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菜?他们有什么特点?

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南和惠州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中国烹饪被称为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四种口味分别是:鲁菜、川菜、粤菜、淮阳菜。八大菜系是鲁菜、川菜、湘菜、苏菜、浙菜、徽菜、粤菜和闽菜。

鲁菜是八大菜系之首。鲁菜包括青岛,以福山帮为代表的胶东派,包括德州、泰安的济南派。并且有可以称之为“春雪”的优雅奢华的孔府菜肴,还有点缀其间的各种地方名菜和风味小吃。胶东菜擅长煎、炸、烤、炸、蒸;味道清新清淡;食材多为对虾、海螺、鲍鱼、蚝黄、海带等海鲜。其中的名菜是“原壳鲍鱼”,主料是来自长山群岛的镇海鲍鱼。采用鲁菜传统工艺烹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开胃。其他名菜包括蟹黄鱼翅、芙蓉干贝、烤海参、烤虾、炒牡蛎和清蒸嘉吉鱼。

济南派以汤闻名,爆、炒、烧、炸为辅。菜肴清、鲜、脆、嫩。其中有清汤什锦菜和奶汤普菜,清新淡雅,别具一格。内嫩外焦的糖醋黄河鲤鱼,油爆香脆的锅豆腐,难得一见的素菜,尽显济南派的功力。清朝光绪年间,济南九华林酒楼老板将猪大肠洗净,用香料煮至软脆,切成块,加入酱油、糖、香料,制成香浓肥美的红烧大肠,闻名全城。后来制作有所改进。将洗净的大肠放入沸水中焯一下后,放入油锅中炸一下,然后加入调料和香料进行烹制。这道菜尝起来更美味。文人称其为“九转大肠”,因其制作精美,为道教“九连晋丹”。

“八仙过海作罗汉”是孔子生日宴的第一道菜,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芦笋、火腿被选为“八仙”。将鸡胸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称为“罗汉”。放在圆形瓷缸里,八个方向排列,中间放罗汉鸡,撒上火腿片、姜片、焯水的白菜叶,再倒入煮好的鸡汤。在过去,这道菜被端上餐桌时,是在一出歌剧中演唱的。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去看歌剧,热闹非凡。

粤菜也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粤菜由三种地方风味组成: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广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肇庆、韶关和湛江的名吃。面积最广,用料繁杂,选料精细,技艺高超,善于变化,风味精致,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夏秋力求清淡,冬春浓郁,擅长爆炒,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油温。潮汕菜属于福建,语言和习俗与闽南相似。隶属广东后,受珠三角影响。所以潮菜接近闽粤徽菜的长处,自成一派。他擅长做海鲜,汤、素菜、甜菜最有特色。刀工精细,味道纯正。东江菜,又称客家菜,最早源于中原。汉末、北宋末年,为避战乱而南迁,居广东东江。它的语言和习俗仍然保留着中原的固有特征。菜肴大多是肉类,很少是水生的。主料突出,讲究香、重、咸。砂锅菜以其独特的地方风味而闻名。

粤菜中还有一派海南菜,品种较少,但具有热带食物的独特风味。在烹饪上,粤菜以煎、炸为主,也有炖、炸、烤。讲究鲜、嫩、爽、滑,曾有“五味六味”之说。“五味”是香、松、臭、肥、浓,“六味”是酸、甜、苦、辣、咸、鲜。同时注意色、香、味、形。很多广式点心都是用烤箱烤的,有西餐的特点。粤菜主要名菜有脆皮烤乳猪、龙虎斗、太爷鸡、国保菜、潮州烧鹰鹅、猴脑汤等。其中“烤乳猪”是广州最著名的特产。随着时代的变迁,烹饪不断改进,真正达到了“色如琥珀,又真金”的目标,皮脆肉软,里外香,适合南方人的口味。“老爷鸡”是广州传统名菜,始于清末,上世纪70年代中断。著名的有南阳厅的满汉全席、香鲈鱼丸子、聚丰园的醉虾蟹、什锦冷盘、一锅一品和高质量的芝麻丸子、玉波楼的半锅巴、福来的脆皮鲫鱼、万湛厅的烤鸭、文远园的江南百花鸡、南园的红烧鲍鱼片和西园的鼎湖素菜。王集的烤乳猪、鑫源的鱼云汤、金陵的鸭片、关震的清汤鱼肚、陶陶居的炒蟹、菜根香、鲁豫居的扒皮乳猪、白云猪手、太平阁的西式酱鸽等。

