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
案例1:强迫沟通
当我的女儿童童2岁时,我意识到她应该通过读书结交更多的朋友,所以我总是带着极大的热情向孩子们问好。但是童童就是不喜欢说话,所以如果她不耐烦了,我会替她说话。如果她不想玩游戏,我会替她参加,童童总是默默地跟着。后来我发现,童童一个人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在玩什么,她特别在意别人是不是把她当朋友。上幼儿园后,她经常说自己不想上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不会再强迫童童,我会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我的转变也带来了我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和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受到,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他的父母只需要适当的照顾他,而不是干涉甚至安排他的生活。
案例二: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
外甥总是愿意和我分享好东西,父亲对此“很挑剔”:“所有东西都要给舅妈,外公外婆想尝都不给。这孩子白活了。”其实我侄子原来很大方,有什么好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但是他爷爷奶奶经常逗他:“给他们吃点好吃的!”孩子的手立刻递了过来,他们赶紧说:“爷爷奶奶不吃了,你自己吃吧!”“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真了。当我侄子和我分享的时候,我会感谢他,真心和他分享。我也夸他做的菜好吃,我侄子也很乐意和我分享。爸爸甚至责怪我说:“为什么大人还吃小孩子的东西!"
案例三:“鼓励别人”的孩子能快乐吗?
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但很多家长过于看重知识和技能。“老师,你今天学了7的分解吗?为什么回来的孩子只有两种?朋友的孩子学了13的分解。她是不是太笨了?小学跟不上怎么办?今天,我教她认识钟表。我教过她很多次,但她不认识他们。我还做了一个视频。你觉得她的表现为什么会这样?!"视频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劲哭。联想到平时,小女孩上课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老师,这个太难了,我不想参加。”我终于明白了,生活在这样一个急迫、焦虑、消极的环境中,孩子能自信吗?
案例四:蜗牛带我散步。
早上和往常一样,催儿子快点起床去幼儿园,好让他练车,第二天考试。我急了,才发现儿子嘴里咬着牙刷,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气得大喊他的名字,还拍了他的屁股。儿子被我突然的举动吓了一跳,傻傻的站在那里,眼里满是恐惧,手里还拿着一根没有完成的磁棒。我批评完之后,儿子怯生生地说:“妈妈,我想拼一朵向日葵。如果你对着向日葵许愿,你明天一定会通过考试的。”我呆住了,一把把他抱在怀里,说不出话来。
工作生活的压力,常常让我身心疲惫,浮躁焦虑,难免拿儿子出气。但我的“小蜗牛”用他的爱和善良熨平了我浮躁的心。
案例五: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女儿朵朵出生之前,我就开始规划她的未来。从7个月开始阅读,所有家具都贴上汉字标签;从圣、钱到唐诗,她都被教会一字不差地背诵。朵朵的记忆力很好,能快速准确地背诵。这让我很自豪。但是3岁的时候,问题来了:她太安静了,同龄的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却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匆忙会不会毁了她快乐的童年?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开心地玩耍,近距离接触神奇的大自然...有什么早期教育?你哪里听得出什么话?我现在很好,不是吗?
我决定改变,不再强迫朵朵学习太多多余的知识,但朵朵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天看着那一张张自由快乐的笑脸,我感到无比的满足。
案例六:不要让强制学习带走童年的快乐。
在“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的心态驱使下,我给了孩子很多强制的“爱”。比如周末,我给他安排了一整天的课,让他喘不过气来。如果他稍微退步,我会大发雷霆,甚至动用家暴。我经常在孩子们的眼中看到怨恨和不满。每当孩子无聊的时候,我都是劝导和物质奖励,把我认为的“特别的爱”强加在他身上。直到有一天,我发现物质不再有吸引力,他开始想尽办法躲着我。“学习”无情地拉开了我和孩子的距离。
我也想做一个“慈爱的母亲”,但其实我是一个“暴力的母亲”,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是不是太自私功利了?!
去年参加了教育心理学的培训。学到了很多,重新找到了爱的方向。作为母亲,应该让孩子在兴趣的推动下主动学习,而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生活在焦虑紧张的氛围中。我想改变,从放下期望,尊重孩子的兴趣开始。
案例七:不要让过度的表扬麻木了孩子。
明明非常喜欢画画。但他展出作品时,撅着嘴说:“不管我画什么,老师都会说画得真好。”小海(班里的小朋友)乱涂颜色,老师会表扬她,给她和我一样的奖。真的很无聊!"
