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掌握哪些技巧可以成为有趣的父母?

在生活中,父母承受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对孩子的陪伴也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1.人越多越好

陪伴是最好的早教,陪伴是最长的告白,早已深入人心。但也有一些妈妈,尤其是一些职场妈妈,因为工作减少了陪孩子的时间。他们总觉得自己陪伴不够,对孩子有强烈的负罪感。

随着孩子的成长,不离不弃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未必是必须的。

快乐的妈妈和宝宝

2.完成基于任务的陪伴

陪伴孩子是父母一直挂在备忘录上的任务。

或者因为工作忙或者应酬多,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想放下手机关掉电脑,以为自己是个好爸爸好妈妈。这种和孩子在太空中的“在一起”是陪伴,不是陪伴。

3.希望孩子能学到东西。

我陪孩子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能学到东西。比如我希望通过搭积木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通过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孩子往往不感兴趣,只想一遍又一遍地玩捉迷藏。这样的陪伴不仅打击了孩子,也消磨了父母的耐心,让他们疲惫不堪。

4.至善论

专家说,看绘本,编故事,有助于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孩子听不进去,让他编故事,他们也说不出为什么。陪孩子真的很累!

和孩子一起画画,可是一眨眼的功夫,他就画得到处都是。收拾的时间比玩的时间还长,所有的美好都没了。

在陪伴的过程中,孩子烦恼扭曲,大人满腔怒火,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当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孩子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内疚焦虑的时候陪伴孩子,很容易把压力和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所以,你带着愧疚、逼迫、沉重的感情,或者带着一种随意、无忧无虑、轻松的状态陪伴孩子,比你陪孩子玩什么游戏更重要。

孩子长大后需要不同的陪伴。3岁之前,孩子需要个人陪伴。

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必须依靠大人的关心和照顾才能成长。结合孩子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可以给孩子更好的陪伴。

?0 ~ 1.5岁是宝宝的口欲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往往不断地吃手,得到的东西都要舔一舔,尝一尝。这是幼儿发展的正常阶段,既要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又要保证他们探索的安全卫生。

?1.5 ~ 2岁是宝宝细节和语言的敏感期。

在这个阶段,婴儿会对小东西很敏感,仿佛他们的眼睛里有一台“显微镜”,可以到达成人看不到、看不懂的微观世界。比如他们会对各种漏洞和bug感兴趣。所以在陪伴中,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自然,比如观察蚂蚁青蛙,或者找出绘本小插图等细节,可以培养孩子观察细节的能力。

而且,在这个阶段,不管孩子听不懂,都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语言滋养,亲子之间的全程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2 ~ 3岁是宝宝的倔强期。

随着宝宝能力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加强,孩子在生活习惯、秩序、顺序、物品摆放等方面会特别固执,不满意就会哭闹、发脾气。在陪伴中,在不违背孩子意愿的情况下,帮助孩子建立有序的环境,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3岁之前,虽然孩子对个人陪伴的需求很高,但妈妈并不需要24小时在线。单身陪伴也有弊端,容易导致孩子过度依赖母亲,但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利。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陪伴。

3岁以后,孩子需要警惕的陪伴。

3岁以后,很多孩子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他们不再需要你和他们呆在一起。相反,他们渴望有自己的空间。

这时,孩子们开始陆续上幼儿园。我们需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思考空间。父母的陪伴逐渐转变为警惕的心理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