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畲族征兵节的文化内涵

凤凰山畲族招聘会是凤凰山畲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涵盖了凤凰山畲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族谱、语言、民歌、舞蹈、武术、音乐、服饰、饮食、迁徙等内容,多方位展示了凤凰山畲族的原始形态文化。征兵日属于氏族神的宗教活动,其生命力在于它的时机性、庄严性和神圣性。

畲族的宗教信仰是以氏族神和世俗神相结合为崇拜对象的多神崇拜,但主要信仰道教文化。

在宗教信仰上,畲族先民和其他兄弟一样,经历了自然的原始崇拜阶段,信奉万物有灵论,崇拜山神、水神、石神、树神、田头大叔、山大叔、灶王爷。凤凰山的每个畲族村寨,都在村寨的水口处修建一座老人宫,供奉“三山之王”、天帝、天帝、猎仙、龙主等神灵。而畲族则特别注重族神的祖先崇拜。畲族之所以认同道教,是因为它与畲族“盘瓠”的原始信仰相同,被认为与之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它不向往长生不老,而是认为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拯救自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所以,畲家从不认同因缘,不建佛寺。畲族不出家,只在村里的祠堂里拜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

征兵日作为畲族对道教文化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整个征兵日的气氛中可以得到印证。

一是祠堂招兵坛,其横匾为“庐山阁”,左联:庐山吉案千件集,右联:太后驱邪迎万福。左右两个字分别用红色、浅黄、深黄、深蓝、浅蓝、浅红、黄、蓝书写。祭坛上还有其他的神。

第二,祠堂正面和左右两侧挂着九个直接相连的雕像。每架上、中、下各有三尊雕像,其中前三架从左至右依次为:①天尊、李乃(三姐)、杨。②张天尊、陈乃(四姐)、龚。③梁天尊、(九妹)、刘。左边三帧,从上到下依次是:太后,点兵,左头陀。右边三帧从上至下依次为:庐山堂、唐格洲、油头陀。

三、旗帜用不同颜色的纸做成,代表被邀请的军马:东瀛九夷兵(蓝色)、南瀛白曼兵(红色)、西瀛刘杰兵(白色)、北瀛无棣兵(黑色)、中瀛三秦兵(黄色)、左颖天仙兵(浅蓝色)、右营贤兵(黑色)、地方佛。在蓝氏畲族村举行,应该是蓝氏宗师。

四、石公诵经有:邀兵书、邀活魂书、明宝书、消灾书、普安府灯盏真济大地书、诸经书、安枣君书、安龙镇斋宝书。老师开始请神的时候,先背了经文:“一个龙角胜大洋,告诉三清玉帝,三清玉帝优于神,太优于五灵老君,太后七千神,庐山三宫九条龙...东宫,南宫,西宫,北宫,中宫都是游仙,走来走去...

凤凰山畲族招降节包括粤北、闽、浙、赣、皖等地畲族保留下来的祭祀祖先、邀祖、奏名普法、清道场、灾异仪式等相关情节和场景。

招师有两个印,茅山和吕山。相传安徽句容县茅山是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派别。畲族先民不仅有登庐山的技艺,还提炼出了登茅山的技艺。在庐山法庭的祭坛上,供奉着陈景谷的师父。相传陈保姆在庐山学法,拜许真君为师,学会了设法、割蛇精、缩地空穴、驱疫祛病、安胎救子的神功。因此,她的家人把她尊为仙女,并请她来保佑她的村庄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招聘会虽然以道教文化为主,但也融入了佛教文化。例如,在招兵坛上,还有五湖四海的龙王神祗供奉着风伯雨部。请到慈禧娘娘的神位,千王万臣之乡的赐福主,邢俊主像,释迦牟尼像。经文中,龚师傅念诵“瑜伽海会,尼古梅三宝,三教八将,观音菩萨,普贤祖师,罗王”,村神,大阵主,小朝主,仙女姐妹,九郎神,猎人神;高坑慈禧,水口龙宫福王,宫角七圣,水口总汇太伯杨,芹湖石岩前神,真武大帝,甲坑宫王,甲西岗村圣帝君,从村里到西苑,下至水口,地界内,福王,土地神,天地父母等神。五帝命令皇帝...畲族文化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史在《关于21世纪畲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盘瓠传说本身是完全荒诞不经的,是不可靠的。但作为反映一个民族原始图腾崇拜的神话传说是科学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盘瓠的传说在佘家代代相传,广为流传。畲族人称潘虎为“忠勇之王”。凤凰山的畲族被称为“保护之王”、“关怀之王”。闽东、浙南的畲族被称为“齐小勇”、“盘瓠”、“黄高”。江西畲族称为“盘瓠”;安徽畲族人称“龙猛”。盘瓠的原型由“龙狗”、“鱼龙”、“龙与麒麟”等多种说法组成,是畲族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直观表达。也正是盘瓠传说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宗族宗教最原始、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

