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数学的敏感期。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上小学后,数学是最难让孩子感兴趣的科目。他们不可能用尽全力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想要弥补是非常困难的。其实从两岁左右开始,宝宝就可以在生活和游戏中自然顺利地建立数学的概念。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教孩子,让他们边走边玩,边做边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孩子学习数的概念,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两岁多的孩子知道大小、数字、前后时间、早晚、空间的概念。他们经常通过视觉而不是计算得出结论。”早教专家提醒家长,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避免对孩子要求过高,不要拿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同时也要避免走入一些误区。
误区1:忽略“数学敏感期”
孩子在4岁左右会有一个“数学敏感期”,会突然对数字的概念、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物理特征等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对其变化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儿童数学敏感期的到来。把握儿童发展的敏感期,适时开发和引导儿童的数学能力,克服对知识的重视和对智力启蒙的忽视;给多个数字,忽视孩子的思考和学习;重机械记忆,轻启发引导。
误区二:学数学等于学算术。
在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脱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有的家长认为教的越多越好,把数学当成死知识来教。有些家长认为应该让孩子数100以内,背公式,做加减法。其实学数学的意义在于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幼儿数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帮助幼儿理解数的概念,认识简单的几何形状,学习事物的时空关系,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技巧(如自然测量),这几个方面既重要又缺一不可,在发展幼儿逻辑思维的同时,发展其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空间想象力。
误区三:机械训练,记忆公式机械训练可以让家长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孩子表面上确实可以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是他的思维结构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孩子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学习数学在于理解,让孩子真正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掌握数字的概念。孩子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一定要借助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给孩子,让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是儿童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结合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抓住时机教育孩子。
我温馨提醒:
巧用家庭数学游戏,让宝宝轻松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