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数学启蒙方法
家长可以通过对话、游戏、实物演示、阅读绘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等方式向孩子灌输基本的数学概念。孩子理解的越扎实、越深入,在学校里就越容易学好数学,容易进步。
下面是一些数学启蒙的概念,供家长学习和参考。但是不要给孩子和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习的进度和程度因人而异。而且孩子上学后有科学的学习安排。不要把它当成“学前清单”。
1~2岁
1,1~10的正数及其倒数
从孩子的婴儿期开始,父母就可以开始“磨耳朵”,开始一边逗孩子一边“唱数字”。类似于传统童谣——“12345,上山打老虎。”这是一个很好的数学启蒙。
当孩子会说话,并引导孩子清晰地说出1~10的数字时,孩子的数学启蒙就正式开始了。当孩子熟悉了正数,就可以开始熟悉10~1的倒数。
2.知道1到10的数字。
在孩子能明确说出1~10后,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音”与“形”搭配起来,通过书本、积木等认识数字。当孩子们看到数字时,他们能说出正确的发音。
3.1~10的数字排列
在孩子能够认识每一个数字后,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排列数字,可以通过积木和数字磁贴让孩子爱上数字游戏。
4.1和10之间的物理对应关系
把数学的抽象物化,应用到生活中:让孩子简单地数物体的数量,比如一个苹果,两块饼干,三本书。
5.基本二维形状
孩子1岁以上就可以开始学习基本的二维形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心形等等。日常用品和玩具可以作为“教具”,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几何思维。
6、大与小的概念
生物的逐利性可以帮助孩子选择“更大的蛋糕”,但理解“大和小”的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父母在生活和游戏中经常会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哪个更大?哪个更小?西瓜大,苹果小,等等。随着月份的增长,告诉孩子“更大更小”的概念。
2~3岁
1,“比较”的概念
孩子在2~3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理解一些比较的概念,比如轻与重,高与矮,长与短。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比较两个不同种类的物品和两个相同种类的物品。
2.数量的概念
让孩子辨别“谁碗里的饭多?”“哪个盘子苹果多?”通过生活中的这种数字认知练习,孩子会逐渐明白数字本身的大小,比如5或者10,哪个数字更大。
3.对1~20的认知
如果孩子已经熟悉1~10的正、负、无序排列,可以逐渐将数字增加到1~20。
4.配对的概念
“结对”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两个相同或匹配的对象被“配对”。比如让孩子配对同一双袜子和筷子。
3~4岁
对1和1~30的认知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记忆、排列、数数的范围可以增加到1~30。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这个概念可以基于儿童的“配对”游戏,告诉孩子所有的物品都可以配对,也就是偶数;配对后多了一个,是奇数。筷子、袜子、手套等物品仍然可以用来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
3.遵守法律
3-4岁的孩子开始发现一些“规律”,比如红绿灯的变化:绿、黄、红、绿、黄、红.....让孩子观察和预测下一个光是什么颜色,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
4.时序
“先换睡衣,再刷牙,最后睡觉”,可以通过生活规律帮助孩子理解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有“开始,然后,最后”的概念。
5.“一半”的概念
"一个苹果,一半给妈妈,一半给宝宝."
"倒出半杯水,留下一半."
生活中“一半”的概念很容易呈现。如果难度提高,可以考考孩子:比如四个苹果,一半给爸爸,一半给宝宝。每个人有多少苹果?
4~6岁
1,“倍数”的概念
这个概念对孩子来说有点难。让孩子试着理解两倍的概念,“增等量”就是两倍。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小物品来帮助孩子理解。
2.每隔一个数字数一次
当宝宝能非常顺利地数出1~30时,可以让孩子试着每隔一个数数一次:比如2,4,6,8,10。玩数字积木和数字冰箱贴也很方便,兴趣高的孩子也愿意参与。
3.分组
给孩子一堆物品,让他根据具体属性进行分类:比如根据物品的形状、颜色等属性。这样又引发了“成套”的概念,比如一套餐具,一套书。
4.三维形状
可以教孩子一些立体的物体和特征,比如球体和圆柱体,可以使用沙模教具。
5、体积和体积
当孩子掌握了长度、大小、高度,就可以判断简单的体积、容积,比如同样大小的杯子,哪个杯子的水多,对物体的高度、宽度、厚度进行比较和描述。
6.时间的概念
学龄前的孩子看表还是有点困难。我们可以从小时的认知入手,用孩子生活中最相关的小时,比如7点起床,12点吃午饭,18点吃晚饭等等。在相应的时间,让孩子看钟表来理解。这也有利于孩子的学习时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