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镇社会事业
到2012,除新场镇卫生院外,每个村有2个卫生所,8个卫生室,26名村医(原“赤脚医生”)。宋元祐元年(1086),施立屈世炎试行营基义。明清时期,除了私塾,还有官办的私立学校。清光绪年间(1875 ~ 1908),新场镇先后开办了五所小学。民国时期,新场镇先后开办了大明女子学校、赵南小学、溥佐小学、新场镇第一中央民族学校和第二中央民族学校。新昌地区的幼儿教育始于民国时期。民国二十八年(1939)铁城中小学附设初中班,是新场镇初中教育的开端。
解放后,学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学、小学、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学校发展起来。从65438到0958,新场镇开始有高中教育。从65438年到0978年,新场镇形成了完整的儿童、小学、中学、成人教育体系。到2012,新场镇有两所幼儿园(新场镇幼儿园和新场镇石笋中心幼儿园),16班,595名幼儿,58名教育工作者。现有小学2所(新场镇小学和新场镇石笋中心小学),43个教学班,学生1812人,教职工170人。有2所中学(新场中学和新场镇石笋初级中学),32个教学班,1897名学生,218名教职工。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1所,教师7人。新场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9.60%。孩子爬上了门闩。
据陆德富主编的《新城志》记载,当地居民在正月初一有“爬门闩”的习俗。说起“大年初一,孩子们早起爬螺栓”,有个民俗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开来后,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就有意识地在孩子学会走路时引导他们爬门闩,然后让他们长大后锻炼爬树、游泳和划船,并学习一些防身技能。久而久之,以“大年初一,孩子爬门”的形式成为沿海人民的民俗。当然,后人对“大年初一,孩子爬门闩”有不同的含义,希望孩子能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健康,将来能越来越好,取“与日俱增”之意。
“与财神结缘”的习俗从明朝就开始流行了。新昌地区的财神接待也是在大年初四晚上举行。这天晚上,商人们点燃蜡烛,摆好香案,迎接财神,祈求保佑。老板依次烧香祭拜,在香案上方悬挂红线活鲤鱼,以博取“红鲤鱼(利)有鱼(盈)”的宠爱。还有招待客人喝财神的酒。如果不安排店员磕头拜,又轮不到吃财神的酒,就示意收拾东西,停止营业。
新场镇有两个财神。正月初四晚上,两个财神被抬出庙。金面财神从郭家庙经钱球桥、洪洞街向南进入新昌街,白面财神从青龙道院向北经闵家湾进入杨慎庙。按照预定的时间,财神的两路分别在北庙和南庙,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个穿着财神袍的“活财神”充当向导,一个“搬运工”(即搬运工)扛着财佛。然后,每次店门一开,老板们就竞相接财神,放鞭炮(即促旺)一年。
元宵节元宵节在新场镇一直很有影响力。届时,三里长街门口将悬挂自制灯笼,包括魁星灯、龙凤程响灯、生肖灯、寺庙旗杆塔灯、八仙过海灯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灯,这些灯笼反映了传统戏曲和古典戏曲。不仅有带几何图形的八角灯、多层旋转灯笼,还有介绍南汇海洋文化、表现生动的鱼鳞虾蟹水族灯。除了静态的挂灯笼,还有动态的舞龙灯笼(也就是舞龙)。
2006年元宵节后,《解放日报》刊登了一个豆腐干大小的故事,新场镇举行了元宵迎厨君的民俗传统,一条小小的新闻就吸引了上万人观看。那一天,新场镇街,北起虹桥,南至宝桥街,游行队伍前锣鼓喧天,迎来了“灶王爷”,中间是“正月十五迎灶王爷”的大幕,接着是吹打江南丝竹。多年未见的“元宵节遇上灶王爷”吸引了数万游客。
炭火冒档“炭火冒档”源于唐宋时期的“渡火”,指村里人拿柴火生火,然后做成“跳火”或“渡火”,意为火旺旺;另一个意思是赶走邪灵。到了明清时期,流传到这里,到了月圆之时就演变成了“招财进地扫贫”的民俗。
