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说话怎么办?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曾经困扰我的一个大问题。还有对“孩子说话晚”的纠结和困惑。为了确定孩子的语言发育有没有问题,我找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很多朋友,甚至有一次跟老公说,有没有必要带孩子去儿童医院检查。当然我没有走在后面,因为孩子一直在不断增加表达的词汇,我悬着的心也就定了。今天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想法,以及提高孩子表达语言的一些措施。
孩子21个月左右的时候,我身边一个比我儿子大一天的小女孩开始说句子。这时候我发现了孩子之间的差距,于是开始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知识。因为,我得确定孩子的语言发育真的很落后。
我们看到,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早是晚,不能只以她/他说的清楚的话来衡量。语言的发展取决于两个过程的发展:接受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
综合语言包括:孩子能听懂的单词量;孩子能听懂父母的指令吗(比如,把鞋拿来,或者走到门口);孩子能理解这个问题吗(比如,你想喝水吗?孩子能理解的介词数量(比如把积木放在桌子上;或者,你的火车掉到沙发下面了。对一些基本概念(如数字等)的理解。).
表达性语言包括:儿童能够表达的词汇(如事物的名称等。);单词能否组合成短语或句子;孩子是否能提问;你会使用代词、介词等吗?
如果他对语言的理解等于或领先于同龄人,可以等一段时间,从理解到表达会有一段时间的积累。有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宝宝会说话了。所以,如果孩子在语言理解上没有问题,家长大概也不用担心。(注:出自陈欣《儿童心理学》)
我家孩子的可理解性语言一点问题都没有,在表达性语言上确实落后于同龄人。按照美国儿科学会的标准,一个孩子2岁的词汇量需要达到50个单词以上,我家孩子达不到。和那些语言发展更快的同龄小女孩相比,差距更大。我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孩子身上。不过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在育儿方面的问题,可能一定程度上是有关系的。
1)孩子1岁之前,我们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直到孩子半岁,我才有给孩子读书的习惯。我买了一些书,诗歌和儿童故事书等。我自己看了之后,不喜欢,很难有耐心读给孩子听。半岁以后陆续买了一些绘本,但那时候孩子对绘本兴趣不大,喜欢的活动很多,大多是动作探索。那时候特别鼓励孩子在家里乱翻。在孩子做各种探索活动的时候,很多时候,我并没有给他及时的语言描述性的描述。即使有描述,背后的重复度也不高。这就让孩子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把语言和活动联系起来的训练机会。
2)没有坚持用正确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之前觉得孩子的表达性语言不够,日常和孩子交流就像和大人交流一样,不会特别使用缓慢、简洁、夸张的表达方式。虽然我知道这种方式,但是我并没有过多的实施。我之前的交流方式只提供了语境,没有给孩子提供语义,也就是说这么小的孩子不一定能吸收句子中的关键词。现在回想起来,结合我孩子在后面的发音,再经过深思熟虑,我真的很认同缓慢、夸张、简洁、重复的性表达是极其可行和重要的。约翰·梅迪纳认为,婴儿的声带只有成人的1/4长,能发出的声音很少,高音是他们的特长。使用一种夸张缓慢的方式,有助于孩子识别不同的单词,有助于他们对不同的发音进行分类,而较高的声调可以帮助孩子模仿话语的特点。我闺蜜的儿子说话很早,词汇量很丰富。她跟我分享的是,自从儿子出生后,她每天都在教孩子怎么说话。比如她的原话是:宝贝,看妈妈的嘴。这是一本书,一本书——她说她孩子的说话都是她训练出来的。很多时候,她和孩子交流的语言是缓慢而简洁的。
我心里接受每个孩子不同步的成长,也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发展节奏。他已经准备好了,也许语言大爆炸就要来了,我也不需要太担心。但是,我还是特别希望我的孩子能尽快和我沟通。在我看来,让孩子尽早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1)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情绪。孩子2岁左右,自我独立意识越来越明显,会和大人交流很多东西。但是,如果他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者语言表达不够清晰,大人有时很难快速响应孩子的需求。这个时候,孩子有了自己的情绪,却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只会哭闹、吵闹。和我儿子一样,他也经常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虽然他的动作真的很到位,但还是有不理解的时候,对我和孩子有挫败感。如果语言发展得好,孩子可以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也可以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告诉大人,这样孩子和大人交流就容易多了。另外,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也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语言基础。
