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关系如何才能和睦相处?

在婆媳关系中,为什么婆婆总是站在“凶”的一方,不给媳妇留假消息?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健康的母子关系造成的。这种说法有依据吗?看来,如何处理婆媳关系,还要掌握婆媳心态,才能平衡婆媳关系。是什么因素让婆婆有这样的心理定势?觉得儿子结婚了就会远离母亲,就像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一样?影响婆媳关系的核心因素有哪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健康的母子关系”是“婆媳关系”问题的关键。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健康的母子关系会经历“二次分离”。第一次分离是“一个孩子的诞生”。女人最幸福的时候就是知道怀孕的那一刻,十月怀胎,生一次孩子,让女人经历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和妈妈融为一体了。当孩子出生到这个世界上,从身体发育逐渐发展到心理发育,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萌芽和成长,有两个“叛逆期”。这是母子之间的“第一次分离”。“第一次分离”的结果是,孩子从单纯依赖母亲转变为独立探索世界,努力摆脱母亲的干预,尽可能独立。如果第一次分离成功,对母亲和孩子来说都是双赢:母亲除了必要的照顾孩子,还会以自己为中心,依然追求自己的情感、事业和成长;孩子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如果“第一次分离”不成功,就会导致母子之间出现“情感依恋”和“相互依赖”的现象。特别是母亲自身的心理不成熟或感情挫折,如离婚、单亲、丈夫背叛、家庭变故等。,可能导致母亲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全神贯注于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样的母亲情感失衡,过多的“爱”孩子,从而给孩子更多的压力和期望。孩子也很痛苦。面对一个“完美”、“严厉”的母亲,很容易养成一种“依恋型人格”或者“退缩型人格”——躺在母亲的怀里,不想长大。“第一次分离”为孩子们的“第二次分离”——结婚成家埋下了伏笔。如果第一次分居不成功,孩子结婚后(从恋爱开始),母亲会有被孩子抛弃的感觉,孩子也会产生“婚礼焦虑”——不适应婚后的生活,甚至潜意识里期望妻子既是“妻子”,又是“母亲”。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母亲想回到过去儿子只依恋她的局面,但现实不允许,母亲的行为出现“退化现象”——多变、敏感、脆弱。其实妈妈“行为退化”的心理需求是“儿子的关注”!可见,在如何处理婆媳关系中,儿子的作用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婆媳之间的问题,更是一种“三角关系”。把握母亲对儿子的依恋和包容。在处理婆媳关系时,儿子也要适当发挥自己的作用,当好“仲裁者”,让家庭保持温馨和谐。婆媳关系如何才能和睦相处?2 1.婆媳关系是隐晦而持久的,家庭矛盾也是因为养宝宝而常见,但没有夫妻关系那么方便。所以,新爸爸要“大出风头”,主动承担起处理家庭关系的责任,善于“得过且过”,用自己的智慧“摆平”这一切。平时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和宝宝的妈妈、奶奶聊聊,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态度的不同,灵活调整他们的关系,防止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宝宝好。如果父亲把对宝宝的教育看成是女性做的“家务”而置之不理,那么隔代育儿的矛盾就无法顺利沟通和解决,不仅家庭关系会受到影响,宝宝的健康发展也会受到影响。2.取长补短。婆媳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教育和文化背景,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有着不同的理解,都有过成功的教育经历。婆婆成功养育了儿子,媳妇成功完成了自己的教育经历。所以过去成功的记忆模式会影响两者对宝宝的教育。但是,用什么、怎么教育宝宝,是两代人的新课题,谁也不能太自信。两代父母需要学习科学的早教知识,平等的讨论和尝试,善于吸收对方的优点,才能给宝宝最好的教育。3.对家庭关系的新变化要有心理准备。“家里有一个老人,是一种财富。”这是现代很多工薪家庭表达的一种感受。为了下一代,祖辈们去了孩子的家里抚养孙辈,让年轻的父母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做事业。这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小家庭变成大家庭,家庭关系复杂,尤其是婆媳关系,缺乏长期共处的理解和沟通基础。心理关系是复杂的,微妙的,隐晦的,会体现在对宝宝的态度和行为上。如果3岁前的宝宝生活在一个安全、稳定、温暖的生理和心理环境中,他会获得对世界的信任感,身心都会得到成长,否则,宝宝的身心都会受到不良影响。4.家庭和睦是婆媳* * *的基础。隔代家庭教育需要熟练的家庭成员相处技巧。有些古语是极好的产物,比如“尊老爱幼”,“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当面教子,背后劝子”。细细品来,这几个字浓缩的‘内涵’还是挺丰富的,确实有显著的好处,因为它有调节‘家和万事兴’的作用。因为隔代教育涉及的家庭成员多,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复杂。如果存在心理障碍,不利于对婴儿采取一致、和谐的家庭教育。因此,做好隔代养育,需要以“家和万事兴”为基础,全家温暖协调的“人缘”有利于宝宝健康的情感和心理发展。5.适应宝宝自身的发育,宝宝的气质有先天的差异。如果宝宝天生好养,那么新妈妈很有福气,宝宝的昼夜节律更有规律,适应性更强;而天生难养的宝宝,父母身心疲惫,生活不规律,容易激动,经常哭闹难以安抚,经常让父母很情绪化。所以难养的宝宝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求照顾者要有耐心,保持敏感,慢慢适应他的需求,这样才能顺利适应外界。如果看护者按照书上的条条框框,或者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来训练宝宝,那么结果必然是“听话的孩子教不出来。”