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现在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并不是任何早期教育都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科学的早教是有益的,不科学的早教是有害的。

1.早教是越早越好吗?

早教有一个趋势,就是早教越早开始越好。于是,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的先进教育和先进智力开发。孩子出生后很快就开始学习认字和计算算术,这样四五岁的孩子就可以学习小学的算术和语文课本。有的甚至主张把小学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到三岁,比如“0岁识字,3岁识字”等等。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

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认识,孩子从0岁到6岁,身心发展相当迅速;但促进其发展是有条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强调了成熟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儿童的行为(或心理模式)在环境的影响下,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度密切相关。他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双胞胎爬楼梯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双胞胎中的一个被要求从第48周开始每天做10分钟的爬梯训练,持续6周,到第52周,他已经可以熟练地爬5级楼梯了。在此期间,另一个双胞胎没有先做爬梯训练,而是在53周时开始训练,但两周后,这个双胞胎已经可以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塞尔得出结论:不成熟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学习的,学习只会促进成熟。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受到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的制约。人工提前训练不一定是必须的。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给孩子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如果不好,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

有些家长提前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希望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在学习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提前教育培训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内会有一些优势,但这种优势不是自然形成的,也就是有一些优势,很可能只是暂时的优势,不一定永远持续。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做的一个实验很能说明问题。将17五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教,另一组不进行早教。之后每15个月检测一次。他们发现,提前接受早教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分。但是,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优势可以一直保持下去。因为有些有这种优势的孩子进入小学四年级就逐渐失去了这种优势,而另一批被父母按部就班教育的孩子通常已经赶上来了。

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随意进行高级教育训练,未必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进行高级教育培训的人,认为自己出人才早,出高层次人才。其实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推测,但没有得到科学证实。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雷杰斯说:“儿童超出自身年龄的发展不能为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错过早期发展,但后来跃进的可能性。”

学龄前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及时进行必要的教育和训练,但不要注意超前。高等教育,从短期效果来看,可能是令人兴奋的;但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同样令人满意。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自然希望孩子在成年之前看起来像孩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有些果实就会早熟。它们不会饱,也不会甜,很快就会腐烂。也就是说,我们会培养一些年轻的医生和年长的孩子。”恐怕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既不饱满也不香甜的“早熟果实”吧!

所以早教不是越早越好,早教要循序渐进。

二、早期教育≠高级智力开发

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早期的科学教育是必要和重要的。但这种科学的早教要特别谨慎,尤其是在教育内容上,不能误以为早教就是智力开发,甚至是高级智力开发。

我们要明白,人的各方面素质不是孤立的,各方面素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只有和谐发展,质量的各个方面才能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如果在早期教育中只注重智力开发,只进行这种“半吊子教育”,搞“单打独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果强迫孩子学习超出其年龄的东西,特别是过早地进行专门训练;那么,这种片面的教育训练必然会破坏孩子和谐发展的正常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孩子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人为地加快或加强某一方面的发展进程,只能以牺牲和失去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从长远来看,从孩子的人生发展来看,肯定是有害的。忽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盲目开发孩子的高级智力,会导致掠夺性的智力开发。中国有句成语叫“杀鸡取卵”,意思是只贪图眼前的小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长远利益。现实生活中,为了早点拿到鸡蛋,人们不惜杀鸡,这是人们一般不会做的蠢事。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中,类似的急功近利的现象很多。随意开发高级智力,强迫孩子学习和掌握这个年龄段无法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是有害无益的,必须加以纠正。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创造条件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有责任和义务呵护孩子的童心和兴趣,保留孩子的“固有之物”。这就需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让孩子在自由的玩耍中成长,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发展。

一个人的成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很重要。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不是一个。父母不应该忽视孩子成长的任何阶段,不应该忽视孩子素质的任何方面,而应该继续教育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

三、高级智能开发的由来和危害

目前社会上这种提前急功近利的倾向不是偶然的,是一定客观环境的产物。早在美苏对抗的时代,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美苏早在30年前就进行了教育改革。他们改革的重点是加强早期教育,在学前阶段进行难度教育和强化训练,把很多小学教育教学的内容提前到学前阶段。美国的代表人物是布鲁姆,在前苏联是赞科夫。他们认为早期教育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水平,甚至是一个人一生的社会成就。但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验,他们都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按照这种“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想进行的改革,在眼前效果上是有益的,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因为它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因此,美国和苏联已经放弃了那种改革试验。

就在人们放弃这场改革实验的时候,“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想传到了中国,这迎合了家长们想成为龙之心的愿望。因此,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很容易受到一些人的青睐。我们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国外失败的教训。不可思议的是,别人通过实验否定了的,我们还要再做一遍。

“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潮能在中国盛行,一方面是因为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教育观、教育态度、方法等。)不高,从而为“早期教育决定论”提供了生存的温床;另一方面,一些缺乏学者良知的所谓“专家”不负责任地说教,极大地夸大先进教育和先进智力开发的作用,迎合渴望成功的父母。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导向。

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也是现代教育过度功利化的反映。这种偏见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时候就有了。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罗素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了这种偏向。现代教育“重义轻利”的功利主义倾向带来了经济上升、道德水平下降的直接后果,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教育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和就业。只要对升学就业有用的,都要下大力气花钱,尽早培训。对升学和就业没有直接好处的,就弃之不用。换句话说,人们只考虑培养孩子“成熟”,很少注意教育孩子“成人”。不仅在国外如此,近几年在中国也是如此。试想一下,如果你不能“做人”,你怎么变得有用?也就是说他文化程度高,专业知识丰富。如果他不能成为一个“人”,社会根本不会接受他。那他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在哪里能发挥作用呢?

家庭教育的倾向过于功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进行“半教育”,即重智慧轻道德,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知识轻生活知识,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特长培养轻全面发展,等等;另一种是以牺牲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对孩子进行超出生理年龄的教育和培养。

我们应该明确指出,过早地对儿童进行专业化训练,并不能达到提高儿童全面素质的目的,反而不利于儿童的发展,不利于我们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对于早教,要采取积极谨慎的态度,不能盲目行事。随意进行超前教育将是有害无益的。

关于教育的大门什么时候给孩子打开,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在早期教育中,有一种“教育越超前越好”的思想倾向,有些地方把“超前”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原则提出来。早期教育中,有随意超越孩子年龄的教育,行为能力训练和智力开发都是“超早期”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