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自然科学。要学好科学,必须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但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不感兴趣,就没有办法去观察、实践和思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用什么方式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创新精神,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觉训练技能,熟练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达到教学目的。为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场景,给学生留下探究的悬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的设置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与社会已有的经验相冲突,或者在学生中产生争议。有了好奇心,学生就能更好地参与进来,积极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适当提出一些超出沈雪博士经验水平的问题,让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一进教室,我就拿出了很久以前我在讲授“土豆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时准备好的演示仪器和材料。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给你们表演一个小魔术,好吗?你想看吗?学生们对知识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齐声回答:我想看。然后,我一边操作一边提问。你认为两个水箱里的水是一样的吗?答:是一样的。(因为钉钉水槽底部的盐是平的,学生看水槽的时候微微抬头,看不出区别。)这两个土豆一样吗?答:是一样的。现在,我要用这根魔杖把躺在钉槽底部的土豆捡起来,让它浮到水面上。你相信吗?有的回答:信。有的回答:没有,我用玻璃棒搅拌指甲槽里的水,直到土豆浮到水面。学生们立刻被这一现象惊呆了。谁能捡起睡在B水槽的土豆?一个同学上来就用玻璃棒搅动水槽里的水,左右搅动,土豆始终没有浮上水面,让这位同学望而却步,同学们目瞪口呆。突然一个同学举手大声问,老师,你是不是在水里做了什么?这真的是一句话打破了沉默,一个探索土豆在水中沉浮的实验开始了,很快找到了原因,得出了结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尽力使学生进入昂扬的、智力兴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则会带来疲劳。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科学现象。

再比如在“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中,老师先展示一块电路板,然后问有没有办法让灯泡亮起来,蜂鸣器发出声音。学生甲:打开开关。进一步提问,如果电路开关关了,有没有办法让灯泡在没有开关的情况下亮起来?学生马上回答:在开关两端接上一个金属,就可以点亮一个小灯泡。这时候老师让他们试一试,让他们说说是什么让灯泡亮起来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巧妙地设置悬念,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转移到新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这个新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操作,通过观察灯泡亮不亮来证明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能力。

三,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符合孩子的特点,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游戏活动。中国伟大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常的行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体力、智力、沟通技巧和感情等。非常欢迎学生在科学教学中使用游戏形式。在游戏活动中,他们不会感到负担过重,总是沉浸在欢乐和愉悦中。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月食和月蚀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能看懂但很难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亮着的灯当成太阳,让一个学生拿着一个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把头当地球站着不动。然后让拿着球的学生在灯泡和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光、球和另一个学生的脸在一条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他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游戏。学生能真正掌握eclipse的知识,觉得学习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因此,我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另一个例子是教授“如何识别它们”。在学习了如何通过触摸认识事物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摸袋游戏,每组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铅笔、橡皮、糖、刀、硬币、花生等东西。要求学生不要看,要伸手进去用手摸,看谁摸的东西最多。最后,他们把东西倒出来,看看他们正确地触摸了多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快感驱动的,它是满足感的来源。游戏是孩子们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贪玩心理,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我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在学校玩,在中学玩,学得轰轰烈烈,玩得开心,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四,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课上,很多重要的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同时,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好动是他们的特点。当他们看到一个新奇的东西时,他们有时会对它的外观不满意,希望探究它的内部结构。在科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和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知识的实际意义。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科学实验生动有趣。因此,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兴趣往往比听老师讲课的兴趣大得多,所以几乎所有的学生总是盼望着在课堂上做实验。如果在教学中能精心设计实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新奇感,就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他们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比如“磁铁的磁性”课上,老师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去发现磁铁的奥秘,看看哪个学生发现的最多。然后分组实验,互相讨论。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他们会到处触摸各种各样的磁铁,甚至离开座位去触摸门、窗、黑板等等。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做总结: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并让学生给他们的同学看。让没有找到磁铁性质的同学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动手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实验的过程,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符合这节课的认知目标。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到铺垫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知识的形成,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又如在水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看、闻、尝,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透明的液体。这时,老师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牛奶、白酒、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鉴别水。每个学生都开始动手动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结果后,认为最合适的程序是先看、先闻、先尝。这样,学生不仅清楚地知道液态水是什么样的,而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事物本身不包含兴趣,兴趣来自于自身。有些东西看起来并不吸引人,但是如果我们去接触,去深入,情况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有些东西去实践,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总之,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还能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和探索,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