我们认为,招聘会最初的生动起因,是畲族自古以来的信仰基础的传承,贯穿着畲族图腾崇拜信仰——王的人生成就。它邀请了“天兵天将”、“六鼎六甲”的神灵,歌颂了国家危难之际,只身渡海取首级的救国壮举,以此缅怀过去,祈福当下,希冀美好未来,增强民族凝聚力。我真诚地邀请徐汐来畲村,祝福她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满堂。就像祠堂前的对联表达了“香火焚香,缅甸先人,香茶美酒,尊王”的宗旨。

在招募日仪式中,我们可以在许多地方看到畲族的突出地位。如在仪式中祭祀氏族的过程中,再现了畲族先民王坐龙坛向鲁、猫儿山等学习法律的情节。请神时,大师跪拜祭祀,抛杯邀祀王等神,诵祀王丰功伟绩。与此同时,神龛的横桌上摆放着祖先牌位。由此可见征兵日与祭祖的密切关系。凤凰山是我国世代流传的畲族的祖先基地和发祥地,凤凰山的畲族语言备受人们关注。凤凰山畲族人口虽少,但居住在凤凰山两端的畲族所使用的语言,除广东惠东外,仍属于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即全国99%以上的畲族。长期从事畲族语言和汉语闽语研究的尤先生将畲族聚居的五个省的畲族语言划分为九个语言区,共13个代表点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凤凰山地区被列为1个语言区中的两个代表点。他认为“从历史上看,凤凰山的畲语是由隋唐时期的古畲语的底层成分和宋元时期的汉语客家话的中间成分组成的。凤凰山的古畲族语,在于它包含了一些源自古越语和古苗瑶语的成分,特别是一些福建、浙江等省的畲族语没有保留下来的成分。还含有一些来源尚不清楚的古代汉语成分和一些古代畲族语言成分。凤凰山的畲族语言丰富而复杂。它是现代畲族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方言,研究凤凰山畲族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据我们初步考证,凤凰山古畲语中有近百个“底字”,列举如下。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在这次招考日,畲族教师和老师们在念经时都使用畲族语言。这种畲族语言除了借用汉字,还有一部分是不能用汉字代替的。所以他们只能通过自己造词来弥补,而且是大家都能理解接受的既定事实。特别是经书是家族传承,所以很多都是老一辈口述,晚辈背诵,所以古畲语中“底层成分”的含量更高。众所周知,语言产生音乐。凤凰山畲族语言是多层次语言成分的组合,是多源语言成分的混合。因此,在语言上,它具有明显的特征。具体表现是:

声母方面,潮州畲话有16(含零声母),比潮州话少两个;丰顺畲话***21(含零声母),比潮州话多3个。

元音方面,潮州的畲话有56个,比潮州话的61少5个,其中单元音6个,复元音13个,鼻元音19个,塞元音18个。丰顺畲话有62个,比潮州话多1,其中单音节元音6个,复音15个,鼻尾元音21个,塞音20个。

在声调方面,凤凰山畲话有六个声调。编码代码为1,2,3,6,7,8,与汉语声调范畴的比较为:1级;2阳平;3在声音上;6去探空;7阴入;8杨进入。它不仅不同于现代汉语中只有平仄、上声、去声、去声四个声调类别的北京话,也不同于汉语中潮州话的平仄。2往上走;3往上走;4往上走;5平下;6上下;7往下走;8输入的8个音是不一样的。