川菜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发源地是古巴蜀。诗人李白在四川生活了近20年。他喜欢吃当地著名的卤鸭。厨师将鸭子宰杀后,放入容器中,加入酒等各种调料,注入汤汁,用一大块浸湿的纸巾封住容器口,蒸熟后保持原味,既香又嫩。天宝元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进京拜翰林。他以年轻时吃过的炖、蒸鸭子为基础,将雕花、枸杞、三七等蒸肥的鸭子献给玄宗。皇帝很高兴,把这道菜命名为“太白鸭”。清朝乾隆年间,四川洛江著名学者李调元系统收集了炒、滑、煎、炸、炸、煮、烫、煮、糊、酿、滚、炸等38种川菜烹饪方法。有很多名菜,不管是官方的还是地方的。清朝同治年间,成都北门外的万福桥附近有一家小饭馆。姓陈的女掌柜用麻粒做的饭菜香辣可口,很受欢迎。这就是著名的“麻婆豆腐”,后来餐馆改名为“陈麻婆豆腐店”。

丁宝桢,贵州咸丰人,曾任山东巡抚,后为四川巡抚。因戍边有功,被封为“少保太子”,人称“丁”。他喜欢吃用花生和嫩鸡丁做成的炒鸡丁,引入市场后就成了“宫保鸡丁”。自清末以来,川菜逐渐形成了一种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具有取材广泛、调料多样、菜肴适应性强的特点。一个完整的风味体系是由宴席菜、大众休闲菜、家常菜、九扣三蒸、风味小吃五种菜品组成的。其风味清、鲜、醇、浓,以麻辣著称。对长江上游和云贵有相当大的影响。现在,川菜已经遍布全国,甚至海外,有“四川味道”的美誉。

川菜以成都和重庆的菜肴为代表。使用的调味品复杂多样,富有特色;尤其是素有“三椒”之称的花椒、辣椒、胡椒、葱、姜、蒜、醋、郫县豆瓣酱,使用频率之高、数量之大,远非其他菜系可比。特别是“鱼腥味”和“怪味”都离不开这些调味品。如果用了替代品,味道会打折扣。川菜有“七味八味”之说,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味”是鱼味、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红油、姜汁、家常。烹饪方法多达38种。在口味上,川菜特别讲究“一菜一式”,色、香、味、形俱佳,所以国际烹饪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说法。有300多种著名的川菜,如邓英牛肉,张槎鸭,毛肚火锅,夫妻肺片,东坡墨鱼和清蒸酱团。

其中,“邓英牛肉”的制作方法与众不同,风味独特。将牛后腿的鱼子肉切片,撒上炒干的盐,将鱼子肉包入缸中晾干,平铺在钢丝架上,放入烘箱中烘干,放入蒸笼中蒸熟,取出后切成小块,蒸透。最后在炒锅里炒透,加入调料,起锅晾凉,淋上香油。这道菜半透明,薄如纸,红色有光泽。当放在灯下时,牛肉片的红色影子可以映在纸上或墙上,仿佛是一场灯展。“夫妻肺片”是成都有名的风味菜肴。相传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个叫郭朝华的小贩,他和妻子一起做冷牛肉和肺片,走街串巷,提着篮子去卖。人们戏称之为“夫妻肺片”,沿用至今。