清明节放风筝在清明节踏青期间,许多家长陪着孩子在田野里放风筝,当地人称之为“放风筝”。放风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原始飞行器。从新昌古镇公司向当地人收集的“风筝架”来看,其历史至少在清代。这种民俗在解放前一般由农家子弟放飞小型的“蝴蝶鹞”和“鸟鹞”,小型鹞一般用鞋底线放飞。大多数富裕家庭的孩子放生的都是大型的“板门鹞”和“百足(蜈蚣)鹞”,无论大小。过去,一些村庄将风筝折叠后放在客厅的中央。先是举行了一个献风筝仪式,请太保书法家唱太保,然后放飞风筝。
百花生日农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当地俚人有祭祀花神的传统习惯。在过去,他们会绑灯笼来祭祀花神。今天举办花卉盆景展的形式叫新丰。新昌黑话人有一个传统的“二月十二百花生日”。新昌人历来有在“百花生日”前后种植花卉盆景的习俗,所以文化部门顺势而为,尊重当地传统。上世纪90年代,南汇县文化局授予新场镇“花卉盆景之乡”称号。至今,新昌有花卉盆景协会,每年花节都会组织相关活动。
杨舍在《光绪南汇县志风俗篇》的字里行间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清官杨继绳在揭露了严嵩的十大罪状后,被严嵩陷害入狱。杨继绳气得脸都黑了。严嵩的十大罪状被揭露后,杨继绳被平反。新昌人为了纪念的骨气,专门训练杨社,把黑脸的封为神。每年3月28日,他们都会进行祭祀,在街对面的古戏台上唱太保,举行社祭。清末民初,每年3月28日,黎族人都会专门请来新南乡的太保书画家徐和尚上台说唱,成为祭祀神灵、娱乐百姓的民俗。
水龙会“水龙会”原是明清时期的民间舞龙习俗,原名“龙舟节”。随着西风东渐,沙滩上出现了新的消防器材“水枪”和“水泵”。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学校杨龙”。这种习俗延续到民国初年,新场镇设立了四个防火区,分别位于闵家湾、中南街、邱家巷、中北街、牌楼巷、洪洞茶馆巷。农历五月二十,新场镇商会发起组织水龙会。
过去的泼水节,在新场镇,6月24日,在南山寺至北街的后市场河中点燃荷花灯进行泼水节。届时,后市场的河道将灯火通明,如同一根软管,一颗水上明珠。据沈沈渊、王禹洲在《谈新野》中介绍,风传到新野,成为一种“荷花灯会”。另一户人说,这种风俗来自明朝,沿海新城,少林僧兵来增援,在后市河里点灯,形成了“一夜变龙鱼”的威势,惧怕倭寇。村民举行的泼水节,既是一种祈求上帝、保护泰国的心理意识,也是村民保卫家乡的备战观念。
祭祀药王的时间早于清末民初。在新场镇的民俗中,流传着6月24日祭祀药王的习俗。6月24日,新昌居民欢聚一堂,来到东岳庙的王耀庙和雷祖庙,祭奠王耀塑像,行一礼,再请太保书法家说唱,寓教于乐。村里的人给药王献祭,请他不仅保佑医药行业生意兴隆,也保佑老百姓身体健康。
祭祀鲁班每年的七月初七,浦东的泥木匠们都会聚集在新昌红西街鲁班阁会所祭祀鲁班。说起鲁班,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木匠。当时,由于铁的广泛使用,木工更加有用。其他人可以建造房屋,制造战车和运输船只,但鲁班闻名世界,因为他可以创造和建设赵州桥。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位有独创性的建筑师。因此,每年的七月七日,泥瓦匠们都会聚集在鲁班馆祭祀鲁班,赞美鲁班精湛工艺的中华美德,为百姓架起一座桥梁。他既是民间信仰中祭祖的地方,也是与老师切磋技艺的地方。届时,泥匠们做好祭奠仪式后,会请太保书画家来说唱民间故事,以飨耳朵。
供奉平浪的龚燕庙位于新场镇虹桥以北。原来,清康熙新野盐商程因治理黄河有功,被封为“平浪侯”作为民间祭祀之地。
7月30日,岸祭是藏王菩萨的生日。据说这一夜是藏王菩萨睁眼的时候。新昌地区家家户户都在自家屋檐、街边屋檐、泼水的地方种上一排排的木棒,照亮藏王的眼睛。孩子们还会在茄子上点上香,做茄子灯笼。
中秋节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习俗,新昌地区比其他地区更有特色。这一天,除了吃月饼,摆团圆酒,吃毛豆芋头,还有在庭院里打香,祭祀天地和斋月宫。“香斗”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祭天仪式,后在民间流传。牌坊