潮州话和客家话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一些不同。

畲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他们“以歌传情”,“以会唱歌为荣”。唱畲族歌曲是他们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这样,再加上畲族语言的特点,畲族歌曲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历经千年,但时至今日,在潮汕地区,民间仍有历史上“唱畲歌”、“逗畲歌”的美誉。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撰写的新版《潮州志》第八卷民俗娱乐类,多处记述了畲歌与潮州文化的关系,指出“潮州土著,地为畲人,水为户。畲歌本来是潮的老调,讣歌却是最原始最有影响的东西”。今天的潮州民歌叫畲歌。在各种外来戏剧进入大潮之前,关童就唱过所有的畲族歌曲。当剧种此起彼伏,潮剧萌芽的时候,畲族的剧种还是很多的。”“潮州原住民,此处畲族多,歌词皆传世”,“只表文字,杯符不遗,医不问鬼神。这个大潮中还是有很多人的。”“畲族的歌还是畲族人插秧的歌,盖劳力的都感受到了,就忘了累。潮州人以他为榜样,传遍全国。“《澄海县志》载:“畲歌触物,见义,吟淫。有些人把人情做得深沉,做不了自己,言语优雅粗俗。"周硕勋《潮州府志》指出"乡民唱,声多而无字,调新,谓之畲歌"。陈坤《岭南杂诗》说:“她唱出独特的声音,曲调越孤独越寂寞;推动复杂的琴弦是多么愉快的事,多少次我分辨出了正确的声音。这些史料充分说明了畲族歌曲在潮州歌谣中的主流地位。

在招聘日,畲族教师的公正是基于畲族语言的特点。根据经文中的叙事、劝诫、抒情、神曲等情节,以喜、怒、哀、乐、抑扬顿挫的节奏演唱,是畲歌的原始形态。2005年,笔者有幸随潮州群艺馆领导赴浙江参加景宁畲族自治县举办的“中国畲族之乡”三月三歌会。会中和会中与闽浙亲人的歌曲交流得到了参加歌会的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杜博士的鉴定。全国不同地区的畲族歌曲都有自己的音调,凤凰山畲族歌曲的音调是最原始的,是受别人影响的。在《凤凰山畲族文化》一书中,我们对畲族歌曲进行了专题论述,发掘、收集、整理了一批畲族歌曲,为确认凤凰山畲族歌曲的起源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畲族是一个会跳舞的民族。畲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有纪念祖先的祭祀舞蹈、迎神驱鬼的祈福舞蹈、庆祝明朝的祭祀舞蹈、丧葬舞蹈和表现生产劳动的舞蹈。参加舞蹈的人数取决于舞蹈的种类,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和群舞。

在各种祭祀活动中,畲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钱场和武场。招募日活动是文学领域和武术领域的结合。比如老师开始问神,就是以清唱剧为主的文学场。声音轻柔曲折,伴有钟鼓声,歌唱中有时伴有断步和转圈,小动作。但到了招兵、招兵、驱邪的时候,就载歌载舞,大锣大鼓,龙角嘶鸣,气势磅礴,动作幅度大,舞步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畲族人称这种优美的舞蹈为“猎步舞”,表现和再现了祖先王在深山狩猎时的矫健动作。武术场地是畲族教师的强项。

神秘的“手绝招”。相传自古以来,社村就广为流传着五道鬼、吊死鬼、伤亡鬼等鬼怪邪说。因此,在招贤活动中遇有驱魔,师生必须施咒驱鬼,并采取各种手势,统称为“手诀”,俗称“雷诀”。据老祖宗说,有38种“手招”,4种“鬼招”,2种“吊楼”,2种“罗坊”。在“雷诀”中,不同的“手诀”有不同的作用。在招兵中,高手的基本步法是帮步,最神奇的方法是奶妈踩帮法。行走时以打击乐为主,配以音乐,气氛肃穆