东坡墨鱼是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的美味,在四川乐山。墨鱼不是海中的墨鱼,而是乐山市凌云山、五龙山脚下岷江中的一种嘴小、身体长、肉多的墨鱼,又称“墨鱼”。相传苏东坡到凌云寺读书时,常去凌云岩洗砚。河里的鱼吃了它的墨水,它的皮肤颜色像墨水一样厚。人们称之为“东坡墨鱼”。而且它和江团、飞环并称为川江三大名鱼,已经成为川菜的一道特色菜。“蒸江团”被称为嘉陵的美味。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澄江镇刘芸酒家的名厨张世杰、郑祖华等,烹制过“叉烧包”、“蒸饺”等菜肴。冯玉祥将军在赴美考察水利之前,还去刘芸饭店品尝过酱团。吃完后称赞“四川江团,果然名不虚传”。

湘菜,即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湘西山区等地方菜肴发展而来。湘江流域的菜肴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湘菜的主要代表。其制作精细,取材广泛,品种繁多。其特点是油分丰富,色彩浓厚,实用性强。讲究香脆酸辣软嫩的口感。

湘西菜以香、酸、辣见长,山味浓郁。湘菜发展迅速,形成了炖、焖、烤、煎、炸、熏、打蜡等一整套烹饪技术。湘菜的主要名菜有侗鸡、红烧鱼翅、腊肉蒸、面包全鸭、麻辣冬笋和栗子。其中,“红烧鱼翅”又名“安祖鱼翅”,是湖南的一道名菜。烹饪方法是用鱼翅、鸡汤、酱油等。,用小火煨。汁浓味美,以鲜软著称。清朝光绪年间,进士谭非常喜欢这道菜,于是他的厨师改进了黄焖鱼翅的方法,将鸡肉、五花肉和鱼翅一起烹制,使得鱼翅更软糯滑,汤汁更加醇厚鲜美。谭进士因其美食而备受赞誉,名扬天下。因此,这道菜是贾的厨师所创,所以它被称为“庙中鱼翅”。

这道菜在清初和明末传到长沙,成为湖南名菜。“五元仙鸡”,又称“五元整鸡”,自古就有。清代《条鼎集》中有“神仙炖鸡”的记载。它的制作方法是“洗净,放入碗中,拌以酱油,干炖配以汤汁,嫩鸡肚中填以黄芪数钱,对人更有益。”这是用黄芪炖的鸡,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故名“神仙鸡”。同治年间有“五元仙鸡”,据传是屈原馆所制。一开始是用全鸡和黄芪蒸的。后来加入荔枝、桂圆、红枣、莲子、枸杞,调味蒸熟。它被命名为“五元仙鸡”。1938年,侵华日军轰炸长沙,餐厅迁至南宁,李宗仁曾在此大宴宾客。

闽菜也是八大菜系之一,以烹饪美食而闻名。在兼顾色、香、味、形的基础上,特别擅长香、味。其鲜、醇、肉、不腻的风味特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闽菜向来以选料精细、刀工严谨、烹饪讲究、汤料调和调味、以味取胜而著称。它的烹饪技巧有四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它用细致的切片、切工、切工,让不同质地的原料吃得透彻。所以闽菜刀工有“切花如梅,切丝如发,薄如纸”的美誉。如凉菜“萝卜刺”中,薄薄的海蜇皮各切成2 ~ 3片,再切成极细的丝,再与同样粗细的萝卜丝同煮,冷却后上调料。这款菜刀精致,海蜇和萝卜丝融合在一起,吃起来脆嫩爽口,趣味十足。

“鸡蓉金笋”是冬笋切成三毛的“金笋”。每100g冬笋要切成500g~600g细丝,长度一致,粗细均匀。这样,冬笋就可以和鸡茸蛋液做成的糊融为一体了。经过巧妙的烹饪,鸡肉末和竹笋丝味道特别好。这道菜经历了百年,久负盛名。二是汤和菜多,变化无穷。蔡敏多汤历史悠久,这与福建丰富的海鲜资源密切相关。闽菜一直与新鲜、纯净和滋补联系在一起,在各种烹饪方法中,汤菜最能体现其原味。所以闽菜的汤很多,就是这个目的。

