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下孩子难以适应公园的地方,家长应该怎么做。
现在回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承受了这么长时间父母的误解和适应的痛苦,而我却浑然不觉。
入园是宝宝面对社会的第一个里程碑,但入园适应的问题不仅仅是很多网文中提到的“分离焦虑”。
孩子入园时的一系列适应不良,往往是由很多容易被忽视却又极其重要的原因造成的。甚至,从始至终,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当时为什么这么焦虑,也从来不知道“鞋里的沙子”让自己的孩子如此痛苦。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来提高孩子对公园的适应能力。
孩子抗拒的原因。
分离焦虑&;新环境不适应。
从事幼教这么多年,每年的9月1,我们都会看到孩子在教室里哭,家长在教室外红着眼睛;或者孩子在教室里沉默不语,家长在门下一次又一次地偷看孩子;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试图冲出大门,家长们几乎是跑着跌跌撞撞地走出幼儿园,却一直偷偷看着幼儿园的大门...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入园焦虑,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
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入园感到不安是正常的。如果做好对分离焦虑的安抚和引导,孩子自然能慢慢适应。
而孩子入园焦虑,不仅仅是因为与旧环境的分离,更是因为对新环境的适应。
让孩子感到不适的,往往是很多成年人没有想到过的细节,就像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却会带来强烈的痛感。有时候一个小细节会成为孩子抗拒幼儿园的原因。
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还不成熟,在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很难表达清楚。家长看到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只认为是“分离焦虑”。
于是,很多家长只顾着帮孩子做“分离焦虑”,却自始至终不知道孩子在适应园区的过程中也有过这样痛苦的过程。
可能有些家长觉得我在夸大其词,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有哪些“鞋子里有沙子”会让孩子感到不安。
外因
这些细节原来孩子这么在意。
第一次,一个人
众所周知,3岁左右的孩子,突然进入幼儿园这样的新环境,会对环境产生不适应。
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家孩子适应能力强,在外面玩大家都能玩的很好”。
但这还是不一样。3岁以前的孩子,都是父母陪着。即使让他们一个人在操场玩,孩子也知道父母就在附近,有心理支持。入园是孩子第一次真正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且是一整天。这样的心理挑战是巨大的。
卫生间和小床
毕竟幼儿园环境和家里环境不一样。幼儿园的卫生间、午睡室、餐厅,甚至教室,都和家里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上厕所可能一般用的是卡通造型的马桶,但在幼儿园里是专门的小马桶,有的甚至可能是蹲式马桶。这是环境的巨大差异。
可能会有家长会说现在孩子上早教,对白色小马桶也挺习惯的,适应起来不会有问题。
但是还是那句话,在父母的帮助下上厕所和完全依靠自己上厕所是有巨大区别的。
比如我们可能在家和孩子一起睡,宝宝可能睡大床。有些家里虽然让孩子自己睡,但是主卧里的小床也是放在大床旁边的,所以从心理上来说,孩子还是觉得是和父母一起睡的。
但是到了幼儿园之后,每个孩子都会有一张独立的小床。已经习惯睡大床的孩子突然去睡小床,也会不舒服。直接表现就是他们不肯睡觉,哭,很难受。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是小事,孩子过几天就习惯了。”
但实际上,在3岁的时候,一点点的不一样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明显的不安全因素了。
不同的饮食习惯
可能每个家庭在育儿的过程中,对孩子的饮食习惯,甚至食物都不一样。
比如水果,很多家庭每天都给孩子提供水果,只是吃水果的方式不一样。
为了让孩子吸收更多水果中的维生素,有的家庭会把所有的水果都糊起来给孩子吃;然后有的家庭会把这些水果打成汁。
我和父母讨论过这个问题。父母认为它不仅能补充水分,还能补充维生素。为什么不呢?
