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会影响孩子在早期教育中的主动性。
在中国古代,有人说过:“如果你把它染在天上,它就会变得苍白,如果你把它染在黄色,它就会变黄。入则色变。”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发展自己。”这里提出了环境的概念。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可以自由、主动地发现、思考、探索,并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这对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并把环境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的发展。如何理解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应被正确理解为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一种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应使个人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每个人都能为生活做好准备。环境教育采用基于广泛学科的整体方法,训练人们从综合的角度理解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密切依赖关系。环境教育有助于显示今天的行动和明天的结果之间的永久联系,并证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全人类团结的必要性。环境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鼓励个人在具体的现实情况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主动性、责任感和对建设美好明天的投入。环境教育可以对教育过程的更新作出重大贡献。
众所周知,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外乎遗传和环境。遗传的本质是核脱氧核糖核酸(DNA)中不断变化的碱基配对序列。这些遗传密码早在生命之吻——卵子受精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新生命诞生后,几乎是不可改变的因素,唯一可以改变或调整的因素就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0-3岁的婴儿不仅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而且能够对外界环境提出自己的要求,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在于接受教育的环境,而决定幼儿之间性格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接受教育的时间和程度。婴幼儿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即大脑敏感期接受外界刺激的状况,直接决定了婴幼儿智力发展的水平。
但是,有哪些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孩子呢?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理或机制是什么?
直接影响儿童并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人物、场所和事件(FPE)的总和。这些人、场所、事件不仅存在于家庭环境中,也存在于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和整个社会环境中。
案例一:在婴儿生理指标发育正常的情况下,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同龄婴儿进行随访。由祖父母或母亲照顾的婴儿在一个月大时远比由受过教育的父母照顾的婴儿更不容易抬头。原因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或者和妈妈在一起的宝宝,一个月内很少给宝宝做抬头刺激运动,脱衣服睡觉的机会更少,父母搂抱的时间太多。这些爷爷奶奶们仍然继续采用旧的育儿观念,他们忽视了环境变化对婴儿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婴儿对钙的吸收和骨骼的发育都比六七十年代好了很多。另外,现代教育理念给宝宝提供及时、适当的外界刺激,让宝宝积极做出相应的反应。家长是否抓住宝宝抬头运动的敏感期进行训练,是宝宝发育差异的关键。
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主要是功能性场所)和精神环境(各种人物和事件与儿童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环境中的精神环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然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发现的是丰富的物质条件与贫乏的精神环境之间,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者的行为之间的巨大反差。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再教育家长的过程。树立“山沟里飞出金凤凰”、“神童”等良好的环境教育理念,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案例二:妈妈是硕士,爸爸是博士的孩子上不了幼儿园。原因是这个5岁的孩子几乎是个“害群之马”,没有幼儿园愿意接收。孩子1岁前由母亲抚养,各方面发育表现良好。但1岁后,他的父母要读学位,把孩子寄养在农村的亲戚家。取名“Hunk”的宝宝,其发育微环境的好坏可想而知。4岁回北京后,他成了问题儿童。
环境促进儿童发展的心理教育机制真正能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应该是适宜的、互动的环境。孩子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而是有主动选择环境的能力和倾向。再比如:宝宝出生前,妈妈每天都会听着同样的钢琴曲起床或者小夜曲睡觉。宝宝出生后,当大人再次播放含有这两首歌的CD时,只要宝宝听到妈妈常听的钢琴曲时非常兴奋,新生儿就会转头寻找声源,但不会转头,对其他音乐也有兴奋的反应。相反,当播放摇滚乐或爵士乐时,孩子会哭。所以不能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就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只有适当的环境刺激,才能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让孩子接受环境的影响,让孩子与环境互动,进而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适宜性和互动性构成了环境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心理教育机制。
了解环境教育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环境教育是如何影响孩子的主动性的?
一、环境教育中培养儿童主动性的影响:
儿童从被动地位到主动认知的转变。这种转变应该在准备好的环境中进行。所谓准备,是指符合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健康有益的生活环境。宏观上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微观上,它包括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环境。
我们从宏观角度分析一下环境教育对孩子主动性的影响。
(1)丰富环境,为孩子主动发展创造外部条件?
1,物理环境?
物质环境的创造实际上是教育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物化。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以贴近儿童发展、服务儿童主动活动为目标。既注重环境的美化、装饰功能,又注重挖掘各种环境中的教育功能。孩子从小就有对美的欣赏,对事物的观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通过培养这些能力,为以后的交流打下基础。与儿童有关的玩具、教具和各种材料要多用途、安全卫生、富有美感,才能吸引儿童主动操作和玩耍。?
对于物质环境的营造,我们不以数量多少、价格高低作为评价标准,而是关注这种物质文化对儿童认知、情感、思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关注儿童能否在环境中主动行动,获得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体验,使其身心得到更加充分、自由的发展。
2?心理环境?
在注重创造物质环境的基础上,还及时把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结合起来。蒙台梭利主张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自然能力的自然表现,有敏感期和阶段,在工作中实现。呼吁关注儿童的自我发展,关注儿童发展的敏感时期和阶段,关注儿童的活动;反对成年人用不恰当的标准干涉和阻碍儿童,希望通过确定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找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给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保证儿童的自我活动。因为孩子对事物认识不深,心态容易被环境的变化改变,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大人的话判断能力差。如果大人不太评价“是非”,会影响孩子在各种活动中的自由、自主、自信、动手、动脑,从中获得各种经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
?
