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有很多问号?

生活中,我们经常受到父母关于“小是大非”的“爱的教育”:不要用湿手捏洗衣粉,会“烫伤手”;不要边玩气球边吃橘子,会爆炸的。

笨手笨脚做错事的时候,难免会说“我一点常识都不懂”。但是,我们真的会被“父母的智慧”所折服,因为他们真的是对的。但是,当我们再去刨根问底,想问所谓的“常识”是什么的时候,只能大概率得到一个“哪里有那么多为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常识”的终极原理。

01

小时候,当我们第一次面对一碗热腾腾的粥,嘴里热乎乎的时候,妈妈经常给我们讲一种“生活常识”:边喝边喝,边喝不烫。

这种“中间热,边缘不热”的认知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甚至成为喝粥时的“肌肉记忆”。

这其实涉及到“传热”的知识,传热包括对流、接触、热辐射三种方式。我们碗里的粥一般比较粘稠,流动性差,可以忽略对流传热。粥表面的美味“皮”让我们稍微消除了蒸发的影响。至于热辐射,是粥还没有具备的技能。所以只能用接触传热来解释这个谜题。

不管是哪一粒米,最终都会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边缘的粥有幸与碗壁直接接触。碗更凉,温差更大,粥“散热”的效率更高。

中间的粥只会把热量传递给碗里同样“在热水中”的其他米粒。粥和粥温差小,效率明显更低。

下次有机会从边上教孩子喝粥,可以期待他问“为什么”。

02

除了吃饭穿衣,甚至玩耍,父母还经常教我们一些“常识”和“窍门”,比如放风筝。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当我们放风筝的时候,每当风筝摇摇欲坠,掉下来的时候,有经验的成年人都会告诉我们:“收线,让它飞得更高。”

这样的伎俩基本上会让我们对父母投去崇拜的“星眸”(?)。

但是,只要敢问为什么,只能得到冷冷的反驳:“少问为什么”。其实放风筝这个技巧,是可以用“机械知识”来解决的。

我们理想中的放风筝,就是手里的线放得很快,不会对风筝产生力。如果不考虑重力,风筝会随风相对静止地运动。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因为周围建筑和地形的影响,气流不稳定,风速风向反复无常,风筝无法克服重力,自然会掉下来。

当风筝在天空中飞行时,它与水平方向有一个角度。当气流带来向上的升力时,风筝会飞得更高。收线时,线变短,线与地面的夹角增大;重新放一根线,可以让风筝在更高更远的地方重新达到一个平衡点,重复动作后自然会省去“速成”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