但他们恰恰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牙齿需要得到锻炼和咀嚼,所以很多孩子经常在家喝果汁或者吃果泥。刚进幼儿园的时候,他真的吃不下幼儿园提供的水果。
可以,但是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这个细节。虽然幼儿园会尽可能的把一些水果切成小块来帮助孩子咀嚼,但是因为他的咀嚼能力不足,孩子会直接选择放弃水果。
但是孩子不会告诉父母,因为即使是3岁的孩子也知道,如果说“我今天没吃水果”,父母会生气,所以只能通过抗拒去幼儿园来表达。
比如有的家庭会做橘子汁,有的会做水果泥,有的会切好让孩子一个一个咬下来,嚼完再咽下去,但是大家都知道,其实橘子的叶脉很多,有的孩子可能嚼的不烂,让他们咽下去不容易,有的甚至会呕吐,所以有的家长就放弃了。
如果孩子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幼儿园不吃橘子,因为觉得不能正常咀嚼。如果他们被迫咀嚼,他们会吐出来。这种经历对孩子来说也是很难受的,因为他对和家里不一样的吃水果的方式感到不舒服。
再比如喝水,幼儿园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小水杯。水杯只有一个手柄,供儿童抓握。
看起来简单?不要!
因为有些家庭从来没有让孩子用这样的杯子喝水,这给他们造成了一点困难。
比如有的家庭会提供吸管杯,有的家庭会提供有两个把手的杯子,主要是怕孩子打翻杯子。但是家长就是忽略了孩子单手或者双手拿这种单把杯子的能力。
所以,像拿水杯一样,家长可以提前在家给孩子运动。如果孩子能拿这个水杯,也许他觉得喝水不是一个困难。
别人睡午觉,孩子着急。
有些孩子到了幼儿园会很焦虑,因为没有养成在家午睡的好习惯。12点左右孩子要睡觉的时候,这些不容易入睡的孩子就焦虑了。
其中,有的孩子因为睡眠时间短而无法入睡,但是幼儿园的午睡时间是统一的,所以大家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睡觉。然后,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躺在床上很无聊,睡不着,做不了别的事情,真的很无聊,这也是他很不喜欢午睡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别的孩子可以在老师的安慰下慢慢入睡,这个孩子却总是睡不着。在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午睡时间里,孩子的内心要承受“别人都睡着了,我还醒着”的心理压力。他其实很无奈的躺在床上。我知道我应该睡觉,但是我睡不着。我自己做不到。很难受。
是的,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像鞋子里的一粒沙子。有些家长即使知道,也觉得不重要。过一段时间,孩子自然会适应。
但是,你花了那么多精力去缓解和准备孩子的分离焦虑,却从来没有想过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内在因素
最让孩子不安的是什么?
刚才我们讨论了外界因素对孩子的一些影响,不管是环境适应不良还是生活方式适应不良。对于一个三岁的宝宝来说,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有一点点不舒服,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可以成为它对入园焦虑的原因之一。
现在来说说内因。其实有两个很重要的点会引起孩子内心的焦虑。
缺乏爱的感觉
每一个独生子女,家里几乎都有六个大人在照顾孩子,六个大人的爱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享受着所有人的爱,但是有其他大人会帮他解决最轻微的失望。
进入幼儿园后,基本上一个班——按照上海现在的幼儿园模式——会有两个老师和一个保育员。三个大人可能要照顾30多个孩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一对一的照顾和看护孩子。孩子的内心会感受到爱的缺失。
这些年来,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有些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在孩子入园前会感到有些焦虑,会不自觉地在孩子面前说:“到了幼儿园,只有老师阿姨,没有那么多人管你。你得更有能力。”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初衷可能是鼓励孩子更有能力,多学点东西来帮助自己,但在他们心里,他会觉得:“哦!原来幼儿园里没有那么多爱我的人。我好可怜。”在他心目中,上幼儿园可能会失去很多爱。
父母对孩子说任何话的时候,尤其是入园前的敏感阶段,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动作,甚至行为都是非常关键的。
归属感不稳定
