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还是培养?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养了一只猴子和一只狗的故事。每天,他和狗和猴子一起跑步。狗跑得快,但猴子跑得慢。于是,猴子开始拼命地用手和脚,跑得血肉模糊。过了很久,猴子跑得忽慢忽快,几乎追上了前面的狗。
为了方便,人们每天给狗和猴子喂同样的食物和两根香蕉。猴子吃东西很快,吃完就抢狗的香蕉。为了保护香蕉,狗一起把皮吞下去。时间长了,狗也学会了剥香蕉,吃香蕉的速度几乎和猴子一样快。
人类非常骄傲,因为他把猴子训练得像狗,把狗训练得像猴子。但是,狗毕竟不是猴子,猴子也不是狗。最后他养的不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狗,而是两只狗和猴子。
我想到了现在的教育问题。
狗和猴子代表了不同的特征。就像每个孩子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性,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而现在的教育体制就像是一个人的寓言,忽略了猴子和狗的特点和天性,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统一标准去锻炼和培养它们。
最后你得到了什么?
猴子跑得像狗,狗吃香蕉像猴子,人自鸣得意。
鹿山公爵周星驰有一句话:“一米养百种人,皆八角”。虽然是极其夸张的说法,但也道出了人与人在世界上的本质区别。企业管理中经常谈到两个理论,一个是“长枪理论”,一个是“木桶效应”。所谓派克理论,指的是个人优势或企业优势,木桶效应是个人短板或组织问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派克的优势,找准市场差异化,单点突破,快速占领市场,创造品牌效应,实现品牌溢价。然后找到企业的短板进行弥补,逐步改进。
教育也是如此!
每一个孩子,都像上帝洒下的一滴晨露,晶莹剔透,纯洁可爱。但是童年就像这晨露一样转瞬即逝。它如此短暂,却又如此重要。
通过《为什么家庭会伤害人》中的许多案例和数据,武志红发现,许多成年人的性格、行为、价值观甚至精神疾病都与他们童年的经历和教育有关。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尤其是家庭,在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上,一定要慎重。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灵性和与生俱来的特质,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千百年来一直提倡“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但是在教育行业,真正实现的话很少,只是挂在嘴边和墙上的口号。我们的父母也不遗余力地做帮凶。
商家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托幼中心、特色班、素质班、舞蹈班、美术班、钢琴班、绘画班...父母抑郁。为什么花了这么多钱还是学不好?正因如此,孩子们失去了本该在阳光下、田野里自由奔跑、快乐成长的童年。
真正的学习是因为孩子的兴趣而做的顺势引导,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家长攀比的资本。
就像猴子与生俱来的天赋是攀爬跳跃一样,应该把它放生到森林,一个有花有树有山有瀑布的世界,让它自由跳跃。狗天生具有奔跑和忠诚的能力。然后给他一片领地去守护,守护着蓝天下白云般的白羊,奔跑在原野上,像蓝色大海上的闪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去观察和发现,帮助孩子一起擦亮自己的枪,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快乐前行,让灿烂的阳光在枪上闪光跳跃。
但是,现在的教育体制已经迫使人们放弃了很多天赋和兴趣。它就像一台猫狗机器,把每一个进入它的孩子都切成标准长度,打磨成标准形状,不留一根树枝。于是,学校里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书包,厚厚的镜片,写不完的作业,抬不起的头,一直往前冲,冲向独木桥另一端一个未来未知的世界。
想想我们,在社会的洪流中不也是这样吗?
我放弃了梦想,抛弃了爱好,埋头工作,过着平庸的生活。我的内心总是充满梦想和现实。
所以,在这种制度下,家长理性选择了屈服,孩子忍痛藏起委屈,崇拜尖叫的怪兽机器。
学校就像机器,培养一批又一批跳不出沉重模具的标准“人才”。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所说,“据我所知,获得诺贝尔奖的90多位物理学家中,没有一位在学校里总是拿第一名。另一方面,教育是培养孩子还是扼杀孩子?
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和思考!
让猴子当猴子,狗当狗。
让孩子做孩子!
还是回归自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