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300首幼儿教育古诗赏析

#婴儿#引言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朵精美的艺术瑰宝。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了后人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潮。以下是考内特分享的唐诗三百首幼儿教育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中300首幼儿教育诗赏析

柴璐

王维[唐朝]

寂静的山谷里看不到人,只听到说话的声音。

夕阳的影子照进了森林深处,苔藓上的景色令人愉悦。

翻译

寂静的山谷里没有人,只听见人们的说话声。

夕阳的余晖映进森林深处,照在黑暗中的青苔上。

做出赞赏的评论

第一句“空山上似乎没有人”,首先是正面描述空山。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达的境界是不一样的。“雨后空山,立秋夕”(《山居秋夜》),着重表现雨后的秋山;“人闲时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观鸟溪》),重在表达春山夜晚的宁静与美好;空山上似乎没有人,另一方面,侧重于山的空灵与宁静。因为没有痕迹,这座不是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荡而空旷,就像远古的土地一样。“不见人”体现了“空山”的意思。

如果只看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很普通,但在“空山上似乎没有人”后面跟着“然而我觉得我听到了一个声音”,就出乎意料了。“但闻”这个词挺有意思的。一般情况下,寂静的空山虽然“不见人”,但并不寂静。鸟儿的鸣叫,昆虫的鸣叫,风的沙沙声,水的潺潺声交织在一起,天籁之音其实很丰富多彩。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是寂静的,只是偶尔有声音,却没有人影(因为山深林密)。这个“人声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是局部的、暂时的“响”,反映的是整体的、长期的空虚。越是空旷的山谷,越是空旷;空山越多人聊,越寂寞。人声响起后,空山又回到了寂静的境界;而且因为刚才人们的声音响起,此时的空虚感更加突出。

上图三四句描述空山再描述深林,从声音到颜色,深林已经是漆黑一片,林中树下的青苔凸显出深林缺少阳光。寂静和黑暗,虽然分别与听觉和视觉相关,但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往往属于同一范畴,所以安静和静谧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按照《自然》的说法,写森林深处的黑暗时,应该着重描写它看不见太阳,但这两句话是专门写射进森林深处,映在青苔上的。当读者突然看到它的时候,会觉得这斜斜的光芒给黑暗的森林深处带来了一缕光明,给林中的青苔带来了一点温暖,或者给整个森林深处带来了一点生意。但如果仔细欣赏,会觉得无论是从作者的主观意图还是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刚好相反。盲目的黑暗有时会让人意识不到它的黑暗,但当一抹余辉射进黑暗的森林深处,斑驳的树影映在树下的苔藓上,那一小片光影与无边的黑暗形成的鲜明对比,让森林深处的黑暗更加突出。尤其是这种“回光返照”,不仅无力,而且短暂。一抹余晖在一瞬间消失后,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黑暗。如果我们说一两句空寂无声有声音对比;然后三四句是以光明对抗黑暗。全诗就像在大部分冷色的画面上加了一点暖色,让冷色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态美和壮丽美是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美中的两种类型,其中没有优雅和轻盈之分。但清静近乎空灵,隐逸略显清冷,显示了作者审美趣味独特的一面。同样关于“空山”的写作,也侧重于对宁静美的表达。《山居秋夜》色彩鲜明,宁静的基调中漂浮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命力;《鸟歌鉴》虽然描写了春山的宁静,但整体意境并不冷清空灵。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歌唱,都有春天的气息和夜晚的宁静。而《柴璐》有一种冷峻而空洞的色彩,虽然并不那么孤独。

王维是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这首诗体现了诗、画、音乐的结合。寂静无声,暗沉黑暗,一般人很容易感知;但是有声音的寂静和有光的黑暗却较少被注意到。正是由于诗人独特的画家和音乐家对色彩和声音的敏感,他把握住了空山人的声音响起,深林重见光明的那一瞬间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宁静境界。但这种敏感与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寂静的专注是分不开的。

2.唐诗中300首幼儿教育古诗赏析

江雪

柳宗元[唐朝]