归属感的建立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建立过程,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努力去建立。
在归属感建立之前,孩子刚开始进幼儿园的时候,内心肯定是缺乏归属感的,因为没有达到相互信任,所以这种归属感是不稳定的。
爱或者归属感,通常是孩子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有的孩子会把这种感觉表现得很明显,有的孩子会把这种感觉默默的藏在心里,可能积累了一段时间就会有爆发。
如果父母能帮助孩子建立爱和归属感,相对来说,孩子的安全感会更强,也会更快地接受家外的新环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儿童对公园适应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的焦虑
此外,内在因素包括成人的焦虑和不安,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不稳定。
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在宝宝即将进入幼儿园这个阶段的时候,可能会比宝宝更早开始焦虑。
有些家长可能从宝宝一岁左右就开始焦虑,因为一些大牌的双语幼儿园要排队申请,家长可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如果上不了这个幼儿园怎么办”的情绪
有些家长可能在宝宝两岁左右就开始焦虑了。宝宝一年后就要上幼儿园了。现在他什么都不知道,也很少说话。如果他在幼儿园不会交流怎么办,老师就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了...
成年人的焦虑自然会在家庭中互相渗透。
三岁的时候,真的快要入园了。一些家长也因为这种比较而感到焦虑。比如,当父母看到同龄的孩子已经用小勺子吃饭,穿上自己的鞋子,就可以主动和孩子交流,看着孩子。经过比较,他们会发现我的宝宝还不会穿衣服。冬天幼儿园也没人帮他穿衣服。他感冒了该怎么办?
我们成年人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有未雨绸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有时候,我们成年人身上的这种焦虑情绪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的,这往往是孩子以后情绪不稳定的原因。
尤其是9月1开学的时候,其实大人的焦虑和哭闹并不比婴儿差。
我当了很多年老师,一直很有感触。每年我在小班入园的时候,有些小朋友进来的时候其实是很兴奋很开心的,因为他们之前已经适应了环境,也知道这是一个给自己玩游戏的地方。但当他踏进教室门,或者过了一会儿转头看着门口,如果他的父母仍然不情愿地站在门口,哪怕他们对他竖起大拇指鼓励他,他也会立刻沮丧,因为那时候他觉得“我的家人马上就要离开了。”
其实只有我们老师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宝宝在想什么。
有时候宝宝玩得正开心,父母回去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打击。很多时候,宝宝不哭,父母在外面哭。当你哭的时候,宝宝的感觉在边缘。其实他可能有点强忍,但是他看到你的心情,马上就会被感染。那时候你可能已经走了,但是你整天影响着宝宝的情绪。
所以我们经常建议,第一天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家长,在家里一定是非常理性的家长。如果你很情绪化,你要知道你影响的可能不仅仅是这一天,而是孩子每天进幼儿园的心情。
父母和老师都很爱孩子。每当这样的小家伙踏进家门,我们都非常希望他能顺利进来,然后家长信任并愉快地把孩子交给老师。大家都很开心,没有负面情绪。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让你的孩子很顺利的走过这扇门,那么,父母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你的情绪会影响到刚进入新集体新环境的孩子的情绪。
总结
总结一下,造成孩子入园焦虑的因素有两个:
外部因素:要注意孩子对环境的适应和生活习惯。孩子可能不会主动说,家长要巧妙提问,要和老师保持联系。
内在因素:多关注孩子的爱和归属感,一定要调节好每一个大人的心情,因为你的焦虑,你的快乐,都可以影响宝宝的心情。
作为老师,我们一定会全力帮助孩子适应,也会关注各种细节,及时反馈给家长。但毕竟班里孩子多,老师不可能实时跟一个沉默的孩子在一起。所以,如果家长能及时从孩子的情绪和语言中捕捉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并与老师保持实时高效的沟通,会让孩子更顺利地适应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