(2)激发兴趣,增强孩子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兴趣有最好的刺激,是试图认识和探索某个事物的心理倾向。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儿童的学习并不主要受制于目标,而是来源于兴趣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即儿童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基于兴趣和需要。我们力求让主体在主动性训练中参与活动,形成明确的目标和在强烈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的心理需求。只有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让孩子乐于尝试,敢于思考,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玩“水”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玩“水”的活动中,孩子们用不同高度、大小、形状、颜色的容器来装水、倒水、运水,并试着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放进水里。在尝试中,“水”发生了各种变化。他们有时发现倒入方形杯子的水变成了方形。当我发现我的手指在杯子里时,它变得更厚了;有时候,我发现有些东西会融化在水里,而有些则不会...引起了孩子们对探究手术中发生或出现的各种现象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自发地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兴趣是主体产生能量大小的调节器,能使人产生注意力,产生愉悦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主体功能的源泉,是主体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兴趣的驱使下,孩子能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学习是最有效的。
(3)鼓励操作为儿童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性?
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基础,活动中的操作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正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一样。没有活动和操作,人的主体性就变得不现实。儿童在操作中形成主体性,表现出是否主动。
我们深深懂得,要鼓励孩子积极操作,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体验操作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只有处于主动地位,才愿意去探索。
引导孩子探索的最大特点是不直接告诉他们知识或经验,而是通过一定的渠道让他们发现或学习别人是如何获得知识或经验的,即重视探索的过程,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孩子探索,不要急于讲出事情的全部,也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孩子的意见。教学活动中的评价不应基于固定的标准,而应允许和鼓励孩子大胆提出不同的意见,充分肯定他们的不同想法。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也要提供机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想办法改正,让孩子通过实验对比获得的知识是最真实的。大人要给孩子留足够的时间说、做、动脑,而不是揣摩大人的态度来得到答案。?
大人的态度、情绪、言行对孩子的主动性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成语深刻地阐明了教育者的作用,教育学和心理学一直提倡“榜样”,说明成年人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见,成年人自身对事件的态度和做法是积极、主动、创新还是消极、被动、保守,对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会产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大人对孩子的态度和期望也会成为孩子主动发展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著名的“霍桑效应”实验也表明,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和期望会直接影响儿童,儿童会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特别是在家庭中也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社会团体(如亲子园、幼儿园、学校等)中的表现。),结合各自的家,共同努力,促进孩子的主动性和更好的发展。
从微观角度分析环境教育对儿童主动性的影响;
人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了儿童主动发展的必要性。这个世界需要主动的人,而不是被动回应的人;人的生活经验是孩子自己积累的;现实生活中,让孩子自主选择,锻炼自己。
《狼孩》就是一个反面案例。因为狼孩从小和狼生活在一起,他生活的社会是狼,他所受的教育都来自于狼的社会,所以他完全失去了人的特性。如果把狼带回人类社会生存,他会很痛苦。他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和人类的训练才能重新融入人类社会。他认识世界的敏感期是在狼群中度过的,这将永远铭刻在他的记忆中,不可磨灭,甚至影响他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
还有一个案例,一个1岁,1个月的妈妈跟我说,她女儿就是不喜欢爬。家里什么都试过了,但只要让女儿爬,她就会哭。这位母亲正在听取专家的意见。
讲座结束后,我了解到,如果孩子学习走路而不是爬行,将来可能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导致学习困难,所以很焦虑。于是她接受了我的建议,带着女儿去参加了宝宝大赛,让女儿在现场就能看到很多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在比赛中攀爬。结果晚上回家,妈妈一开门,女儿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满屋子爬(心理学上叫“延迟模仿”)。其实这是宝宝妈妈给女儿创造的一个机会,让社区里宝宝大赛的社会环境影响了宝宝的行为,也表现了一种孩子和社会环境的互动。
除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文化教育环境也必不可少。
孩子的文化地域,宗教信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孩子接触的成年人的背景。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一个2岁的女孩,家庭环境极好。她的父亲是一个国家的驻华大使,母亲是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她家里有豪宅,有专职保姆司机照顾。母亲一直很注意小女孩的培养,直到1岁半。1岁半的时候,小姑娘上幼儿园了。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各方面发展都比其他同龄孩子好。因为父母的工作环境,小女孩的社会性发展得很好。她从不“面生”,性格十分开朗活泼,言语能力发展较早,独立性较强。但1.5岁后,母亲工作繁忙,无法随时照顾小女孩。此时,她由保姆和司机特别照顾。在此期间,有一天小女孩的表现震惊了她妈妈。有一天,妈妈提前下班了。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我妈和司机的保姆一起去幼儿园接小女孩。在回家的路上,小女孩总是兴奋地和妈妈有说有笑。突然,司机紧急刹车,打断了母女的对话。当司机摇下车窗与路人争执时,小女孩凑了过来。小女孩标准的普通话(英语是家里的通用语言)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喂,你在看什么?吃什么!”母亲从来没有教过女儿说中文,也从来不允许在他们家说这种粗鲁的话。她的女儿接受了良好的国际教育。谁教她的?母亲把这个问题转给了保姆和司机。司机说,他从来没有教过小女孩说,只是随口说的,不过也就一两次。由此可见,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向任何人学习。司机对小女孩的教育属于隐性教育是无意识的,但小女孩此时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任何新鲜的刺激(司机说的中文)都会对小女孩产生影响。小女孩虽然不完全理解司机话的意思,但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当类似的场景频繁出现时,儿童可能会模仿成人的行为。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每个被大人忽略的细节都会被孩子发现。环境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而提出的教育体系。主要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或要求,利用各种环境要素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有效的组织,使受教育者与环境发生互动的一种教育过程。因此,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环境教育的作用。为了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从社会、家庭、学校、幼儿园等方面重视环境教育的建设,使环境教育有序、可持续地发展,摆脱我国早期教育的落后局面,借鉴西方教育的先进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赶上发达国家的有准备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