闽菜的“多汤”就是汤多,通过精选各种辅料,消除不同原料固有的膻味、涩味、腥味等,从而使不同品质的菜肴在汤勾兑后各具特色,所以有“一汤成十”之说。如果鱿鱼干有腥味,一定要用水煮的方法去除,否则不适合做脆嫩的菜。但一旦煮开,就失去了原有的风味,需要单独配制鱿鱼汤,达到质和味并重的效果。

“鸡汤泡贻贝”时,鲜贻贝汁是咸的,需要加工。但是如果洗的话,就太轻了。所以贻贝肉用精致的刀工切成大片,放在沸腾的锅里煮至八成熟,放入汤碗,再洗成咸咸适宜的热鸡汤。这种蚌肉鲜脆,鸡汤醇香可口,两者相得益彰。细嚼慢咽,清香和鲜度融为一体。第三,调料奇特独特。闽菜酸甜清淡,与福建丰富多彩的调味品及其烹饪材料多为山珍海味有关。甜味可以去腥,酸味爽口,清淡的味道可以保持其质地的清新纯正。福建菜系的名菜,如荔枝肉、糖醋猪脚、葱花脆鲫鱼、白汁鲜蛏子等,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酸甜清淡的特点。第四,厨艺精湛,优雅大方。闽菜的烹饪技艺不仅各具特色,有蒸、炒、炖、焖、煮、焖等,而且以炒、蒸、焖等技法相区别。餐具上,闽菜是用大、中、小碗盖的,非常精致优雅。“西施炒舌头”、“清蒸鱼”、“佛跳墙”等名菜鲜明地体现了闽菜的特色。其中“佛跳墙”尤为著名,其选料精细,加工严谨,重火工老成,重炖器皿,使其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美味佳肴。

闽菜起源于福建省闽侯县,由福州、闽南厦门、闽西泉州等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来,以福州菜为主要代表。福州菜新鲜,清淡爽口,酸甜可口,尤其注重汤料的调配。另一个特点是善用红酒糟作为配料,具有防腐、除臭、增香、提味、调色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有糟醅、糟醅、炒糟、醉糟、糟醅等十余种,其中以淡粮炒螺片、醉鸡、糟汁焖海贝等名菜最为著名。闽南菜不仅新鲜爽口,而且以讲究食材,善用甜辣著称。最常用的配料有辣椒酱、沙茶酱、芥末酱、橙汁等。其名菜有“沙茶鸭”、“榨菜鸡丝”、“东墙龙珠”等。闽菜以咸、辣为主,多以山区特有的奇香味为主,如“油焖石鳞”、“爆炒地猴”等,具有浓郁的山区风味。

“佛跳墙”是闽菜中最著名的经典菜肴。相传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在福建泉州,以东壁龙眼为原料,用瘦猪肉、鲜虾、水发蘑菇、菱角和鸡蛋制作菜肴。它被命名为“东壁龙珠”,成为当地著名的风味菜肴。“炒西施舌”是用贻贝烹制的,这是福建长乐漳香的特产。无论是煮、炒、拌还是炖,石的舌头都有一种香甜可口的味道,令人难忘。

浙菜历史悠久。首都人在南方开餐馆,用北方的烹饪方法,让南方丰富的原料变得美味,“南烹北烹”成为浙菜的一大特色。比如以前南方人的口味不甜,但是北方人南下后,影响了南方人的口味,菜里也放了糖。汴京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到临安后,以鱼为原料,烹制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鱼”。当时的史静名厨们经营着“百蔬汤”、“五味烧鸡”、“黄鳝”、“酒蒸鲥鱼”等上百道杭帮菜,后来又出现了“南肉”。

浙菜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其制作精美多样,喜欢以景点命名菜品。烹饪方式以煎、炸、炖、炸为主,鲜脆。宁波,地处沿海,特点是“咸鲜”“咸鲜臭”味。擅长蒸、焖、炖海鲜,强调鲜、软、滑,讲究汤水,保持原汁原味。绍兴菜擅长烹饪海鲜和家禽,入口脆糯,富有乡村风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螃蟹汤、家乡南方肉、干炒贝尔、荷叶粉蒸肉、西湖荠菜汤、龙井虾仁、杭州扒鸡、虎跑平火、干菜。

