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反面例子
其实我想说,教育没有对错,只看我们想给他什么样的教育。比如我不想让他软弱,我自然会更倾向于反击。如果你想让他变得善良,你就要教会他原谅和宽容...孩子没有好坏之分,他只是像我们教育他的那样成长。
有一天,我带他下楼散步。他新买的玩具飞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它后面,一对祖孙俩,小男孩一直追着它,冲上去一把抓住它。中米宝的脸被飞机杆子划伤了,他弟弟开心的哭了。我知道米宝的哭是委屈的,伤心的,难过的。这时,老奶奶(没听)你快去接他,如果不行,你先带他回家。来吧,宝贝,不要哭,阿姨给你糖果,你这么吵...我装作没听见,只是站在米宝身边(其实我心里也有一种想要拿回来的冲动,想到“爱与自由”和“完全成长”,所以忍住了),让他先发泄一下情绪,哭一会儿。他说:“妈妈拿起来安慰我;我抱起他,用我们母子惯常的方式安慰他;过了一会他哭了,我问他:米宝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抢了生气了?我的脸还被抓伤了,我觉得很委屈很难过吧?他点点头,然后我跟他说,米宝想干什么?但妈妈得先告诉你弟弟,他不是故意挠的。哦,你自己怎么解决?然后我就不管了,只是看着,等着。另一方面,我奶奶一直在大声告诉孩子:你怎么这么坏?你抓伤了我弟弟的脸。为什么不还玩具…我叫你不要抢别人,你也抢了…聊了一会儿,孩子哭了。我觉得当时外婆更多的是对小米的担心,无奈和愧疚。过了一会儿,孩子不哭了。我走过去安慰奶奶,把孩子拉到一边,对他说:亲爱的,阿姨跟你说了,这个玩具是我弟弟先拿的,你刚才不小心把我弟弟的脸抓破了。你下一步想做什么?(我不知道会不会看到我当时最期待的结果,但是我想试试。)他并没有如我所料的道歉并归还玩具,但这时候,米宝开心的走到我面前说:妈妈,好事要轮流来;我问他,所以你不会生气吧?不难吧?你可以把小飞机给你弟弟玩,对吗?他懵懵懂懂的跑了,去玩别的了。过了一会儿,他指着孩子旁边的小飞机说,兄弟,借你用一会儿。后来我哥自己还给他了,好像这种不愉快从来没有发生过...也许有人觉得这样很软弱,也许有人觉得这样对孩子不好,也许有人觉得没有道歉可说或者“对不起”可听,这是一种负面的教育,但这都是他的选择。
1.这件事一直藏在心里,是育儿路上最遗憾最难过的一段旅程。一直不愿意提起,但是没有经历就不会有成长。就当是人生的一次经历吧。那是我上一份IT工作刚结束,16年3月左右进入早教工作。那时候我的孩子还小,不到1的周三。因为新中心还在装修,带孩子上班确实不方便。只能白天放在阿姨家(隔壁楼认识的一个邻居),晚上下班去接,1周五左右带去上班。还有一个和爸爸差不多大的成员宝宝住在一起。米宝变得内向,粘人,爱哭,话不多。就像突然变成了一个孩子,让我有点难以相信。也有同事认为孩子有些问题,讨论我的寄养和教育方法。当时我变得很迷茫,很恐慌(咨询了很多专业人士),甚至很内疚,因为孩子的哭声影响了宝宝的正常生活,也影响了同事的办公。所以,孩子一哭,我就又急又烦。我一直希望他像小时候一样自信、微笑、活泼、开朗。我一直希望他能听话,聪明,被大家喜欢。然而,我越期待,我越焦虑,我越糟糕...我一直困在孩子为什么变了,什么时候能变回我想要的样子。我走不出大家都喜欢的路,却忽略了他现在的样子,没能正确的接受他,帮助他...以后再说。幸运的是,这个孩子很快又重现了他的阳光和自信。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案例,我认识到了孩子成长在育儿领域的秘密和需求。其实,哭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正常方式。只是我们成年人内心的烦躁把他变成了我们讨厌的东西。对不起,儿子!