招募日的活动突出了畲族的“钟刀舞”。表演时,师傅手持刀柄,佩戴多把挂有铜钱的铃刀。在邀神、赏兵、祭祀的情节中,主人共用一肩一手,斗盘在头顶,脚步抖得很快,左右转动,使铜钱声起了节奏感,舞得很美。饶宗颐在《潮州年谱》中指出,“今天的潮剧中仍有畲族歌曲的成分,如《桃花源记》中《桃花妹妹》、《杜波斗》的全段畲族歌曲,以及《欢乐戏》中穿插的‘纽扣调’,都是畲族歌曲的形式”;“潮剧的音韵还是以畲歌为主。畲歌中有许多情感和笑料,诉说着什么是古老,也有与潮剧交流的影响”;“我写过《阴超戏曲源流考》,指出它是畲歌、燕歌、秧歌、、秦腔和汉调的混合体。潮剧的音乐当然是各种地方音乐的混合体。”

相传,过去只有教师在祈雨、祭祖、请神、驱邪时演奏的鼓乐,以及婚丧喜庆场合演奏的鼓乐,到了明代才与外来戏剧、音乐融合。从此,凤凰山的畲村成立了锣鼓班,配备了鼓、苏锣、斗锣、深浪锣、秦子锣、提琴、白头弦(二弦)、椰树(胡弦)、唢呐、笛子、箫等30多种乐器。正常的休闲时间,几个人可以凑合在一起,玩得开心。音乐有轻六、重六、活泼五等六种。乐谱有《撒网打鱼》《西洋寒鸦戏水》《平沙飞雁》《柳青娘》和佛教音乐《南海颂》《海上行船》。除夕、过年、村神节等重大节日,出动锣鼓班。招募期间,锣鼓班负责迎送,配合老师。据史料记载,畲族一直有着良好的练拳传统。很久以前,她家擅长武术。从唐朝开始,一千多年的封建时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畲族人民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武艺,涌现出了雷万星、、许夫人、兰等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据《潮州志》记载,兰是明嘉靖年间广东大埔畲汉起义军的首领。相传他自创高超的“蓝技拳”,流传于闽南、粤东一带。他的套路有“四步走”、“竹切”、“云眉”、“中华拳”等二十多种。

凤凰山畲村为了抵御外侮,保护村寨的安全和健身,开设了拳击馆,聘请名师授课。过去,村里的男女都参加。万一和别的村打起来,男女都出去了。后来,只有男性参加训练。直到30年代,这股风还是可以的。成年男子各自练一套路拳技巧,以防外出谋生时发生意外。

在招募活动中,村里挑选身体强壮、拳术高超的男子作为战士。他们头戴蓝头巾,身穿黄袍,腰间系红布条,手持长矛、铁尺、双刀等18种武器,个个英姿飒爽。他们在祠堂前列队,随时听候主人的调遣,在整个活动中肩负着维持公共秩序的任务。凤凰山的畲族一直有传统的民族服饰。早在唐代,就有《左丘纪》的记载。据记载,到明朝时,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地的畲族服饰基本相同。男女“无寒暑,皆衣而麻木”,“无鞋”,或系绑腿。女性依然流行花束,也就是高花束加蕾丝的头饰。因地域不同,是否结婚,发型也有差异。如明代《永乐大典潮州府风俗》“郡县,其地名为白龙窑、水南,离城不五七里,仍在外说话,谓之‘不老’。州府旧俗,往来于城内的女子,皆是高亢,异于中州,或以为椎髻遗风可印证。文中所指的白龙窑、水南地名,现为湘桥区艺兮镇所辖的白灵来、白石村、水后坑、草兰坞山所居住的雷厝山、灯心关、草兰坞村的畲族村民。

自古以来,织布、编丝带就是畲族妇女的优良传统。他们大多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编织和织带,他们经常以丝带的质量来衡量女孩的技能。在旧社会,畲族的服装材料主要是各家织的亚麻织物,用靛蓝染色。家家户户都种苎麻,都有纺车。农闲时,妇女们用手工将苎麻浸染漂白,然后分丝、捻线、织布、织丝带、染色,制成衣服。家里的大龄妇女一年四季都是撕苎麻捻,给家里人准备衣服,所以都是麻衣。这种手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已经流传到了中国人中间,比如李珊村。上世纪40年代末,村里的中老年妇女还在忙着撕麻、捻线织布。