其中“西湖醋鱼”是杭州的传统名菜。据说宋代西湖边有个姓宋的小伙子,平日以打鱼为生。有一次他生病了,他嫂子亲自去湖边钓鱼,用醋和糖给他做了吃的。吃过之后,他恢复了。后来这道菜的名字就变成了“西湖醋鱼”。“龙井虾仁”是杭州最好的龙井茶。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山区,龙井村的狮子峰最好。素有“色绿、香、味醇、形美”之称。龙井茶在清代被列为贡品。当时,安徽用“阙舌”和“鹰爪”茶的嫩尖制作珍贵的菜肴,而杭州则在清明节前后用龙井新茶用新鲜的河虾制作油炸虾,因此得名“龙井虾”,很快成为杭州最著名的特色菜。

“鲜鳗鸮”是浙江宁波的名菜,鱼鸮是东南沿海渔民最喜爱的食物。叫黄鱼做的“黄鱼枭”,鳗鱼做的“鳗鱼枭”。宁波每年冬天和春节期间做的“鲜鳝枭”,稍微风干就可以吃了。“干菜扣肉”是绍兴的名菜。用绍兴特有的干香菇和五花肉烹制,炖至酥烂为佳。同时,肉油渗透到干菜里,干菜的香味渗透到人肉里,相得益彰,酥香糯软,鲜美无比。

江苏菜是江苏的地方风味菜肴。春秋时期,齐国的夷雅曾在徐州教艺,由他创造的“鱼肚羊肉”流传千古,这就是“鲜”字的由来。为了刺吴王,颛顼在太湖大和公学做了“全鱼灸”,其中一条就是现在苏州松鹤楼的“松鼠鳜鱼”。汉代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发明了豆腐,最早在江苏、安徽一带流传。汉武帝把蛮夷赶到海边,发现渔民喜欢的“鱼肠”很好吃,南宋的明帝也很凉。其实“鱼肠”就是鱿鱼鱼白色的卵巢。名医华佗在江苏行医时,和他的江苏弟子吴瑾都主张熟食“火葬”,即食疗。梁武帝·萧炎信奉佛教,提倡素食主义,把面筋作为一道菜。晋代葛洪有“五士”说,对江苏食用菌影响很大。南宋高僧赞宁写《笋谱》,总结了吃笋的经验。豆腐、面筋、竹笋、香菇被称为素菜的“四大金刚”。这些美食的起源都与江苏有关。南北朝时,南京的“天厨”一个瓜能做出几十道菜,一道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

天下名城,名曰“阳邑二”,益州即今四川。繁荣的市场促进了苏菜烹饪技术的发展。隋唐松江的“金玉”,糖姜蜜蟹;苏州精致的牡丹,扬州的榛子,都是造型精美的奇菜。江苏菜的主食和小吃在五代时期被称为“七绝养生”。其米粒分明,软而不烂,可用来擦桌子;面条坚韧,可以不间断地穿成条状;蛋糕是透明的,可以反射文字;馄饨汤清澈,可以用墨汁磨墨;痱子香脆,“嚼之足以扰十里之民”,足见技艺之精妙。自宋代以来,江苏菜的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南方的菜是咸的,北方的菜是甜的,所以给长安、洛阳进贡的江南鱼蟹要加糖加蜜。宋朝南迁杭城,大量中原士人南迁,带来了中原风味的影响。苏和锡今天喜欢甜,这就是由来。此外,唐宋时期,尤其是金元以来,越来越多的伊斯兰教徒来到江苏,江苏菜受到了地道菜系的影响,使得烹饪更加丰富多彩。自明清以来,江苏菜受到了许多地方风味的影响。过去,吴王夫差和皇帝杨迪划船宴饮,玩龙船的皇帝享用船上的菜肴。这时候作为商家盈利的手段,也可供普通百姓品尝。