2.然后我想说说儿童阅读。谁都知道读书对孩子有好处。作为一名早教工作者,我想让他成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成为很多会员宝宝的榜样。于是我跟着阅读热潮,开始了床头柜书籍整理、客厅书柜、网购绘本等各种实际行动。在他敏感阅读期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一段时间,他会在睡前打开绘本仔细阅读。我也很自豪的不断记录他的每一次阅读,晒我的朋友圈,但是说实话,那时候我自己读的也不多。当一个人带着孩子去上班,下班回到家,他不得不匆匆忙忙地开始准备孩子的晚餐。他终于熬到十点多了,而我还有未完成的家务和工作,留给读书的时间很少。甚至在他需要我陪他读书的时候,我都在忙我妈的事,咪咪好像把他送走了。我发现他从短时间自言自语绘本到不太主动,坐下来看也就一会儿的时间。时间长了,他变得不耐烦了...那时候他总是时不时拿起我的手机给我,说,给我妈。当时不想看手机,只好接过来说,谢谢咪咪。直到9月份我辞职带他去我爸那里,我才渐渐找回了自己。我的孩子总是拿起我现在正在看的书对我说:给我妈看,他也会拿起他最喜欢的绘本,可以看一上午或者一下午。还会带他去早教中心,主动找我帮他找他想看的系列,他会把在绘本里看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这时候我明白了,我总是强迫他成为我所说的样子,但是因为我的不小心,他几乎失去了自己的样子。
之前对“灵胚”的成长不太了解,比较关注他的日常饮食。大部分了解我孩子的朋友都会说,你的孩子真的养的很好。你的孩子胃口很好,味道很好。可见我在吃喝耶戈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渐渐地,随着育儿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我深深地相信,每天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另一个身体,也是渴望喂养的,也就是孙瑞雪老师说的,爱是这个“精神胚胎”的主要养分,所以我总结为”。
1.服从他,让我们像孩子一样玩耍。
之前因为要一个人带他去上班,要和孩子一起自己做午饭,很早就送到中心,然后还要解决孩子的早餐,然后还要赶公交车,所以每天早上都像打仗一样,恨不得长八只手。最苦恼的是孩子都赖在床上或者吃饭穿衣,中午我也想在我的时间睡午觉,因为2点多要上班,我不能和他一起睡。晚上,我想让他按照我的节奏吃饭睡觉。因为我有家务,有工作,有第二天的食物要准备,所以我真的没有太多所谓的“闲暇时间”去陪他玩。虽然米宝从小到大吃饭睡觉都很规律,很少让我担心,但我能感觉到他的另一个身体在不断渴望我的亲近和爱抚。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上班的时候好好干,下班的时候好好干。我尽量不担心晚上九点或者九点半睡觉,这样就可以陪他玩半个小时,玩他的臭脚,玩看似不合适的玩笑或者游戏。早上不用担心早几分钟或者晚几分钟,可以偶尔吃午饭,买几个馒头当早餐,让他揉揉眼睛,撒娇几分钟...而且晚餐尽量简单方便,比如面条和撒娇。休息日和他睡懒觉,躲在被子里玩捉迷藏,只要他想玩,就和他一起疯……慢慢的,我发现我的状态越来越好了,淡定从容,孩子也更开心自信了,而且随着我的节奏,语言,各方面的行为能力都让我吃惊。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的精神体吃饱了,不再渴求;
2.好的支持,在于和他们每个人的“第一次”。
自从了解到孩子的敏感期,我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他的敏感期和表现。在分析了很多行为之后,我发现行为的背后都源于那次事件,和我的“第一次”出现有关。下面举几个例子: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倒垃圾。自从他开始帮忙做家务,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倒垃圾。我记得第一次带他去那里。我捡垃圾,他把垃圾拿到一楼。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每当家里有纸箱或者乱扔垃圾,他就不再说纸箱要给奶奶卖钱;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关于龚的道德。我记得第一次和他在街上吃冰棍。当我想扔掉外包装袋的时候,突然想起米宝在看我手里的冰棍。我站起来把它们扔到有垃圾桶的地方,然后我就等着把做好的冰棍和棍子扔到垃圾桶里。我没有强调他什么,只是在扔的时候说了一句:后来我观察他的时候,不管他手里有什么垃圾,他都会找个垃圾桶扔了(除非我允许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扔草)。当他手里有垃圾的时候,我没有强调他会做什么,我就静静的看着他会做什么。
还有一次,他的秩序敏感期是两个多星期前到来的。有一次和很多人一起吃饭,我随便找了一个可以放婴儿椅的地方。米宝吃完后,我换了个位置和朋友聊天。结果,他非常兴奋。他哭着指着我之前的位置:妈妈坐在这里;过了一会儿,他又去那个地方吃饭,但还是要求坐在和上次一样的位置...
我觉得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似乎你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一句话,尤其是第一次,已经在孩子心里默默生根了...所以我现在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涉及道德或原则的事件(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不提倡节俭但我提倡浪费,所以我会说不要浪费水,我也不想节约水。而我和他第一次做的事情,我可能错过了很多“第一次”,但我依然坚信,美好的事情永远不会太晚。我要感谢我的孩子给了我督促自己,重新练习的机会。
3.尊重他和你不般配的喜欢。
我也可以说爱好。从我怀上他开始,我就幻想和期待他能喜欢唱歌,跳舞,弹琴,看书等等,因为这些也是我喜欢的东西,胎教和日常生活我都没怎么费心。然而事与愿违,他并没有对这些项目表现出兴趣,反而对绘画、厨房、火车、修理、螺丝感兴趣。天啊,厨房里的其他东西都是我的弱点。幸运的是,我经常在书上读到它。让孩子自己喜欢。我们只是帮助他使他的爱好变得更好。于是我开始接受现状,让米爸配合(和他住在一起的小伙子也很牛逼)。他喜欢火车。他不仅每天陪他看一会儿火车,还帮他找各种火车的绘本。他开始了解火车的历史,陪他在小区楼下坐火车。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一直在寻找火车的轨迹和规律。他还让我和他爸爸还有家里的叔叔跟着他的轨迹,用各种方式发号施令,产生了自己的规则。我听见他喊了好几声:妈妈又出轨了,引来路人的不解和惊讶,但我没有理会他们的嘲笑,继续陪着他出轨。现在他对火车的声音很敏感,会在沙发上告诉我:我听到火车的声音了。我一开始不相信,但我只是服从他。那我们看看火车来了没有。经过几次旅行,我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真的听到或感觉到火车来了...原来孩子的爱好不需要我们去教,去尊重他,去接纳他,去帮助他,才能让他更喜欢他。
我只负责陪他玩。
我的孩子刚满3岁。儿歌童谣不多,他的数字认知有限。但是,我不着急,不担心,不自卑,不争气。这些都是为了他以后的老师教的。我想做的是每天喂饱他的“精神胚胎”,带他去探索和观察自然,带他去合适的早教中心体验和感受,带他玩身体游戏。
最后,我还是想说,教育没有对错,孩子有好有坏。一切都只是我们心里想要的。先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至于他以后会是什么样子,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而我们也一直在这条路上重塑、培养、成长、体验、感受、拥有、享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