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让孩子早点读书?

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有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想法,认为越早学习越聪明,对孩子的学习过于重视,期望过高。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不是被父母直接接回家,而是被送到各个班学习绘画和钢琴。小小年纪就背负着父母过多的期望,容易导致孩子学习压力过大,出现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情绪障碍(如恐惧、焦虑、焦虑、焦虑、焦虑、焦虑、焦虑、

专家指出,要避免孩子出现类似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最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天性,给他们更多的时间自由玩耍和玩耍。在玩耍中,孩子可以学会与人相处,模仿伴侣待人接物的方式,学会包容、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秀品质和品格。家长应该在孩子的玩耍和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得太严,经常打骂,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违背家长的主观意愿。

识字不宜过早,长大了也没用。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现在总想超车。近日,杭州市新华实验幼儿园在一个大班的230名家长和附近一所小学的100名家长中进行了一项青少年趋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最怕孩子识字的差距,所以总是让孩子提前背唐诗、认识汉字。

素养对年轻人脉真的那么重要吗?昨天,在2010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学前教育衔接研讨会上,杭州青蓝小学二年级的一位家长说:“我家孩子识字不多,上学前只认识200个字,刚开始学的时候写字很慢,但是到了二年级以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这种差异自然就消失了,孩子还是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的。”

“孩子的读写能力并不是入学的重要储备。”青蓝小学校长王洪军说,“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的数学应用题会让老师看,下半学期会让孩子们自己看。高一上半学期,孩子能读400字,写100字;一年级下半学期,550人能读,250人能写;二年级上半学期,450人能读,350人能写;二年级下半学期,400个学生会读,300个会写。从这些数据来看,孩子入学储备的素养并不是最重要的。”

新华实验幼儿园园长杨蓉对此表示赞同:“我们幼儿园没有机械地教孩子认字,只是在游戏和活动时带一些汉字。早读书不等于早识字。儿童的识字经历一般发生在同伴之间。有些孩子会读书,会启发不会读书的孩子。只有孩子感兴趣了,老师才会帮他们读。”

浙江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呼吁,幼儿园应该做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他说:“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幼儿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儿童快乐健康成长’。”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超越。幼儿园想做小学的事,小学想做中学的事。我们坚决反对学前教育的小教育。"

家长不要着急,孩子不要太早读书。

早教往往被家长等同于幼儿教育中的知识教育。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后,很多家长总会问孩子今天学了多少单词。有多少孩子识字?但事实上,大多数早教机构并不急于给孩子学习知识,更多的是锻炼大脑成长发展。然而,传统上,许多家长仍然将识字作为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成就。所以,孩子识字是不是应该早点开始?孩子什么时候读书比较好?有一系列的争议。今天金玩学习中心的老师就来为你解答一下。

老师认为汉字其实是象形文字,也可以看作是图形的一种。而0-3岁的孩子主要是发展图形记忆,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无论图片、文字还是人脸,都是图形。所以,汉字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孩子被困在家里,面对枯燥的文字,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幼儿早期识字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大脑的某些功能。但是,如果把幼儿的识字能力等同于早期智慧,就会混淆识字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两个概念。并不代表识字早,识字多的孩子以后一定学得好。

根据研究,儿童阅读的最佳年龄是3-6岁。经过两年的学习,中班的孩子一般能读1200字左右。据专家分析,如果孩子在6岁前学会2000个汉字,一般不会有阅读障碍。而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这时候给大脑的刺激越多,孩子越聪明。而人的感觉不外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本体感受六个方面。只要孩子多接受这六个方面的刺激,就能全面促进大脑的神经发育,而我们早教中心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多种刺激的机会。

所以,在孩子还在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家长不要太心急。我们教育的重点是在早期教育中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熟悉生活常识,独立坚强,而不是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学会几百个汉字,却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离不开父母,融入不了幼儿园。

儿童不应过早阅读。

新西兰一位幼儿园老师给我们讲了两个真实的故事:老师有两个孩子。第二个女儿出生时,她给宝宝喂奶,几天内给3岁的女儿读了很多遍童话书。有一天,在忙着给宝宝换尿布的时候,3岁的女儿拿起书,一字不差地把书上的内容读了一遍,到了正确的地方就能准确地翻页。要知道,那是一本字数很多的书,老师不禁惊呼:“哇,我生了个天才!”

后来大女儿7岁,刚搬家,翻出了这本书。妈妈说:“你看,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的书,那时候还能看!”这时候大女儿已经学会认字了,就又拿起书看了起来,但是说什么都很困难。老师给我们解释说,大女儿3岁“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只是模仿背诵,因为母亲读了很多遍,孩子不自觉地记住了书的内容。到了7岁,阅读需要大脑处理、识别、理解的时候,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流畅了,这才是这个孩子真正的阅读。

老师去澳大利亚一所学校教书的时候,校长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每个孩子入学都会参加面试。为了了解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校长为孩子们准备了不同级别的阅读书籍,每一级都有不同的颜色。有一个家* * *有五个孩子,都在这个学校读书,参加过面试。一年,终于轮到最小的孩子面试了。他很快读完了第一、二级,最高级以下的阅读材料都读得很流畅。校长很惊讶,想知道这孩子的阅读能力怎么这么强。校长出招,找出其中一本书,让孩子找出某个单词。孩子一下子就瞎了。其实他是在反复听了哥哥姐姐的朗读后才记住了书的内容,并不是真正的朗读。

孩子在3岁之前没有语义记忆,只有身体和情绪记忆。三岁的时候,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不再叫自己“宝宝”而叫“我”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的记忆。所以早期的独立阅读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小孩子的人生阅历非常有限,对世界缺乏了解。给他一本书,即使他认识每一个字,能读懂,他也不明白他在读什么。学龄前儿童最需要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亲身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感受去解读这些体验,为以后的语义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一个非常小的孩子甚至不知道他的身体在做什么。他需要了解自己的手脚。世间万物都需要他去探索,去发现,去触摸,去捏玩,在他的大脑里留下印记,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需要他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其中的奥秘。有了这些经历,他到了学校才会真正理解单词的意思。

无论是古代教育家还是现代科学家都告诉我们,孩子的语言能力(包括书写能力)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运动能力好的孩子语言能力强。人的认知和反应的回路是“身体-情感-理智”,我们的大脑深受身体的影响,这一点在幼儿身上尤为突出。大自然已经安排了人类的孩子在上学前用身体感知和学习。他们在运动中开发大脑,而儿童表现为大脑在运动,休息时大脑在休息。所以,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以后在语言和文字方面有很好的发展,最好的办法绝对不是让他们背静态的单词,而是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奔跑玩耍,鼓励他们多运动多玩耍。

我不主张让孩子小小年纪就读书,这会破坏孩子的视觉神经发育。我也不主张让孩子不读书而读书,这样会扰乱孩子记忆神经的发育。识字的目的是阅读,阅读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才能让孩子保持兴趣。

市面上流传着一些“神童”的故事。这些孩子三五岁就能认识两三千字。但这种“识字”是没有意义的。即使一个三岁的孩子能流利地阅读报纸,他也不能理解这些文字所传达的信息。这种“技巧”,除了满足父母炫耀的心理,对孩子来说弊远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