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理解谐谑曲【日常音乐知识】

谐谑曲是一种活泼幽默的器乐体裁,也叫谐谑曲。谐谑曲速度轻快,节奏活跃清晰,经常表现出强弱的突然对比,具有舞曲和戏剧的特点。从17世纪到19世纪广泛传播。

?谐谑曲的发展过程:

1.18结尾,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在其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中使用了“谐谑曲”作为标题,这是“谐谑曲”第一次出现在钢琴组曲中。

2.古典时期:贝多芬首先在大型器乐组曲如交响乐、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中,用疾驰的谐谑曲代替优雅的小步舞曲作为固定乐章。

它不仅丰富了谐谑曲的表现力,使之成为一种可以表现各种音乐形象的体裁,而且将谐谑曲从一种表现外在形象的舞蹈体裁提高为一种可以表现在矛盾冲突中变化发展的心理现象和精神境界的戏剧体裁。

3.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在他的奏鸣曲和交响乐中普遍使用谐谑曲。舒伯特的谐谑曲更多的代表了一种体裁,一种习惯语言,一种形式美感。

而门德尔松的谐谑曲则保持了其音乐中神话般的意境和优雅的气质,具有抒情性和谐谑曲的双重特征,而且大多处于双拍子。

4.19世纪以后,作曲家们不仅把谐谑曲作为交响乐、奏鸣曲、四重奏的乐章,而且出现了具有抒情性、叙事性、哲理性戏剧内容的独立音乐。

?谐谑曲作家及其作品分享;

1.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

2.海顿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

3.舒伯特c大调“伟大”交响曲

4.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

5.柏辽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