中国人向来眷恋故土,喜欢说“迁居”。但对戎人来说,迁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历史上戎人大大小小迁徙过多次,基本都是往中原方向。他们迁徙的原因,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天灾”和“人祸”。

所谓的自然灾害也是气候变化。干旱等突发的气候条件被认为是促使戎人和莒人迁徙的主要因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第一次寒冷期发生在西周初年,干燥寒冷的气候极大地干扰了戎人的生活和生产,他们不得不向东南迁徙。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戎人对中原的入侵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人祸”指向中原诸国与戎族的“相爱相杀”。一般认为,戎族与诸侯国的互动是频繁而丰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涉及敌对、朝觐、结盟、臣服、联姻等。但其中,“战”是绝对的主线。戎族不时骚扰中原各国,掠夺财物。其他国家也征服驱逐了戎族。春秋时期,中国最初是以宗族划分,诸侯争霸。容氏一介入,就不可避免地卷入各国的斗争。

其中,陆浑融的迁徙和舞台表演极具戏剧性。陆浑戎最初居住在瓜州(今敦煌),由云戎和江戎两个分支组成。公元前638年,陆浑戎迁至宜川。《左传·Xi公二十二年》载:“秋,秦晋移虏军至宜川。”伊川位于今洛阳城附近,山高路远。陆浑融为什么要为家人远行千里?

在《左传·相公十四年》中,记载了刘混容首领的血泪控诉:

“以前秦人逼祖武离开瓜州,但祖武是我满身荆棘以来的第一个君主。”

也就是说,当时秦国为了发展实力,扩大疆域,驱逐了吕浑戎。

好在“龚辉以德为荣,称我为祝融,而我是四月的后代,不想被抛弃。给我一片蔑视的田野,那里有狐狸居住,那里有狼嗥叫……”,龚辉就是晋国的龚辉,也就是说晋国不仅接纳了陆浑戎,还把他们安置在宜川。

据考证,陆浑戎的蒋氏部落为晋国所居,另一个姓云的部落也迁到了今天嵩县沂河畔的天湖镇东北。

纪录片截图,陆浑戎的大致立场和情况至于金接受陆浑戎的原因,学界有不同的猜测。有人说,这是晋国的战略布局,企图“南堵秦人东进之路,北堵楚帝国之师”;也有人说,秦国是陆浑戎东移的最大受益者。至于金,也是因为战败被俘,获释后才不得不答应秦的要求,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

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晋国都应该感激这个决定。事实证明,吕浑荣归晋后成为晋国有利的同盟伙伴,对晋国后期称霸有很大帮助。

“菅直人之战”就是一个例子。在这场争夺霸权的战争中,曾经亏欠晋国的蒋氏家族卢浑融与晋国联手,最终帮助晋国取得了胜利。据考证,陆浑戎所占地区是河南省单县至嵩县,黄河以南,秦岭以北的一大片领土。这是秦外出的主要道路。一方面有福报和恩情,另一方面晋国国君也时不时给吕浑戎财物,使得早期的吕浑戎“死心塌地”做晋国的“小弟”。正是有了与刘混荣的友好关系,晋文公才可以全力称霸,而不用担心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然而夹在秦晋楚三大强国之间,陆浑戎的日子也不轻松。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夹缝中求生存。陆浑融充分发挥游牧民族的圆滑,生活在各民族和周王室之间。他曾经被周天子封为爵士。但楚国也不是等闲之辈,而趁吕浑戎征讨之际“观兵于周江”,顺势将下了周的都城,也就有了“楚王夺冠”的名言。春秋末期,陆浑戎权衡形势后,开始亲近楚国。金一看,找了个借口,指出陆浑荣是军人。公元前525年,吕浑被晋国征服。

据估计,陆浑融在宜川生活了差不多110年。从2013年开始,洛阳市伊川县附近的徐杨墓地就一直生机勃勃,让“陆浑荣”这个名字穿透了历史的厚重尘埃,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专家推测,宜川春秋墓地可能是姜姓吕浑戎的墓地。2020年8月初,徐杨陵园又发现一座陆浑戎皇家墓。一起出土的编钟、编钟等珍贵文物,不仅证明了几千年前陆浑戎人的东移,也向世人昭示了戎人在浩瀚的中华历史中绝不是“刚来”的。

陆浑戎墓出土的编钟03戎去了哪里?汉代以后,史书中很难找到各个戎族的记载。秦国统一中国后,出现了匈奴、西羌等部落一起算作“戎”的现象,但这被视为爵位的延续,即秦国先吞并诸戎,后东征匈奴,所以干脆顺便把“戎”爵位用在其他部落身上。随着以“东夷、西戎、南蛮、北帝”为代表的“四夷”概念的产生和成熟,“西戎”基本上成为西方外国和民族的代名词。

换句话说,正经的荣氏家族已经不在了。那他们去哪里了?

多数学者认为,戎族要么是被他国消灭,更多的是融入中原民族。

事实上,虽然国家灭亡了,但是很多戎族的人活了下来。比如被晋国消灭的吕浑戎,史记记载他的族人逃到甘肃(今洛阳市宜阳县东南)定居。另外,今天四川省什邡市西北的华山(古称嶂山)有“女山”之称。从漳山经广汉到金堂县,流入沱江的鸭子河,其实叫“洛水”,大概是陆浑融迁到四川广汉后带来的名字。

戎族为生存而逃亡避险、迁徙,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

以陆浑融为例。虽然被兵刃歼灭,但三族共分晋国,吕浑戎原本被晋国占领的领土属于韩国。秦国灭了韩国后,这些领土又回到了秦国手中。在西汉时期,这些领土被设立为郡。据史书记载,正是因为有“鲁本浑戎之居”,才得名“陆浑郡”。《水经注》有“伊之水为东北,滴之以水。水出庐山,即庐山。”

考古学家考证,今天宜川和宜阳县交界处的杨顺河,就是古时候所说的涓水,现在宜阳县的黑山就是陆浑西山,古时候就是陆浑山。南北朝时,陆浑郡分为南、北陆浑郡。虽然宋代的记载比较混乱,但据明清史料记载,北陆浑位于县城东北四十里的古城村(今天湖镇古城村),南陆浑位于陆浑村(今天湖镇陆浑村)。在今天的地图上,依然可以看到陆浑镇、陆浑村、陆浑水库等地名。

除了今天地图上的陆浑镇和陆浑水库的区位融合,中原民族和戎族的文化也在走向* * *融合。一方面,在交流中,华夏国的封建制度逐渐影响了戎族的社会发展,戎族开始学习中原人的生产方式,甚至学习中原的文化。荣子举之迁居中原后,还写了一首《清妃》诗。另一方面,戎人带来的牲畜、畜牧知识和骑射技术也变成了给中原的物质和文化礼物,而地区的洞穴墓葬则反映了戎人丧葬习俗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学术界曾经就戎族和华夏族的区别争论不休。有一种观点认为,从起源上看,殷商和周也是戎族,戎族也可以算作中国。有的学者甚至直接断定,春秋时期的异族都和黄帝一脉相承。争论的一个结果是,戎族的起源确实与中国有关,但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帮助分析他们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