二品广场:位于南北街,建于明万历年间,太常寺清朱下令修建。牌坊三门四柱五层,高大壮观,雕刻精美。朱家祖因曾是孙三的正式都城而得名“石三二品坊”,曾有“江南第一牌坊”之称,以褒扬其功绩。
石笋牌楼:位于新昌街南北方向。在古代,新领域还是一个海滩。祖先们在宝桥港西面铺设石堆,抵御潮水的冲击。日后他们来挖港疏浚时,石堆如竹笋般出现,故称“石笋滩”,后改为“石笋巷”,立牌坊纪念。
拱桥
嘉宝大桥:它跨越宝桥港,连接东恒港和侯景河。始建于明朝八年(1443),是神医沈为方便百姓往来而建,又称报恩桥。鸿福桥:位于北大街、虹西街、虹东街交汇处,始建于明郑德年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重修。是古镇中保存完好的古桥之一。桥中央嵌有一块风水石。据说踩风水石会带来好运。钱球桥: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 ~ 1722),位于洪洞街东端,横跨东横岗。1983装修过,目前状况还不错。桥身刻有祈福词,劝人善良。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张宅:位于新昌街271号,建于清末民初,占地403平方米,为四进院落。门面房是张新昌的丝布村,仪门、厅堂、回廊的装饰风格精致独特。后埭是一座建于清末的灰瓦平房。河边有鞍水桥,对岸有户户桥连接张花园(现已废弃)。老街——居民楼——小桥流水——私家花园,这种居住模式是新地方特有的。2002年5月29日,张故居被列为南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胡桂清宅:位于洪洞街64号,建于民国19年(1931)。* * *第二个入口,豪宅雕刻精美,格局完整。沿街有两层腰檐,六道原色木门高大,内有仪门,上书“永义兄”四个字。意思是“勇”和“义”这一代人就像兄弟一样,世世代代互相帮助。
贾茜堂:贾茜堂位于洪洞街122巷,分为东堂和西堂,建于明末。这是一座有四个入口和三个开间的房子,大厅的前门雕刻精美。这是古镇中保存最久的木雕装饰品。
卢氏屋:这是卢氏屋,民国初年建的,三间卧室。走过这条巷子,可以看到一个仪器门。仪器门上的门扣由青铜制成。近百年来保存完好如新,是新场镇保存最好的一对,极为难得。南山寺:建于元大德十年,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三大殿。它现在保存得很好。寺内两棵银杏树已有700多年历史,并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庙,又名郭家庙,位于新场镇东北角。原寺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郭所建。
耶稣教堂:位于东后老街37号,建于1949,是传统风格的西式教堂。墙壁是清水红砖,契卡里卡钢屋架,窗户是细长的尖拱三瓣花窗,在上海的耶稣教堂里颇有特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新场镇的石护岸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至今已有800年。新昌有6000米石护岸,其中1.500米属于明、清、民国。鞍水桥(水港)的作用是方便船只停靠,以便装卸货物和人员。古镇的马鞍水桥因周围环境不同,造型各异。
护岸:新场镇鲍家桥港、虹桥港、新港,三城河街环绕,碧波荡漾。在元、明、清时期,城河两岸都修建了长长的石砌护岸。驳岸离江高约3米,雍容华贵,坚实古朴,富有江南水乡特色。今天有一个3600米的石头护岸。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水桥(鞍形):富人沿城河而建的鞍形水桥,与石护岸是孪生兄弟,融为一体。水桥建造精美,船石上凿有细密的暗八仙纹。现在还有20座鞍形水桥。上海文物专家称它为大桥的“家中文物”。列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