那些山中没有鸟儿飞过,那些小路中也看不到人的踪迹。

河上的一只小船,一个渔夫穿着他的网虫蛾;独自垂钓,不怕冰雪袭击。

翻译

所有的山上,鸟都不见了,所有的路上,都没有人的痕迹。

在河上一艘孤零零的船上,一个戴着竹帽的老人独自在覆盖着大雪的冰冷的河上钓鱼。

做出赞赏的评论

柳宗元写的山水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客观境界相对幽静,而诗人的主观心境相对孤独,有时甚至过于孤独,过于冷清,没有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就是这样。诗人只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寒冷的画面:在白雪皑皑的江面上,一只小船和一个老渔夫在冰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的东西:世界是如此纯净而寂静,一尘不染而又寂静无声;渔夫的人生是那么的崇高,他的性格是那么的孤傲。其实这是柳宗元因为痛恨当时唐朝的没落社会而创造的一种想象中的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是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想详细描述的东西很简单,但它只是一只小船,一个戴着蓑衣和李帽的老渔夫,在白雪皑皑的江面上钓鱼,仅此而已。但诗人为了突出主要描写对象,不惜用一半的篇幅来描写其背景,并把背景做得尽可能广阔,几乎到了无限的程度。背景越广,主要描写对象越突出。

首先,诗人用“钱山”和“万景”这两个词,衬托出下面两幅“独划船”和“独钓鱼”的画面。没有“千”和“万”这两个字,后面的“孤独”、“独立”这两个字就显得平淡无奇,毫无感染力。其次,山上飞的鸟,路上走的人,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是最一般的形象。但诗人把它们放在“钱山”“万景”之下,加了一个“绝”“灭”字,一下子把最普通、最概括的动态变成了极端的寂静、绝对的寂静,形成了不寻常的景象。所以下面两句话以前是静态描述。因为放在这种绝对安静无声的背景下,所以精致,活泼,热闹。也可以说,前两句本来就是陪衬的眼光。按照一般的理解,只需要勾勒出轮廓就可以了,不需要下大力气去雕琢。然而,诗人就是不这么处理。这就像拍电影,背景的每一个角落都用多少次特写解释清楚,反映清楚。写的越具体越详细,就越夸张。后两句,本来是诗人有意描写的对象,结果变成了远距离镜头,缩小了许多倍,给读者一种空灵的感觉,看得见,摸不着。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渴望展现给读者的崇高而超然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遥远感的形成,主要是作者在全诗末尾加了一个“雪”字,与“江”字连在一起的效果。

“雪”字覆盖了全诗。“千山”“万景”都是雪,让“鸟飞走了”“人消失了”。连遮阳篷和渔夫帽都被雪覆盖了。但作者并没有明确将这些场景与“雪”联系起来。相反,在这幅画里,只有姜,只有蒋欣。江当然不会储存雪,不会被雪覆盖,即使掉进河里,也会立刻变成水。而作者只是用了“寒江雪”一词,将两个关系最远的意象连接起来,给人一种模糊、遥远、狭窄的感觉,形成了一个远距离的镜头。这使得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更加集中、灵巧、突出。因为连河面似乎都积满了雪,连没有雪的地方也积满了雪,完全描述了大雪密密麻麻、厚厚的情况,完全烘托了水天一色的氛围。至于上面用了一个“冷”字,当然是指出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是安静地书写渔夫的精神世界。试想,在如此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不畏严寒,不畏风雪,忘记了一切,全身心投入到捕鱼中。他的身体虽然孤独,但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令人肃然起敬。

这种被照亮和美化的渔父形象,其实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可见“寒江雪”二字是“点睛之笔”,它将全诗的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形成了一个简洁概括的画面,也塑造了完整突出的渔父形象。用具体细致的方法描绘背景,用远距离的画面描绘主体形象;精细的和极度夸张的概括在一首诗中错综统一,这是这首山水诗的独特艺术特色。

3.唐诗中300首幼儿教育古诗赏析

红墙

杜牧[唐朝]