野菜丰富,江苏人有“吃草”之名,高邮王磐有专著,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也有体现。在江南酒楼,加了满蒙菜,还有“满汉全席”。在饮料中,芳香的露珠冒了出来。《红楼梦》里宝玉吃桂花香,董小宛亲手做玫瑰花香。虎丘山塘酒家卖的香露,是滋养身体,使人齿颊留香的美味。除了餐馆,还出现了大量的茶馆,乾隆以来茶风更盛。1840以后,通商口岸出现了西餐,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餐馆。据徐克在杭编撰的《清仓钞》记载:“瑶篆各具特色,如史静、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等地。“十大名城,一半在江苏。江苏菜由淮扬、苏州、无锡、徐海三个地方菜系组成,以淮扬菜为主体。淮阳位于江苏中部,东至海齐通泰盐阜,西至金陵六合,南至京口金坛,北至淮北。淮扬菜的特点是选料严格,讲究刀工火工,强调原汁原味,突出主料,色泽淡雅,造型新颖,咸甜度适中,口味温和,因此应用广泛。在烹饪技巧上,常采用炖、焖、煨、煨。其中,南京菜以烹制鸭菜而闻名,而振阳菜以烹制鸡菜和渐江菜而闻名。它的精分是发酵面、烫面、脆面。苏锡菜包括苏州和无锡,西部的常熟和东部的上海、松江、嘉定和昆山。上海菜是指上海人自称的本地帮,不是其他的上海菜。苏州菜和淮扬菜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它的虾、蟹、鲈鱼、饼、船、小吃都是全省最好的,油油的是苏州菜其他地方的风味。其菜品讲究造型、审美,艳丽的色彩,独特的炖制白汁,有糟红曲的味道,奇香味;味道是甜的,尤其是在无锡。浓而不腻,淡而不稀,酥烂而不失形,滑嫩而不失味。徐海菜以前接近齐鲁味,五畜皆用,水产品以海鲜取胜。菜色浓,味咸,五味俱全。烹饪技巧多为煮、炒、炸。近年来,三种地方风味菜肴得到了发展和变化。淮扬菜由平和转为微甜,似乎受到苏锡菜的影响。苏菜,尤其是苏菜的口味从甜到平和,受到了淮扬菜的影响。徐海菜咸味大减,色调也优雅,符合淮扬菜。在整个江苏菜中,淮扬来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江苏菜有很多名菜,比如淮安的长鱼席,也就是鳝鱼席,有上百个品种。扬州的三套鸭,填鸭鸡,扒鸡,炖甲鱼,肉丝干,糖醋桂鱼,双皮秋刀鱼,文思豆腐,炖狮子头,镇江的水晶菜蹄,清蒸青鱼,靖江的腊肉,宜兴的蒸鸡,南京的金陵盐水鸭,炖芯,板鸭,松子,清蒸青鱼。

其中,三套鸭是传统名菜。清代《调鼎记》记载了套鸭的制作方法,即“肥鸭去骨,板鸭去骨,塞到别人肚子里,蒸烂,整体奉上”。后来扬州的厨师把湖鸭、野鸭、鸽子这三种鸟集合在一起,放在宜兴的紫砂锅里煮,小火宽汤慢炖。家鸭肥嫩,野鸭香脆,鸽子细腻鲜嫩,风味独特。

扬州煮干丝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扬州地方官员六下江南后,聘请名厨为皇帝烹制美味佳肴。其中有一种“九丝汤”,是用豆腐丝和火腿做成的,放在鸡汤里炖。非常好吃。尤其是干丝切工精细,香味渗透良好,吸入各种鲜味,名闻天下,故改名为“煮干丝”。用鸡丝火腿煮,叫鸡干火,洋菜开阳干,虾米虾米。司文豆腐也始于乾隆时期,狮头的传说始于隋朝。杨迪游览扬州琼花后,对扬州的四大名景万松山、前墩、象牙林、葵花山十分依恋。回宫后,命大厨以上述四景为主题,做了四道菜,分别是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葵花肉。皇帝很欣赏它,并设宴招待大臣们。从那以后,这些菜就传遍了全国。

