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

对于幼儿的学习来说,教学的重点不应该是幼儿在幼儿园学到了多少数学知识和技能,而是如何通过幼儿园基础数学学习,学习基础数学知识,对数学有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对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初步的数学思维和意识,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尽可能多地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代替枯燥的课堂讲解,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数学,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另一句话:“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学习就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和思考体会,阐述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

一、及时评价幼儿的数学水平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前提。

当前,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上好课,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的僵化教学,灵活应变。所以,要想每节数学课都有应有的效果,就必须对孩子的数学水平了如指掌。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孩子目前的数学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活动安排,确保符合孩子的数学认知水平,不会出现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孩子的知识储备和数学能力脱节的现象。为了在教学中详细了解孩子的数学知识,需要及时评估孩子的数学水平,让孩子的数学学习经常更新,随时调整,更有针对性。

首先,孩子的数学水平要定期测试。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他们之间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甚至理解和记忆上都存在着差异和差别。因此,定期对孩子进行测试,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趋势,对孩子的数学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活动。其次,除了阶段性的大规模测试,教师还要随时观察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观察孩子的学习表现和答案,随时随地掌握孩子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保证教学活动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第二,因材施教,明确教学目标。

通常,教师在设计幼儿数学活动时,根据参考书安排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决定活动的步骤和方法,不注重对幼儿实际情况和数学能力的分析,以致教学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平时的测试结果和观察,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使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过程更符合孩子的学习水平和心理预测,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老师的内容很枯燥,不想学了, 也不会因为老师的内容不一致而对学习数学产生畏惧感,永远能够“跳着够着”,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永远充实、饱满。

在学习数字的时候,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太小,还不具备思考和理解的能力,教师在安排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时候,应该制定相对简单的内容,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去对待,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目前孩子能接受的数学学习内容是什么。基于此,老师要明白小班的孩子只会数数,有一个基本的多和少的概念。所以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反复练习,唱数数歌,玩数数游戏。但是,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学习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虽然都是数字学习,但由于年龄和心理认知水平的提高,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要有所改变,让大班的孩子学会10以内的简单数字的加减或根据看到的数字或要求说出相应的数字。

第三,结合合理有效的提问来辅助数学教学活动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来说,教学的主体是儿童,教学的引导者是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可以把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看作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无声的学习。同时,就目前的学前教学而言,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占据了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因此根据学习内容适当合理地制定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

1.通过陈述性问题进行课堂介绍

每节课开始前,老师简单的回顾和介绍,可以帮助孩子加深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记忆,并对下节课所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提问活动,清楚地了解孩子对之前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根据孩子的语言反馈,知道他们对后面的学习是否充满兴趣。如果他们的兴趣不好或者孩子还没有进入状态,可以快速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因此,良好的师生提问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情况,辅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学习图形与空间的时候,有一个板块叫“听指令做动作”。在教授新内容之前,教师可以问孩子一个陈述性的问题:“我们上节课学了一些图形。睡了一夜,你把你的知识给月姐了吗?你记得我们学了什么吗?”幼儿回答时,教师可以通过物理活动复习图形的名称,加深幼儿对图形的记忆,进一步体验空间关系。

2.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增强孩子探索数学活动的欲望。

儿童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兴趣和知识并重。很多时候,老师会用游戏、户外活动、唱歌、看动画视频等方式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但这些方式都比较费时,需要交叉使用,轮流采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一般一节课可以穿插一种形式。但是,如果你想让教学活动在大多数时候变得有趣,你可以用有趣的问题来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把课堂活动的步骤连接起来,这样你就能有效。

学了数字之后,单纯的数数训练肯定会让孩子觉得枯燥。这时,老师可以通过“找数字”提问,用有趣的话题问孩子:“桌子有四条腿,就是数字4。生活中有很多数字陪伴着我们。孩子们能四处看看,找到周围的数字吗?”这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一下子被吸引了。有的说教室里有一块黑板是1,有的说幼儿园里有28棵树有28这个数字,有的说我有三支铅笔等等。不同的回答瞬间激起了孩子们的热情。教师还可以提出“你有多少本书”、“你喜欢吃多少种水果”、“班上谁穿白衣服”等问题,让孩子通过有趣的问题去观察、寻找,进而激发孩子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孩子在有趣的回答中实现数字的训练。

第四,结合现实生活设置生活化的数学活动。

1.用生活中的实物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因为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原因,孩子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远远多于想象中的理解。孩子们通过观看和操作比通过听和想象更能记住他们在数学中所学的东西,而数学学习往往是抽象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来进行数学教学活动。这些物件都是孩子经常接触的,所以印象深刻。它们能在学习中起到很好的过渡辅助作用,帮助孩子理解抽象难懂的数学内容。在学习“年、月、日”时,教学目标要求孩子通过学习记住一年有几天,一个月有几天,一年有几个月。这些内容是孩子强行记忆无法理解的,所以老师可以借用孩子经常玩的玩具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不同大小的玩具娃娃来代表不同的月份。用大娃娃代表大月份,小娃娃代表小月份,最小的小娃娃是二月。然后,在每个娃娃上贴上月份的日历,配合“年妈一家”的故事,让孩子认识和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此外,教师可以在图形烘焙课中让孩子用橡皮泥制作不同形状的饼干,通过折纸加深孩子对图形的理解,理解“一分为二”的概念。

2.创设生动的数学环境,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即使是幼儿教育,也要求教师不要把概念上的知识强加给孩子,也不要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要结合生活去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就是生活。”同样,在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融入生活,让学到的知识与生活挂钩,让孩子更快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近年来,主题活动在儿童教学中被大力提倡。因为主题活动可以更好地结合现实生活,所以对孩子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数学方面。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理论和概念,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感知数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在开展“分类计数小能手”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可以将今天午餐的食物进行分类,看看中午有多少种主食、水果和蔬菜,其中水果中有几个香蕉、苹果和橘子,然后将挑选出的苹果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看大苹果和小苹果有多少个。从宏观到细微,让孩子在生活化的主题活动中学会分类和计数,在有趣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训练。

总之,儿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数学活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幼儿的情况,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尽可能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