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壤、黑土、黑钙土、棕壤和石灰土的分布,以及土壤形成和分布的原因。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的分布规律由两个地带性谱组成,即湿润的海洋地带性和干旱的内陆地带性。东部沿海以湿润的海洋地带性为特征,两者以干旱的内陆地带性为特征,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带有一个过渡地带性谱。

1,带状分布(对应生物气候带)

秦淮以南,青藏高原东缘以东,自南向北

砖红壤→砖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

中亚热带:湘鄂山、黔中高原→黄壤→滇中高原→红壤。

秦朝,淮河以北和以东:从南到北

棕壤→暗棕壤→石灰土

2、经向分布

温带:暗棕壤→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暖温带:棕壤→褐土→黑色黄绵土→石灰土→棕漠土。

土壤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相似性制约,大地形(山地和高原)对土壤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影响。

1,土壤的纬度分带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素也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相应地带性土壤呈大致平行于纬度的条状变化。

土壤带在纬度上的带状分布并不严格地沿东西方向延伸。由于其他分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一些土壤带是不连续的、尖的和偏斜的。

纬度地带性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一个是延伸到世界各大洲的全球陆地带。世界范围的土壤带在高纬度和低纬度都很明显,如寒带的冰川沼泽土、寒温带的石灰土和热带的砖红壤,不仅间断地横跨整个大陆,而且大致与纬度平行,土壤带的边界线与纬度气候带基本重合。

另一种是区域性土壤带,并不延伸到所有大陆,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由于干湿的不同,有沿海和内陆两种类型:

滨海土壤纬度带的特点是:走向偏离纬度,多分布在中纬度大陆边缘,土壤带谱由森林土系组成。比如中国东部从北到南出现:石灰土(石灰土)-残积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壤、黄壤-赤红壤)。

内陆土壤纬度带的特点是位于大陆内部,土壤带谱主要由草原土系和荒漠土系组成。比如欧亚大陆的土壤从北到南依次是:弱残积土(灰色森林土)-湿土(黑土)-石灰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石灰土)-荒漠土。

2、土壤的纵向分带分布

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指地带性土壤(亚类)沿经度(南北)方向延伸,沿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情况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不同地理位置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因子从沿海向内陆呈规律性变化,土壤呈大致平行于子午线的带状变化。

一般以中纬度地区最为典型,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半湿润森林草原土、半干旱草原土和干旱荒漠土。

例如,在自东向西的暖温带(我国东北至宁夏的温带),土壤地带自东向西为:残积土(暗棕壤)-潮土(黑土)-石灰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从水平土带宽度看,纬度带从北到南约4-8纬度,经度带从东到西约6-12经度。

土壤水平带的边界大多与山地分水岭、大河流域等地理边界一致。这样的地理界限通常会最大程度上造成气候、生物、人文景观、土壤地带的分化。以中国为例:长城多从海边沿危险分水岭而建,对气候、农业、土壤覆盖的分化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长城作为一个边界,除了最东边的部分,需要向北移动2-4个纬度,正好是中温带和暖温带的边界。在沿海地区是暗棕壤和棕壤的分界线,在内陆地区是石灰性土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和弱残积土(褐土)的分界线。秦岭-淮河分界线是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线,也是我国旱涝季节耕作的北界。这条线以北是棕壤和褐土。南面是黄棕壤。南岭是红壤和赤红壤的分界线。天山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的分界线。太行山使西部黄土高原气候明显干燥,出现了黑色黄绵土和褐土。燕山山脉阻挡了东南季风,使得内蒙古高原全是石灰质土壤。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亚热带和暖温带土壤水平向西的延伸。此外,西藏念青唐古拉。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广阔区域内土壤的水平分布格局主要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大地形(山地、高原、河流)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