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托儿所盈利“难”?
第一,育婴堂行业是“刚需”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确实需要育婴室行业,当时基本国家都是大型集体企业占主导地位,工作地点和家属楼的距离往往有几十公里,集体企业有自己的“育婴室”,也就是说双方员工80%以上都是送宝宝。
目前只有居住且忙碌的精英工作者、居住地没有老人的人群是“刚需”客户,约占5%。
第二,盈利怎么这么难?
1,苗圃店的“认知”
托儿所的经营不是“幼儿园”也不是“早教”。幼儿园基本上尽最大努力完善教育体系,招生压力宽松,“早教”有家长陪伴,而“托儿所”是一个全系统运营的体系,从“师资”、“商业模式”、“品牌设计”、“运营体系”、“招商与客服”、“安全防护”等。
2、资金预算经验不足
很多苗圃创业者预算不完善,不科学,总以为只要开业就能收回来。他们完全不知道新店至少需要3-6个月的时间来调整探索期。如果团队不专业,不靠谱,那就更长了。80%的苗圃创业者在刚创业的时候已经见底,或者有欠款,心态完全不同,更容易导致恶性循环。比如一家店开业需要100W,那么苗圃店至少需要20 W。
3、店铺效率功能和创收设计的缺失
我们的许多托儿所都有很好的形象。他们身材高大,硬装软装达到每平米3000+,却没有留出创收和效率功能。比如每个教室都没有操作台,导致老师工作繁重,没有空间让“母婴店”、“水教育”、“儿童摄影”增加“流量”和“收藏”
4、仅依靠简单的“照顾”模式。
大部分托幼机构照顾的都是“六八十”的人,除了“保育费”之外,并不考虑客户的需求。0-3客服需求太大,家长多。
5、没有回归0-3级护理的核心需求。
国家在下大力气给中小学减负,反而下大力气提供各种课件。0-3岁的孩子安全,吃的好,身体好,各种活动形式的体验,好玩的都比较适合。黄老师认为,有经验的“保育”老师应该是主导。
6、招生误区
我们都是“突击”招生模式,招生都是在平时和家长的环节中完成的。如何把园内70%的家长变成好朋友,好伙伴,好招生,并不难。
7.创业者不喜欢学习跨界思维。
幼儿园的创业者都是关起门来思考,小团队内部思考,多向外界学习,跨界思考。毕竟育婴师行业才起步3-5年,其他实体服务行业都经历了几十年,培训费应该舍得。
8.充电方式单一。
要根据自己设定的投资和回报周期来确定价格,而不是看别人的参考。如果定为三年,成本按照三年折旧摊销,价格优势马上体现。飞机有头等舱、公务舱和经济舱。为什么我们的育儿价格这么单一?
当然,目前实体苗圃店难以“盈利”的核心,仍然没有可行的“商业模式”。通过实践和几年的研究,晏婴学会为托儿所打磨出了一个“盈利”的商业模式。欢迎大家交流,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