一把残破的铁戟沉入沙底,不翼而飞,磨洗之后才发现这是赤壁之战的残迹。

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胜利,二乔被关在铜雀台。

翻译

在赤壁的泥沙中,有一把断戟,还没有完全生锈。磨洗后发现是当年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

要不是周瑜方便借东风,恐怕曹操会赢,二乔会被关进铜雀台。

做出赞赏的评论

诗的开头用一个古风来哀叹前朝的人、事、物。

“铁不卖,洗之则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破碎的战戟沉在了沙子里,没有被侵蚀。磨好后,他认出这是前朝的遗物。在这里,这两个描述看似平淡实则参差不齐。断戟埋在沙里,指出这里的历史情况。战戟的碎沙没有被侵蚀,暗示着时间流逝,事物改变的感觉。正是因为发现了这把埋藏在河底600多年的锈迹斑斑的“破戟”,诗人思绪万千,只好把它磨出来辨认,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迹进一步激起了作者的想象思维,为后面的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风不与周郎,铜雀春锁二乔。”这最后两句耳熟能详的话,意思是当年如果不是东风帮了周瑜,铜雀台会把二乔深深锁在东吴。这涉及到赤壁之战的日历。这一点诗人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能力通过国家帮助世界,熟悉政治和军事,对历史和时事非常熟悉。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和吴胜都是被曹操打败的,但这里作者做了一个逆向思维的大胆假设,提出了一个与史实相悖的假设。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周瑜会怎么样?诗人没有坦率地谈到战争的结束。而是说“铜雀台春锁二乔”,铜雀台是曹操奢华逍遥的地方,存放着嫔妃和歌女。这里的铜雀台让人想起曹操浪漫的一面,据说“春意深”更是加深了这份浪漫的韵味。最后用“锁”字进一步突出他的金屋之意。写了这么多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败,真的很让人佩服。

4.唐诗中300首幼儿教育古诗赏析

黑尾排

刘禹锡[唐朝]

朱雀桥边有些杂草开花,武夷巷口只有夕阳。

王导和谢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翻译

朱雀桥边荒无人烟的野草在盛开,夕阳挂在五一巷门口的断壁残垣中。

王导谢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做出赞赏的评论

《武夷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著名的诗,隐晦却隐晦。是金陵五绝之一。诗人从未到过金陵,一直向往着这座六朝古都。碰巧一个朋友给他看了他写的五首描写金陵古迹的诗,他就利用这个机会写了五首。武夷巷曾经是六朝贵族居住最繁华的地方。现在著名的朱雀桥已经杂草丛生,五一巷也没有车马进出。只有夕阳斜照在过去的深墙上。

第一句是“朱雀桥旁野草花”,横跨南京秦淮河,是从市中心到五一巷的必经之路。大桥和河南岸的五一巷不仅地理位置相邻,历史上也有关联。东晋时,五邑乡是高门土家族的聚居区,这里居住着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古桥上装饰着两只青铜雀的厚重建筑,是谢安建造的。从字面上看,朱雀桥甚至在五一巷对面。利用朱雀桥来勾画五一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现实,又能营造出对仗的美感,唤起相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子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杂草丛生的野花。草长花开,表示春天到了。把“野”字压在“草花”前面,给景色增添了一份落寞的气氛。此外,这些杂草和野花生长在一向繁忙的朱雀桥旁,让我们想到其中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记得作者曾在《千家万户成了野草》(《台城》)一诗中用“野草”作为衰落的象征。现在,在这首诗里,用这种方式突出“野草和鲜花”,说明曾经繁华的朱雀桥,今天已经变得荒凉而凄凉了!

