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激发孩子的阅读
由于年龄小,知识和经验贫乏,儿童对语言、文字甚至图像等理性材料缺乏条件反射。要使孩子能够阅读和理解书中的知识,就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所以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引导孩子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熟悉身边的生活常识,尽可能丰富孩子的直接感性体验,为孩子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孩子读《水果屋的毛毛虫》这篇短文之前,要引导他们观察蝴蝶的成长过程:毛毛虫——蛹——蝴蝶。不仅让孩子抓蝴蝶,还要观察它们的幼虫。通过各种亲身经历,孩子们真正知道毛毛虫是蝴蝶的幼虫。通过观察和体验,幼儿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具备了本文的相关知识。阅读时,通过老师生动的朗读,孩子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故事及相关知识点。
阅读环境非常重要,它是阅读活动的基础。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方面,要给孩子提供阅读书籍和图片,一个小桌椅,最好能给孩子提供专门放书的地方,这样孩子的书就可以专门存放起来随时阅读,既方便阅读,又能培养孩子爱护和整理书籍的良好行为习惯。所以在班里开辟一个图书角,提供大型绘本和装帧精美的图书,保证孩子每周一定时间可以轮流自由阅读,每月更换阅读材料。教室里有小绘本书架,教室里有桌椅,教室里有门窗,活动区有物品,自然角落有动植物。我们都是用电脑打印文字卡,挂在材料和物品上,让孩子一一对应。在墙上和阅读角上,阅读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也被做成卡片,用于图文对比。
精神环境主要是指阅读氛围,对孩子来说极其重要,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孩子的老师和家长爱读书,就经常在孩子面前读。时间长了,孩子会有印象,会深受影响,从而喜欢上读书,形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比如每月举办一次“小舞台”交流活动,和小朋友协商制作表演道具。孩子们将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素描和故事来表达他们的阅读内容。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让他们学会自由、大胆地选择,培养独立意识,享受个体自由的快乐。
第二,保持孩子良好的阅读心态
孩子对某件事的感受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是维持儿童良好阅读心态,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必备因素。我们让孩子在安静、明亮、优美的环境中专心读书。我们经常带孩子去阅览室阅读,感受和模仿大人的阅读方式;班里有图书角,供孩子随时阅读;儿童读物分为熟悉、陌生、不熟悉三个层次,以保证不同层次儿童的阅读需求。
第三,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建立阅读活动,是指导阅读的关键。
1,小书阅读活动
大班的孩子对文字和书写符号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在讲故事和诗歌的时候,往往会结合图片和文字来引起孩子对书籍的兴趣和联想。同时,我们也让孩子知道,老师讲的故事都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书本上有很多知识。
2.与孩子交流
孩子的行为充满感情色彩,容易被大人感染。实践证明,大人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感受,讨论情节,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加深孩子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启迪思维,积累语言,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鼓励阅读中的操作,为儿童的主体性发展提供可能。
A.图片排列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一组无序排列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理解每张图片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的内在逻辑和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按顺序排列。
B.书籍制作活动:让孩子尝试做小画家、小作家,把自己想说的故事一页页地画出来,或者从废弃的书籍中剪下自己需要的图片。孩子听写后,请老师或家长帮他们配词,加上封面和封底,然后点一本书,让同龄人互相介绍和交流自己的作品。
C.编报活动:在了解报纸特点的基础上,让全班小朋友一起动手创作一份报纸,然后各组自由讨论编报,让小朋友从报纸名称、内容、编排、装帧、绘画等方面独立操作和决定。
4.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
刚开始阅读的孩子,只能自己认一小部分汉字。所以,老师在引导孩子关注汉字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能对难懂的汉字提供足够的支持,孩子自然能注意到文章中熟悉的汉字和词语。他们将学会区分“说”和“读”。在识字教学中,要尽量选择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书籍和资料。插图书籍具有生动的特点。生动的视觉表征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情感,提高孩子对识字的兴趣,而不是孤立的识字。阅读中的识字和游戏中的识字、图、文、字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孩子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保持孩子良好阅读心态的基础和前提。
1,带孩子参观图书馆,感受安静的氛围,了解一些图书馆的借阅方法,教育孩子读书时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便打扰别人,及时表扬遵守纪律、保持安静、认真读书的人。
2.重视家长在阅读中的配合,形成孩子主体发展的合力。
孩子的好习惯只有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教育下才能形成。我们印制发放了家长资料《指导孩子阅读》,详细描述了阅读书籍的重要性,并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孩子的阅读。经常在“家之窗”发表关于早期阅读的文章,引导家长配合孩子的家庭阅读活动;家长会期间允许家长观看孩子在园内的阅读活动,并交流想法,听取家长的反馈。此外,还经常有意识地提醒家长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在那里孩子不仅可以看到更多的书,更重要的是感受到浓厚的阅读氛围,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阅读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五,帮助孩子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会孩子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非常重要,这是孩子进行阅读活动的前提。
1,学会按页码顺序阅读。因为大班的孩子已经认识1 ~ 10的阿拉伯数字,所以我们首先要教会他们按照页码顺序看书,让他们掌握阅读方法,形成习惯。
2.学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看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个人感觉书是由书页组成的,故事是一个一个读的,为了知道故事的内容。
3.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每张图片上的人和动物的现象,理解前后图片的关系。
4.帮助孩子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的故事阅读联系起来。孩子之前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到现在的阅读理解。事实上,儿童在阅读任务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仅仅是与主题相关的汉字、单词、概念、知识和言语经验,教师应始终有意识地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来促进当前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创造和利用各种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条件,让孩子把获得的阅读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如果春天来了,带着孩子去欣赏园外的春色。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孩子根据已有的经验,用规范准确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并将这些感受以绘本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达到经验传递的目的。
第六,对孩子的回答给予灵活的评价。
当一个问题有很多可能的答案时,要对孩子们的答案做出恰当的回应并不容易。很多时候,孩子嘴里的答案并不是老师想要的。比如“果屋毛毛虫”这个故事里,我问“毛毛虫在蛹里做什么?”小朋友可能会回答说在玩捉迷藏,但实际上呢?我觉得这个答案应该作为一个可能的答案来接受。可以说是在玩捉迷藏,然后鼓励孩子重新思考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让他们继续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说“是”或者“不是”,判断他们的答案“好”或者“不好”。我们可以把孩子的回答看作是一种信息,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调整我们的阅读指导。总之,在阅读活动中,老师回答的灵活性很重要。老师应该鼓励孩子们思考,而不是对他们的答案做出快速判断。老师过于果断的判断会破坏孩子思考的动力,或者阻止孩子说出还在探索阶段的答案。这样,孩子可能会花时间去想这个答案是不是老师想要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去想可能的答案。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要尽早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他们走上第一步,使他们认识并爱上书,进而步入书的海洋,把他们当作一生的伙伴和导师。”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让孩子尽快适应由语言、文字、图像组成的第二信号系统环境,提高阅读能力,逐步达到独立阅读的状态,为孩子进入小学,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我认为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连接幼儿”的重要一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一定要从初始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循序渐进。只要教师增强训练意识,实事求是,注意阅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孩子的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是可以培养的,阅读能力是可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