可见,学历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宝宝,首先要符合他的“自我发展纲要”。当然,老人们所谓的“可以随便哭”的体验也是很危险的。他们不知道宝宝从零岁开始就是“人”了。他们不仅有生理需求,还有心理需求。让宝宝大声呼救而不回应,会让宝宝建立不良的心理反应,最终影响其身心健康。婆媳关系如何才能和睦相处?3婆媳双方往往一方强调真情,另一方强调应得的感情,导致双方都不满意。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中国人在对各种人际关系进行分类时,会采用二维标准。一个维度是两个人在一段关系中的角色距离,另一个维度是两个人在一段关系中真实感情的交流和义务的履行之间的平衡。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父母和子女是血脉相连的。在以父子为轴心的中国文化中,亲子关系尤为重要。但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会不那么重要。对每个人来说,这些关系都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由角色认同固定下来的。所以我们在这些关系的情感表达上形成了各自的差异。另外,除了身份的作用,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交流的时候,会形成感激和怨恨,以及对一个人的喜欢和不喜欢。比如我们很佩服父亲的时候,会因为他的人品而佩服他,除了有一种孩子对父亲的尊敬,还有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评价。这就是“真爱”。一般来说,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庭成员之间不仅血缘关系密切,而且是亲密的朋友,他们朝夕相处,同时又有着最密切的应有的亲情和最纯粹的真感情。原本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一家人”的男女,因为爱情进了一个家,主要是被“真爱”所驱使。婚姻不仅带来夫妻关系,还带来一系列家庭关系。新娘陷入一个关系网,需要全方位处理。婆媳关系是比较重要的关系之一。至于儿媳妇,婚前一般很少和婆家接触,所以对丈夫有实实在在的好感,但对公婆和婆家其他成员只有应有的好感。应有的亲情只是根据角色定义的一种情感,比如传统伦理中的父爱孝顺、兄弟情谊、兄弟尊重等。因为这种义务只是义务,很容易不真诚或者敷衍了事。媳妇心里会认为我们之间没有友谊。我不是你带大的。因为我结婚了,我会无微不至的照顾你。我还没来得及孝敬自己的父母。我很高兴现在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婆婆会想,你们进出我家就是一家人。你要像个媳妇!一方强调真情实感,一方强调应得之情,双方都不满意。当婆媳把婆媳关系搞混了,就会因为对方达不到自己的期望而逐渐产生不满。但是,抱怨婆婆的媳妇或者抱怨媳妇的婆婆,往往忽略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她们母女之间的关系一定比婆媳之间的关系要好。被媳妇视为“恶婆婆”的人,对自己的女儿都是宠爱有加。在女儿眼里,“母亲”和“娘家”是不可替代的情感港湾。而另一方面,被婆婆认为忘恩负义的媳妇,总是会想念和呵护自己的母亲。婆婆看到儿媳妇嫁给儿子,走进自己家,会本能地形成一种期望,儿媳妇要像对待女儿儿子一样对待自己。但媳妇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因为缺乏“真爱”。媳妇婚后改名称婆婆为“妈”,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提并论,形成婆婆应该像妈妈的期待。当双方混淆婆媳关系时,往往会因为对方达不到自己的期望而产生不满。不满出现后,婆媳双方都会产生一种归因偏差,即婆媳关系就是婆媳关系,绝不会变成母女关系。有婆婆说:“你对她再好,她也不会成为你的女儿。”媳妇更容易说“哪个媳妇是婆婆养的?她怎么能对我像对她女儿一样好!”他们不懂得通过彼此的母女关系来看待对方的情绪和性格,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如果用真情换来真情,婆媳关系一定会像母女关系一样,成为家庭关系新的情感支柱。“分家”越来越普遍,夫妻轴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在上升,但父子轴心仍有重要地位。在传统社会,女人嫁了老公之后,对家人来说已经是一盆泼出去的水。改了名字,或者只保留娘家姓,变成了“王立世”或者“张六世”,或者名字前面加了夫姓,成为婆家父子轴心中的配角。娘家不再是她的家,对父母退休的真情流露受到限制,婆家也不是她的家,所以不太容易对陌生人表露真情。所以媳妇处于卑微的地位,要几十年才能成为婆婆,婆家最终还是自己的。现代城市青年婚后一般不与父母同住,农村青年婚后独居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样一来,嫁出去的媳妇就有了三个意义不同的家——娘家、婆家、娘家。我家是以夫妻为主轴的家庭,维系夫妻感情的是真爱,而不是血缘关系。婆家是老公的娘家,娘家是自己的娘家。一些已婚妇女总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父母第二,丈夫第三。有些已婚男人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母亲的家庭第二位,妻子的家庭第三位。这是一些婚姻矛盾的根源。很多情侣吵架的原因往往是“如果你妈妈是妈妈,我妈妈不是妈妈吗?”请对方按照和自己一样的顺序排列顺序。这反映出在当今社会变革中,虽然夫妻轴心在家庭中的地位上升了,但父子轴心在我们身上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地位。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两种协调婆媳关系的方式。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妻子会把丈夫的娘家当成自己的娘家,把丈夫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丈夫也是一样,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把婆家当成自己的家人。另一种是夫妻感情深厚的话,尊重对方对父母家庭的价值认同,体会对方深厚的父子亲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和处理事情。这两种想法虽然有些不同,但是可以更好的协调婆媳关系引发的夫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