畲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很讲究。明清时期,最常见的女装是黑色,领袖绣花,胸正,绣有百鸟朝凤的花卉图案,大如碗口。箱子在上面,中间是两个红色的绒球和各种各样的珠子。至于婚纱,质量更讲究,要用真丝礼服,灰丝或红丝裙。平时女人穿的都是粗布衣服,只有在节假日或者出去做客的时候才会穿新衣服。

鞋子是黑色的,布底,塌鼻子,光头,大嘴,两边和前面都有刺绣。

发型一直比较保守。已婚妇女通常在靠近后脑勺的地方扎一个扁平的发髻,用黑色发髻网覆盖,并插上银簪。女生扎辫子,从前面顶圈后面扎一根红色或红绿的苎麻线,将头顶斜平行于辫子扎。

男性的传统服装比较简单,多穿蓝黑色或蓝色的大排扣布衬衫。它的款式是双排扣,无领,领口只镶蓝布。肩部衬有棉布。竹衬衫分长袖和短袖,夏装和冬装。

凤凰山畲族的服饰一直保存到清朝末年。第一个原因是清廷为了加强统治,曾经禁止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穿着。二是因为人少,出门经常被嘲笑穿民族服装。最后老人死了,比如女人的衣服要下葬,有的扔了,就这样丢了很久。然而,老年妇女的发型一直保留到20世纪80年代。

招聘当天,畲族成员身着样式新颖、彩带飘带的传统民族服饰,堪称畲族服饰大秀。首先,祠堂里挂着的几百尊雕像,服饰各异。其次是表演者的服装,比如老师穿长衫,一件绣有各种图案的长袍,戴一顶红帽子,然后根据仪式更换不同的服装。第三,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打扮,穿着自己的服装。整个场景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潮州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非常丰富。融合了畲族先民腌制、生吃、做糯米糕、做馅等习俗,享誉海内外。

平常日子,畲家管咸菜。但在征兵日,家家户户都要给祖先献上鸡、肉、鱼等供品,并准备丰盛的菜肴招待亲朋好友,菜肴种类繁多。每家每户都要拿出做潮州名菜必备的色、味、香、形的烹饪技巧。因为那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有很多亲戚朋友来拜访。好客是畲族的优良传统。村里的习俗认为客人来的越多,人缘越好。客人们被邀请使用最优质的茶籽糯米作为调料,并用制作汤圆,畲族人称之为“果如在”。红色要涂在圆、鸡、蛋、鱼的表面。也很讲究接待礼仪。比如菜品方面,一般每桌至少要八菜四碗汤,俗称12菜桌。各家提前准备了山珍海味和土特产,做成名菜招待客人。换菜时,桌上的盘子和碗要保持偶数,避免奇数。第一道和最后一道菜应该是甜点。对长辈和尊敬的朋友,餐桌中央的一盘鸡要用“四分金”装饰,即鸡的头、翅、尾要放在盘的四周,肝、筋放在中间,鸡头朝上,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但“四分金”和肝只是作为装饰品,不能享用。每家的客人数量从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客人多的家庭,要设主次桌,按辈分安排座位。对辈分高的,有客人的,安排主桌,按东首东次的顺序入座。同时每桌要配一个主持人,负责筛酒,端饭,端菜。由于历史原因,一千多年来,畲族为了躲避战乱、饥荒和朝廷的强制迁徙,不断迁徙,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大散小居”格局。

从经文中,我们可以追溯到畲族的迁徙。比如“福州古田县临水宫夫人,陈思思夫人,李三娘夫人,林月山夫人,林九杰夫人……”、“南涧府尤溪沙县朱阿姨、朱吉一、朱吉二娘、叶公朱法生”、“漳州府菩萨,狮子岗顶阳伞下得道。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畲族的起源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