2)语言发展能力不仅影响儿童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而且对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对顺序的掌握和数理化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孩子2岁的时候,如果语言能力很强,其实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启蒙,比如认识形状、高度、大小等。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基础上,才能让孩子理解。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以语言能力为基础的。和孩子一起做过一些练习,但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数学物理感觉真的跑不动了。
另外,孩子只有具备了语言能力,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理解自己。意识到自己过去的问题,同时也很想让孩子早日实现自由交流的愿望,我对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做了一些调整。以下是我修改过的除了读绘本和儿童诗歌以外,加强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些方法。
1)描述孩子的行为和活动。小孩子都是躺在那里听我灌输这个那个的时间过的。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太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活动了。如果我跟孩子说一些她不感兴趣的事情,他基本上就不理我了,就算我说了,也用不了多久。所以我会特别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会恰当地描述孩子的行为和活动。例如,我的孩子喜欢玩汽车。看到他我会说:宝宝开车,吉普车开到墙边,车是之字形线,宝宝开跑车。这个方法也是让孩子把语言和大脑里看到的东西联系起来。
为了不干扰孩子的专注力,在孩子特别专注力的玩耍或者试图解决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一般都不出声。比如他玩车的时候,特别喜欢把轮子压在某条线上压的恰到好处,把什么东西对齐,把车摆成什么形状。我会选择默默的看着他。等他说完,我会用文字向孩子描述他刚刚做了什么。
2)玩情境游戏。这是孩子接近2岁时特别喜欢玩的游戏之一。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玩了超市购物,汽车销售,医生和病人,烹饪,城市建设,球类运动,照顾娃娃,游乐场等等。这种情景故事游戏可以引入丰富的词汇与孩子分享,孩子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练习使用这种词汇。在这些游戏中,乐高和购物清单桌游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我们一次只播放一个主题,比如在超市购物。我会给孩子介绍相关词汇,包括建超市、摆商品、消费者购物、结算等等。每一个过程都会介绍最关键的话,重复给孩子听。在这些游戏之前,我通常会制定一个类似乐高课程的简单教案。为了更明确地引导孩子。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时候是自由发挥的,因为你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来配合孩子的兴趣。
3)玩贴纸游戏。孩子们比我想象的更喜欢贴纸。我以前想,这个小贴纸有什么好笑的?没想到孩子很兴奋的把贴纸贴在脸上,衣服上,各种贴纸上。刚开始的时候他贴的,没怎么指导。后来我给他买了关于汽车和身体部位的贴纸,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贴纸对儿童语言训练的神奇作用。真的不用太好,于是我走上了开心富贴的道路。比如我说的身体部位贴纸,孩子每次撕贴纸都会告诉他,这是什么?贴在哪里?这是?场景贴也特别适合孩子的语言练习。比如我们最近玩的多户汇早教贴纸游戏,里面包含了很多场景游戏。围绕同一主题的贴纸游戏的好处是方便复习。在同一个场景的多次体验中,孩子能更好地吸收语言。
4)自言自语,讲妈妈的故事。自言自语,这个曾经在我看来有点傻,对性格内向,话不多的我来说其实有点难。后来,我真的尝试了。原因是在某些时候,孩子真的对看绘本不感兴趣。我自己拿起绘本大声朗读,有点夸张,因为我想引起孩子的注意。没想到孩子真的能吸引他们。原来他在那里自己玩,能听见我。所以,有时候,我在家里做一些家务的时候,我会一边做一边描述我都做了些什么。更有甚者,我每天回家,总会问儿子,你好吗?你今天玩了什么?好像是同样的对话。我觉得好无聊。有一天,我在想我是否可以告诉我儿子一些别的事情。我想了想,给孩子讲了一些我工作的事情。这种故事比较好讲。后来回到家,我会给孩子讲妈妈今天遇到了谁,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特别开心的事,或者特别难过的事等等。每天下班,我都会抱抱小家伙,然后开始巴拉巴拉。孩子们也会觉得很有趣。听妈妈说话,一直说到妈妈吃饭时间。
5)玩动作童谣。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会抱着孩子跟着音乐跳,让孩子感受节奏。但是,等孩子大了,就渐渐少了。我厌倦了拿着它。有一天,他奶奶教他跳舞,“看,看,找个朋友,找个小朋友……”孩子特别感兴趣,多次缠着奶奶跳舞。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小孩子都喜欢玩这个。于是,我找了很多比较好学的指弹童谣和节奏童谣。比如:手指童谣《小乌龟》《花开》《土豆》。爱奇艺儿童动画之家的舞蹈课上最常播放的是节奏型的儿歌。里面的节奏感舞蹈非常简单易学。比如123 Woodenhead,水果歌,我在锤我家背等等。动作童谣不仅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还增强了他们的节奏感。
我想很多男孩和妈妈都和我一样,对孩子说话有过困惑。如果孩子只是在表达语言方面有点落后,也没必要担心然而,我仍然觉得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子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育儿工作。在我看来,孩子不说不代表他不记得这些表达,他只是还没准备好,怎么发音。虽然每个孩子的“语言爆发期”不一样,但我想继续有效地输入,这样才会有爆发的一天。
以下是马浩的生活笔记。专注分享蒙特梭利育儿、数学、英语、阅读等儿童早期启蒙与成长。如果你愿意,欢迎你经常来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