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孩子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人生中教育最早、影响最久的一种基本形式,对年轻一代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家长因为专业和工作的原因,与教育没有直接联系,对孩子的教育多是凭感觉和经验,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孩子普遍性情暴躁,盛气凌人,缺乏主见,意志力薄弱。这种情况怎么解决?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方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一,消除父母对孩子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翻越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学习成绩下降,父母着急,心情浮躁。孩子和父母之间有对立。这时候家长要静下心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有专家说:“孩子避免失败的欲望比争取成功的欲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可能的失败,我宁愿降低努力程度。”这是父母的恐惧让孩子失去主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孩子成绩差就“试用”甚至痛苦,以免对孩子失去信心,家长要从过程中问孩子的学习,比问结果更科学有效。

第二,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童年时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根溯源。他问老师为什么“2+2等于4”,于是惹了大祸。他刚入学三个月,被勒令退学。他妈妈很伤心,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树立自信心,教他文理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被进一步激发。“天才”的胚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来源于自信,自信的建立和周围人的常识。父亲不欣赏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欣赏她的儿子,所以不会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家长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帮助,千万不要超越,要留有余地。比如孩子问一个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便报,这样最省力,但是很不能接受。当孩子问一个单词怎么写的时候,不如鼓励孩子“你不会查字典吗?”先检查一下,然后告诉爸爸(妈妈)。有了这样的指导,孩子们会很乐意查字典。这不仅节省了家长大量的时间,也培养了孩子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跳跃,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第三,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得不学习越来越多的新事物。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始终体现求知进取的精神,为孩子树立榜样。“爸爸妈妈也在学习,也在进步!”让孩子明白学习新知识和不断进步是伴随一生的。其次,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尽量缩短与他们心灵的距离,要听他们无心的话,真正理解我们的孩子,教育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育孩子时,切忌使用“没出息”、“笨”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用讽刺的口吻对孩子冷嘲热讽,这会抹杀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孩子的成长进步。

“让孩子有出息”是父母永恒的需求。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孩子的个人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都是重要因素。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有效配合,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爱孩子的极端表现是:

1,认为只要孩子的物质需求无限满足,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孩子对爱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只注重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却忽视了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些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书或电脑,却没有正确引导孩子读书或使用电脑,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表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他们的成长更重要。

2.父母过度保护孩子,替孩子做很多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降低了孩子的自立和自信。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以后独立的社会生活有负面影响。

3、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经常被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些父母真的很爱孩子,却误以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有出入时,就靠打骂来解决问题,这往往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种有野心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绪或情绪——恨,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恨。家长要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不是在孩子发现问题时批评、指责或惩罚,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记得一位外国科学家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确,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因此,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祝自己的孩子成功”是父母共同的心愿,每个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未来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作为父母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教育孩子要从德、智、体、美、善五个方面入手,也就是素质教育。第一,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做一个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通过看电视、看动画片等方式,举一些例子或者引导孩子告诉自己要像生活中的人物一样。

第二,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让他感受到大人对他学习的关心,这样他才会觉得无聊。此外,父母和孩子应该制定一个目标,有明确的奖惩措施。达到这个目标,家长就要遵守“契约”,给予相应的奖励。如果他们没有达到标准,父母不应该责备和打骂孩子,这是应该鼓励的。家长要教会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孩子灵活掌握东西,而不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看书”的学习方法是行不通的,花费的时间也很多,但是效果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生词,写了一排,过了一段时间他还是写不出来。这个方法太“死”了

第三,“健康就是财富”,家长要教会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篮球,跑步等等,对孩子的健康有好处。

另外,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他们要说话得体,做事认真,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孩子一些做人的原则,平时在家给孩子安排好事情,做好自己的事,当天的事情当天做完,这样才能给孩子制定一个时间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要有爱心、细心、细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们的父母能做到这些,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关心,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学前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三年的发展,孩子进入学前班,这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人的很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年龄形成的,比如口语、基本动作和一些生活习惯,性也是在这个年龄初步形成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和心理护理不容忽视。早期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

体育是早期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孩子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爬、爬。要完成这些任务,光有保健和营养养护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一定的体育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使孩子的骨骼、肌肉和各种器官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机能。

智育:早期智育,传授高深的科学知识并不重要,重在开发孩子的智力,即开发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学前智育是为以后的教育打基础。错过这段时间,后面的学习会非常困难,甚至无法挽回,比如口语。如果一个人在学龄前没有机会练习口语,即使成年后花了很多精力,也达不到正常的口语水平。应该从培养孩子的智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方面去准备,而不是以认识多少单词、学过多少书作为孩子智力的标准。

德育:指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人的品德形成有三个因素,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学龄前的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比较低,很多抽象的道理是理解不了的。他们只能理解相对直接简单的是非标准,可以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比如礼貌、善良、诚实。孩子是有模仿性的,社会上很多事情都会不自觉的影响他们。如果不主动教育,孩子自然会学到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道德教育要靠大人把教育内容细致入微地渗透到孩子的整个生活中,仅靠说教和说教绝不有效。

美育: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生活中有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能让人感受到美,一些艺术形式就是这些美的内容提炼和升华的结果。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自觉地去体验生活中的美,教会他们初步的表现自己对美的感受的技巧,甚至去创造一些东西。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多以声音、色彩或手势来描述,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艺术形式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容易受到艺术的影响和熏陶,比如歌曲、音乐、舞蹈、诗歌、艺术家、文学作品等。都是孩子知识经验少,理解鉴赏水平低,生理上还不成熟,只能选择那些通俗易懂的作品。

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行为和语言,对培养孩子的美感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美化幼儿园和家庭环境,成人的举止、行为、着装都很重要。

学龄前儿童在心理护理中应注意心理特点。这时,儿童的抽象思维已经产生,能够理解数字的抽象概念;创造性的想象力也出现了,个别孩子可以画出非常新颖的图画,编有趣的故事。因此,无论是家庭生活环境还是社会生活环境,都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真善美的培养,通过倾听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使孩子的心理在健康、向上、友善的环境中发展。在心理护理上,要非常注意方法,避免对孩子使用粗暴、简单的训斥,这样容易让孩子自卑;也不能采取迁就纵容的方法,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应该采取正面引导和说服的方法,比如通过劳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性格,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工作后的快乐和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在儿童心理护理上,也要注意顺其自然,与儿童教育保健紧密结合。适当的护理可以让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