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究学龄前儿童阅读后的思维

因为学龄前的孩子受先天遗传、家庭的熏陶以及在幼儿园或早教中心的一些学习经历的影响,在看待外界的时候,会逐渐形成自己不成熟、不稳定的方法和习惯。在女儿和其他同龄孩子的接触中,我逐渐发现他们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兴趣,有时他们会问我或其他人不同种类的问题。我开始对这些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类。看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如何研究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一文,突然意识到,从这么小的孩子身上,就有思维差异。

人类思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数理逻辑,另一种是艺术思维或形象思维。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做的这一分类,对于解决儿童的智力教育问题,培养儿童的天赋和爱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建议:集合自己未来的一年级学生,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九月天,带他们去秋天的树林,你会立刻发现有这两种截然不同思维类型的孩子。树林,尤其是初秋的树林,总是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这样的场合不可能无动于衷。有兴奋、赞叹、惊喜的地方,就有对周围世界的逻辑认识和情感认识,也就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湛蓝而深远的天空,五颜六色的树木,林中空地和密林深处初秋的鲜艳色彩,都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通过这样的活动,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痴迷于大自然的一切和谐之美,他们不倾听个体的声音,他们不把个体的细节与周围的世界区分开来。但是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个事物或者某个现象吸引的时候,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所有的和谐都集中在这一个事物和现象上。比如,他注意到一簇野玫瑰,上面长满了琥珀色的浆果,还沾满了银白色的露珠,所以除了这一簇野玫瑰,他什么也看不见。对他来说,整个美好的世界只存在于这种自然的创造中,这是对周围世界最突出的艺术感知或形象感知的特征。有这种感知的孩子,能饶有兴趣地说出自己看到的东西,并有明显的表现。他们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有时还跟不上这门学科的进度。

对于别的孩子来说,似乎没有美的和谐,仿佛这一切的美都没有感动过他。他一直在问:为什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会变红?晚上太阳藏在哪里了?为什么秋叶有的变红,有的变橙,有的变黄?为什么橡树的叶子会一直保持绿色直到第一次感冒?在这样的孩子面前,首先展现的不是这个世界的形象,而是它的逻辑和因果的一面。这就是逻辑——分析思维,或者说数学思维。有这种思维的孩子,很容易发现事物的因果联系和依赖关系,用思维抓住一组有一定联系的事物和现象。他们更容易抽象,他们对学习数学和其他精确的科学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对抽象事物进行逻辑分析是极其有趣的。

这两种思维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知道每个孩子哪种类型占主导地位。这对从教育学上正确指导脑力劳动是极其重要的。要教会学生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也就是说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展两个思维领域,即形象思维领域和逻辑-分析思维领域。不能给他们片面的发展,同时要善于引导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到最适合其先天素质的轨道上来。作者的观点对我们的工作具有理论性和指导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思路不是很清晰,但作为一、二年级的老师,有必要了解这一点。

孩子的思维在操作的进度上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思维非常活跃。当他们刚刚想到蜜蜂是如何采集花粉的时候,老师给他指出了花的复杂结构,于是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者以解决算术应用题时的思维情境为例:这类学生能一下子抓住应用条件中的一切:有篮子,有苹果,有果树。其他同学的想法完全不同。如果一个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就很难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当他深入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忘记其他的事情。当他在思考每公斤苹果的价格时,他会忘记每筐苹果有多少公斤,有多少筐。老师有时会出错,误以为这种思维特征是智力发展的一种不正常状态。事实上,无论是视觉思维的孩子,还是逻辑-分析思维明显的孩子,往往都存在智力过程缓慢的现象。老师们常常因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做出完全错误的、过早的结论。一些思维过程明显较慢的孩子的误解,特别让人苦恼。这些孩子往往很聪明,很机警,但他们思维迟钝,引起了老师的不满。所以让孩子很紧张,他的思想也显得麻木,最后什么都接受不了。

我们应该在孩子上学之前就知道他们的这些特点,因为在他们开始学习之前研究他们的思维特点是最容易的。我建议,如果你的孩子即将入学,最好尽可能多带他去大自然,让他去欣赏和体验,你也可以去观察、分析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