第二句“武夷巷入口处的夕阳”,说明武夷巷不仅是以破败荒凉的古桥为背景,而且是在夕阳的余晖中呈现的。句中的“斜”字,对应前一句中的“花”字,作为动词,都是写场景的动态。“夕阳”,西边的夕阳,再点“斜”字,突出夕阳的凄凉景象。本来全盛时期的五一巷应该是衣锦还乡。而现在,作者用一抹斜射的光线,让五一巷完全笼罩在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中。

经过环境的对比和气氛的渲染,似乎是时候用正面的方式来描述五一巷的变化,表达作者的感受了。但作者并没有用太浅薄的写法,如《谁住在武夷巷,回首使人忆》(孙《武夷巷赋》)、《无处寻府,落花啼鸟醴陵春》(佚名)等;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继续写出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话:“旧日王谢堂死,飞入寻常百姓家。”没想到,他突然把笔触转向了在武夷巷上空筑巢的飞燕,让人辨认出燕子在飞向哪里。现在,普通人都住在五一巷。

为了使读者清楚地理解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别指出,这些飞入寻常百姓家筑巢的燕子,是曾经生活在王导、谢安高堂屋檐上的老燕子。“旧时代”这个词让燕子有了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平凡”这个词特别强调今天的人和过去是多么的不同。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种变化的无限感慨。闫飞形象的设计看似轻而易举,实际上体现了作者的艺术独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金富贤《严复序》说:“相传严今年巢在此,明年还。它会死,剪爪子就知道了。后果是深远的。”当然,在生活中,即使是寿命非常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400年前“在王谢堂面前”的老燕子。但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栖息于老巢的特点,足以引起读者的想象,暗示了武夷巷昔日的繁华,起到了今昔对比的突出作用。《武夷巷》重点讲述了武夷巷在艺术表现上的现状。只是它过去的一个微妙的暗示。诗人的感情是藏而不露的,蕴含在景物的描写中。所以,它的景色虽然平凡,语言朴实,却有一种含蓄的美,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诗人对这首诗兴衰的深情。朱雀桥和五一巷依旧,只是杂草丛生,夕阳斜照。荒凉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对繁荣和衰落的敏感体验。最后两句用燕子窝来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跌宕起伏的慨叹,用笔特别曲折。这首诗是刘禹锡著名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5.唐诗中300首幼儿教育古诗赏析

给王伦的礼物

李白[唐朝]

李白坐在船上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边传来送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很深,也没有王伦送走我的爱那么深。

翻译

李白正要乘船离开,这时他听到岸上唱歌的声音。

就算桃花潭深达千尺,也比不上王伦对我的好。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是李白游览泾县(今安徽南部)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友人王伦的送别诗。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王伦在行船时为白送行的情景,简单而自然地表达了王伦对李白淳朴真挚的感情。后两句先以“深千尺”赞美桃花潭的深邃,再以“不及”二字,用衬托的方法,将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生动地表达了王伦对李白真挚深厚的情谊。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诗中的两句描写了告别的场景。“李白将乘船而去”是指诗人将乘船离开桃花潭。那种语言不加思索的流畅流出,表现出一种来了就冲动,结束了就回归的潇洒风度。“忽闻岸上歌声”“忽闻”这几个字说明王伦的到来确实出乎意料。人没到就听到了。从那热烈爽朗的歌声里,李白料到王伦一定是来送行的。这种告别,说明李白和王伦都是不拘小节、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深千尺,不及王伦”,诗的后半句抒情。第三句从远处连起来,进一步说明船放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述了水池的特点,也预示了结论。

《桃花潭》是如此的深邃,它触动了人们的感情,难忘王伦的深情和深情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句末更是爆出“不如王伦的”,通过对比事物,生动地表达了真挚纯粹的亲情。潭水“深达千尺”,那么王伦与李白的友谊到底有多深?有意思。沈清·德谦非常欣赏这句话。他说:“如果把王伦的爱情比作潭水千尺,那就是共同语言。精彩的一幕只是在一个过渡。”显然,妙处在于“不到”二字,妙处在于用比喻的手法代替比喻,把无形的友谊变成生动的形象,空灵而回味,自然而真实。

中国诗歌的传统观点是含蓄的。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写诗四忌:“语要直,意要浅。忌露于脉,味短。”阿清诗人石步华也说过,诗歌“不应直贵”。但李白《赠王伦》的表现特征是:率真、直接、含蓄。其“语直”,其“脉露”,但“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都避免用名字称呼,认为没有味道。但《致王伦》是以诗人呼唤自己的名字开始,以呼唤对方的名字结束。反而是老实善良洒脱,很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