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新年作文300字。请百度一下。谢谢你。

初二早上,我早早起床,准备去外婆家拜年。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和我买了一些礼品袋,来到我的祖母家。我一进屋就说:“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我叔叔回答道:“早上好,敏,新年快乐。”我穿着拖鞋进去了,然后妹妹和月经来了,我就有伴了。爷爷突然对我和妹妹说:“你们俩可以先看电视或者玩电脑,然后再吃饭。”我和姐姐都选择了玩电脑,于是我们玩了电脑。过了一会儿,饭做好了,我和妹妹都吃得津津有味,嘴里念叨着:“这个菜真好吃,尤其是这盘糖醋排骨。”但是15分钟,我和姐姐吃完了一碗饭。晚饭后,爷爷和奶奶自掏腰包给我们每人200元。我们太激动了,我赶紧说:“祝爷爷奶奶幸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姐姐马上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爷爷奶奶听了,说我们是好孩子!我们心中充满了喜悦。我和妹妹没事干,就下楼去小公园玩了一会儿。有很多健身器材,我们玩的一样。全部玩完后,我和妹妹回外婆家吃晚饭。晚饭后,我们应该回家。我们互相道别,然后各自回家。

或者说拜年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拜年”一词的原意是给老人拜年,包括给老人磕头,祝贺新年快乐,问候老人的生活。如遇同辈亲友,也要敬礼祝贺。

新年问候通常从家里开始。初一早上,晚辈起床后要先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拜完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向家中长辈拜年后,人们外出见面也要笑脸相迎,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语,邻里或亲友之间也相互拜年或请喝酒娱乐。《东京中华梦》卷六中,元老孟描述北宋汴京时间说:“十月一日开封府放三日,士子早互庆。”明代中期,陆荣在《园杂记》卷五中说:“在首都的元旦,从朝廷官员到庶人旅行数日的人被称为‘拜年’。但是,庶人各拜其亲友。”在与朝鲜官员打交道时,他们更有爱心,而不是专家...".顾铁青,阿清人,在《贾青·鲁》中描述:“男女拜祭父母,主人领着他们去卑躬屈膝地对待子女,向邻居和朋友拜年,或不再派子女去祝贺,这就是所谓的‘拜年’。“就算是一辈子不见面的人,这个时候,也在门口互相拜拜……”

在古代,如果邻居的亲戚朋友太多,就很难走遍整个房子。叫“飞邮”,让仆人拿着名片去拜年。每家门前都放了一个红纸袋,上面写着“符节”二字,这就是飞邮的目的。这种习俗始于宋代的上层社会。清代《烟台上月令》描述北京年节:“是月,片飞,车去空。”成为时尚。“一个大户人家有专门的“门簿”,记录客人的往来和飞来的照片。门本首页有四个虚拟的“亲戚”:一个是百岁老人,住在百岁老人巷;一个说他有钱,住在元宝街;一个是你的无限大人,住在大学牌楼里;一天,富昭拜访了他的主人,并住在五福大厦。为了运气好。到目前为止,春节赠送贺年卡和新年贺卡是这种古老的交换飞卡的遗产。

上流社会的文人有用名帖互致问候的习俗。宋代诗人周惠在《清波》杂志上说:“宋元佑年间,常以过年为名,用仆从刺人。”。当时的士大夫朋友圈很广,要到处拜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因此,一些关系不密切的朋友没有亲自去,而是派仆人拿了一张用梅花信纸剪成的卡片,两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祝贺的话。在明朝,人们拜访而不是拜年。明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文徵明在《过年》一诗中这样描述:“我不想相见,却要谈心,名篇满盖;我也朝人扔几张纸,世道厌简,不嫌空。”这里所说的“名刺”和“名卜”就是今天贺年卡的由来。贺年卡是用来联系感情、互致问候的,方便实用,至今仍流行。

“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收红包”是每个春节必做的几件事,今年也不例外。然而,新年祝福是最有趣的。

除夕夜,我们贴春联,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第二天一早,我穿上新衣服,去外婆家拜年。

一路上,我和父亲有说有笑,看着路边的风景。这也很有趣。公路两边的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松树。由于山区气温较低,山上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雪水顺着山道流向小溪,山上的松树被雪压弯了腰。多美的冬日画卷啊!

最后是外婆家。我高兴地跳下车,蹦蹦跳跳地去找我奶奶和堂兄妹。表姐们看到我来了,就围了过来,让我带她们出去玩。我答应下来。征得长辈同意后,我们高高兴兴地跑了。

在村小学的操场上,我按照年龄给大家排了队。我的老板排名第一,其次是田甜,最后是闫妍。我们这些孩子像三只快乐的小鹿一样在学校操场上跳跃。

拜年不只是玩玩,还要给长辈送上各种礼物和祝福。所以,玩够了之后,我们就去了叔叔阿姨等亲戚家。

给孩子拜年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