唐代志国府名厨受“葵花祭肉”的启发,将巨大的丸子做成葵花状,形似狮子头,可以红烧,也可以清炖。炖的很嫩,加入蟹粉后就成了“蟹粉炖狮子头”,在镇阳一带很受欢迎。水晶猪蹄,又名镇江肉菜,据说是300多年前镇江九海街一家小旅馆的老板买的。他想用盐腌制它们,但他误用了岳父用来制作鞭炮的硝酸盐。谁知肉质没变,反而更硬更香,肉红白相间。清水浸泡,焯一下,放入葱姜、花椒、茴香、桂皮,加水炖。本想高温排毒,但香气扑鼻。香气吸引了张这个神仙,把他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买了下来。四只猪蹄吃了三只半,掌柜吃了剩下的半只,才发现好吃。此后,他就用这种方法制作肴肉。金陵盐水鸭是南京的名菜,这里流行用鸭子做菜。曾有人说“金陵鸭天下第一”。明朝定都金陵后,首先出现了金陵烤鸭,随后出现了金陵盐水鸭。这道菜是用当年八月中秋节的“桂花鸭”做成的。用热盐和清盐水腌制后,取出阴干。吃的时候放在水里煮,皮白肉红,香味十足,鲜嫩可口,风味独特。与明末出现的“盐水鸭”齐名,畅销大江南北。另一个“炖芯”据说是清朝的一个钦差大臣,住在南京万竹园,每天吃菜不厌;炖芯是用短腿黄包菜做的。梁溪脆鳝是无锡的一道名菜。梁溪是苏南名城无锡的一条河。因南朝梁潇复辟而得名。梁溪也是无锡的别名。明末清初,无锡名厨将活鳝鱼切丝,放入油锅中炸熟,放入由酒、酱油、糖、味精、五香粉调制而成的浓盐水中炖煮,使鳝鱼丝紧紧裹在卤汁中,吃起来又甜又脆,成为酒的顶级佐料。后来在江苏小有名气,成为无锡的传统特色菜。

徽菜由沿江徽菜、淮河菜和徽州地方菜组成。长江沿岸的菜以芜湖、安庆的地方菜为代表,后来流传到合肥,擅长烹制海鲜和家禽。沿淮菜由蚌埠、苏仙、阜阳等地方风味菜肴组成。

皖南徽菜是徽菜的主要代表,起源于黄山脚下的歙县,即古徽州。后来,新安江畔的屯溪镇成为“祁宏”、“屯禄”等名茶和徽墨、佘艳等土特产的集散地,商业繁荣,餐饮业发达。徽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屯溪,在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有一次宋高宗问王藻,王藻还是个单身汉,王藻引用梅的诗来回答“雪中牛尾狸,沙中马蹄鳖”。牛尾果子狸即灵猫,又名白额。徽菜以煮、炖、蒸见长,煎、炸较少,油重、色重、火重。

它的名菜有火腿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桂鱼、无为熏鸡、符离集烧鸡、政笋、黄山炖乳鸽等。其中“火腿炖甲鱼”又名“马蹄炖甲鱼”,是徽菜中最古老的传统菜肴。用当地最著名的特产“沙马蹄龟”炖。相传,在南宋时,这道菜是从高宗传到当地官员那里品尝的。明清时期,一些著名的诗人和俗人都去徽州品尝美味的“马蹄龟”,这成为安徽独特的传统菜肴。相传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武威县厨师将鸡先熏制后腌制,使鸡金黄发亮,皮脂丰富,鲜美独特,被称为“武威熏鸡”。

后来逐渐传到安徽其他地区,到清末已遍布全省。“符离集烧鸡”源于山东德州扒鸡。最初叫红鸡。鸡肉加调料煮熟后,涂上一层红米曲,当时还不是很有名。20世纪30年代,德州关兴烧鸡的厨师搬到了福利集镇,带来了德州五香去骨扒鸡的制作技术。他改进了红鸡的选料,加了许多佐料,使鸡肉色泽金黄,酥脆去骨,味道鲜美。符离集烧鸡逐渐出名。其中以关、魏、韩烤鸡店最为著名。因此,富烧鸡与德州扒鸡齐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