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宝贝早教
?他们把君主和圣人理解为自己的元神,把身体的各个部位理解为官员。西方有句话叫“不要对英雄无知”。这个“英雄”也指元神。相当于大手印的诚意。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自己,能够独立于内心、行为、命运,就是因为真诚。所以,真诚才是我们的王道,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主体性。和尚也把真诚视为“人间神器”。
?至于做与不做,也可以应用到道教的训练中。比如道家的丹法,可以分为有为和无为两种。有前途的丹法,就是一边调整呼吸,一边观察丹田,慢慢让真气凝聚在丹田,沿着小星期天运行。无为解脱法叫大周日。到了大周天的状态,真气就会顺着奇经八脉运行。和尚活在空无、空无、道法的境界里,不执着于具体的佛法修行。这就是无为而治的佛法。
?禅宗兴起后,道教向禅宗学习了很多,也主张认识自然。此时,道教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升华契机。明朝以后,道教出现了很多非常好的流派和经典。如果以后有机会,可以去找他们。我经常提起一个人,叫黄元吉,是个道士。在他流传下来的炼丹术中,有很多和禅宗非常相似的修道方法。
?所以无论是道家修行还是佛家修行,都是从有为到无为。没有最初的勉强修炼的过程,就不是道。“知其荣而存其耻”,“知其白而存其黑”,“以欲观其奇,而不以欲观之”都是很有前途的做法。从这些方法入手,修道最终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逐渐升华到世俗法的层面,从而达到无为。无论是世俗法还是世俗法,都需要一个从做到不做的过程,需要从不情愿到自然。
?其中无为以修为主,有为以修为主。“性”是心性,即真诚和元精神。从心性出发的人,直接培养智慧和本性,这叫预修。“命”就是身体。从身体开始让你安心,就是先修你的命。
?佛教的计利息观念是先修命。释迦牟尼最早的修行是数息,目的是通过观察和数息来排除杂念。许多阿罗汉最初练习数呼吸。释迦牟尼会把骨头的概念传递给对数的培养和兴趣有不同看法的人;培养白骨的观念还是不太合适,释迦牟尼会教他们培养不洁的观念。所以,数息观念是早期佛教训练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修行。因为任何人都离不开呼吸,只要他能带着呼吸活着,他就能用心活着。所谓心安,就是让心安定下来,没有那么多的思考,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和焦虑,就像一滴水流入大海。同样的,道教在打太极拳时的守腹和专注动作的意图,也是从身体来达到心灵的平静。这些都属于先修命再修的性质。如果无为和有为一起修,也就是智慧和身体同时修,那就叫人生双修。
?中国道教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强调人生的修行。在这一点上,汉传佛教是很弱的,因为汉传佛教不提倡修行生活,认为身体就是一个臭袋子,不要太在意。因此,道家的修生理论是对汉代佛教和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可惜它在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只是在一些内部的炼金术士团体中流传。
?《道德经》里藏着很多生命科学的招数,比如今天的“非此即彼”或者“吹”。道士在研究《道德经》时,发现这两个字有特殊的养生作用,于是衍生出一些流派。一些致力于修身养性的书籍还开发了六字方子,如气功的六字方子和《尊生八记》中的一些方子,通过念诵“边”、“垂”二字,达到养生的目的。比如一般道家的说法中,“便”对应的是肝,读“便”字可以泻肝火,清热。以前建议肝不好的人多读“边”字,念经时睁大眼睛,对眼睛也有好处;“吹”对应肾,读“吹”字可生阳;“虚”对应肺,肺有病可以多读“虚”字;“哈”对应心,多读“哈”字有益;“胡”对应证,读“胡”字对脾胃有好处。这些方子是从学习《道德经》中总结出来的,结合我自己的修炼经验。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兴起气功热的时候,非常流行背诵气功的六字诀,同时观察气的运行,也形成了一套技法。这些都是道教对人类的贡献。
?在俗世法方面,释迦牟尼做到了极致;在世俗法的层面上,孔子做到了极致;老子既有释迦牟尼的世俗法,又有孔子的世俗法,是一个将世俗法和世俗法完美结合的智者。他在做与不做之间教会了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成为圣人,所以老子非常了不起。
?我对老子的理解是分阶段的。我十八九岁的时候,就背了他很多东西,但那时候因为还小,对他说的话不太了解,有时候觉得他太世故了。然而,50岁那年,当我知道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我经历了很多世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很多挫折。回头看看老子,觉得他真的是一个智者。尤其是在解读《道德经》的时候,因为我会根据每个人的需求,结合这个时代的一些东西来解读老子的思想,所以每次解读的时候,我都会再次发现老子思想的精髓和精髓。希望我的解读也能给你一个启发,让你更好的处理个人事务,家庭关系,事业发展,修道。
?——选自薛默《老子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