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你想让你的孩子参加兴趣班吗?
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填鸭。
王女士5岁的女儿刚进大班。当她看到邻居家的孩子一个个都上了名牌小学,她充满了活力。她怎样才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能将就“胡同派”。于是,夫妻俩给女儿报了朗文英语兴趣班、少年宫舞蹈班、周末心算班,还请了钢琴家教。女儿从幼儿园回家,就跟着爸爸或者妈妈往兴趣班的路上走。每天晚上,小女孩都要练习弹钢琴。问她喜不喜欢弹钢琴,她茫然地说:“不知道,我妈让我学的。”问我妈妈。"
刘老师相信快乐教育。自从儿子出生后,他经常在周末带着孩子去做运动,锻炼身体,后来又带着刚刚懂事的儿子逛北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他不希望儿子因为学了特别的东西而失去快乐的童年。但是,自从我同事的儿子上了一年级,他就整天在办公室里抱怨。因为儿子不认识拼音和汉字,经常被老师批评,请家长,郁闷的要死。刘先生开始怀疑自己的快乐教育是不是过时了,儿子明年就要上学了。有必要从现在开始恶补拼音、识字、算术吗?
贾加完成幼儿园课程时只有五岁半。马女士明白,孩子们这么早上学会吃亏的。但她不想让佳佳在幼儿园大班复读一年。听一个朋友说,社会上有一些私人的早教班,兴趣班。看到广告,她说很好,但效果未知。马女士说,自己就是这样的孩子,不想让佳佳做实验品。应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幼小衔接班?马女士还在犹豫。
这些家长的做法和心态,在众多“准小学生”家长中很有代表性。可以说,这些家长的心态可谓复杂。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龙,女人成为凤,觉得“笨鸟先飞”。多学总比不学好。并且随波逐流,以为别人家的孩子在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我们家的孩子不在就一定落后。好像社会上红红火火的这个班那个班,就迎合了家长的心态。可怜的小二流子已经被各种利益阶层包围,他们快乐的童年和真实的个人利益正在一点一点被吞噬和扼杀。
统筹安排,防止误解
目前,我国小学生6岁入学的年龄已被大量的调查和实验所验证。从儿童的生理发育来看,一般6岁儿童的脑重量可达1200克(成人脑重量的90%)。在此之前,幼儿的大脑正在发育,进入学龄后大脑额页才显著增加,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发展迅速。而学龄以下儿童的大脑机制尚未发育完全,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还不够强,无法准确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家长和老师经常看到孩子坐不住,总是心不在焉,不听兴趣班讲课的原因。换句话说,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的学龄前儿童是不可能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而盲目填鸭的,只有欲速则不达。其实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要综合考虑,不要盲目跟风走入误区。
误区之一:兴趣越多越好。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性格爱好、观点和感受,盲目地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他们甚至认为利益越多越好。孩子是东方的锤子,西方的棍子。他们什么都学,英语,书法,象棋,钢琴,什么都不学。
误区二:重知识轻能力。有些家长认为大班的孩子去幼儿园或者兴趣班上课才是学习知识的正确途径。每天的问题都是“老师今天教了什么?”他们不把小学生应该掌握的日常生活常识和技能当回事,反而什么都做。于是乎,孩子进入小学后,不得不从头开始学习最简单的生活技能,比如系鞋带、上厕所提裤子、整理学习工具等。
误解3:只关注结果。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兴趣班或者幼小衔接班,就是为了孩子有超人的成绩,将来能上名牌小学。所以,他们认为自己花钱买的就是成绩。如果孩子学习落后,要么批评他笨,要么责怪老师教得不努力。这恰恰是他们缺乏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前教育的重点是教会孩子听课,学会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让孩子喜欢和热爱学习。尤其是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专注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书本知识很容易弥补,但如果不从小打好正确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基础,后期就更难扭转了。
家长防止自己走入误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和老师沟通,统筹安排孩子的活动,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帮助孩子逐步度过生理和心理适应期,以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生活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