薇薇从小也被父母夸大。她偶尔笑的时候,大家都很欣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她一牙牙学语,大家都夸她:“宝宝真聪明!”即使在发脾气的时候也不忘欣赏:“薇薇真有个性!”但随着她的成长,父母和老师逐渐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薇薇只想听好话,而不是任何批评,经不起一点挫折。
在我带过的班级里,很多孩子在盲目的表扬和肯定中容易自以为是,甚至出现沮丧、愤怒、退缩或敌对的行为,而家长却浑然不觉。
案例八:是碗碎了还是心碎了?
有一次女儿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碗里的小料溅了我一身。我忍不住大叫起来。我女儿看着吓坏了的‘我’,看着打碎的碗,惊慌失措地怯生生地对我说:“妈妈,打我!”她的表情和话语告诉我,她知道自己错了。我为什么要再责怪她?于是我笑着对她说:“妈妈原谅你了。下次小心点!”"女儿嘴角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说:"嗯,妈妈,我记住了!”“所以我又开心地玩了。
事后回想她的话,还是挺惊讶的。她为什么让我打她?我平时是不是太疼她了?多少次,我在做家务,女儿无意“添乱”的时候,我会不耐烦地骂她;多少次,下班回家累了,女儿让我学习,我头也不抬地拒绝了她;女儿磨蹭了多少次,我会一边责备她一边“背”她下楼...女儿害怕自己惹妈妈生气,更害怕妈妈的责备和惩罚。
打碎了碗可以再买一个,打碎了孩子的心就无法挽回;作为父母,多一些宽容和耐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
案例九:“填鸭”弥补不了爱情的空白。
我曾经在上班的路上遇到过这样的妈妈。她看起来很有学问,不停地给孩子讲各种知识,但这些知识显然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结果孩子们很少回应,连个眼神都没有。谁知道孩子们听了多少?
还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一个妈妈一直在给四五岁的孩子读书讲故事,一个接一个,声音几乎说不出话来。从孩子呆滞的眼神来看,他早就听腻了。
我不禁感慨,这些妈妈无私的付出,似乎想把所有的钱都倾注到孩子的世界里,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就能吸收,快点长大。然而,事实上,孩子被塞满了鸭子,连呼吸的机会都没有。最后,他麻木了,无聊了,成了母亲手中的傀儡。
案例10:我想画一只不同的牛
今天,孩子们要去画奶牛。我让孩子们观察关于牛的图片和模板画,然后开始画画。
“快来看,微笑牛身上有刺。”孩子们都凑过来。“她画的牛棚乱七八糟!”“你怎么能用一根草来画一个孩子的手去喂牛呢?..... "“你的画和老师的不一样!”孩子们在说话,我走了过去。笑起来有点尴尬。我鼓励晓晓谈谈她的画。“这是牛毛。我奶奶家的牛有很多牛毛。”“这是草栅栏,草就放在那里,奶奶家的牛草就放在那里。”“我爷爷每天中午都赶着牛去河边喝水。我画的孩子就是我。”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创造力的、有思想的个体。微笑画让我反思艺术活动,不用模型画束缚孩子的思维。
体验来源于生活,真实的体验远比图片和模型画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我想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条件,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有更多精彩的表演!
案例11:你也有一双自由的翅膀。
伟伟残疾,一只眼睛失明,右腿先天性骨关节缺失。入园前几个月刚动过大手术,现在走路不太稳,语言表达能力弱。作为一名小班主任,出于同情和爱护,我特别关注他,照顾他。无论走到哪里,我总是牵着他的手,生怕他出什么事。但这一次,我发现他的小手悄悄溜走了,用不清楚的声音对我说:“老师,我也想玩。”
我心里咯噔一下。我对他的特殊照顾是否束缚了他,甚至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受伤的鸟”也有自己的小心愿。他也想和同龄人一样玩耍,想象,飞翔。我要照顾他,慢慢锻炼他,让他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里和孩子一起健康成长;我也要激励其他孩子学会帮助有需要的朋友,营造一个大家平等和谐的快乐氛围。
案例12:不用担心!听听孩子的话。
一天晚上,我从厨房出来,看见3岁的女儿在地上铺了一条大浴巾,自己在上面跳。我今天刚洗了这条浴巾并把它拿了回来。她实际上...我又急又气,要骂女儿了。她兴奋地对我说:“妈妈,你看,我在云上跳舞呢!””看着她激动得通红的小脸,我愣住了,再也骂不出话来。我忍住内心的震惊,坐下来看女儿跳舞。她在一条大浴巾上跳跃、转身、打滚。那种陶醉的眼神,仿佛你真的在云层之上,在美丽的天空中自由的摇曳。过了好久,她才停下来,爬进我的怀里。我不禁感叹,感谢女儿及时表达自己,让我今晚能欣赏到美丽的云端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