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3-8岁孩子的儿童故事有哪些特点?

儿童故事创作的年龄特征

(一)小班幼儿故事创作的特点

小班幼儿无论是认知发展还是自理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孩子刚入园,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组织他们开展创意活动相当困难。随着对幼儿园环境各方面的熟悉,他们在心理上逐渐融入幼儿园生活,开始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活动。

1,受限于言语发展水平,创作编辑积极性不高。小班幼儿还处于感性认识的语言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表达能力的限制,他们什么也说不出来,所以对创造性活动不太感兴趣,表现出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各种行为:不能理解或无视老师的提问,随意回答;拒绝参加活动,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人云亦云,或者偏离故事,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一般来说,小班的孩子不在乎说什么,只关注过程。

对于以上情况,老师不能强迫孩子,也不能批评责骂,而应该想办法引起孩子的兴趣。

2.由于记忆能力的限制,在创作初期很难复述故事。小班儿童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意识记忆开始发展。所以,听了几遍故事后,很难记住故事的情节,也无法完整复述故事,往往只记住感兴趣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通过分解问题帮助孩子复述故事,掌握原故事的主要情节。老师也可以把故事编成儿歌,利用儿歌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的特点来读,帮助孩子记忆故事。孩子能很快记住儿歌,对整个故事有基本的了解。还有的老师把故事打印给家长,请他们帮助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帮助孩子熟悉故事的有效方法。

3.借助大量的肢体语言,创作注重角色的增加和对话的丰富。小班的孩子通常会边说话边模仿,用大量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一般把创作和剪辑的过程放在故事表演中,这样更直观,也更有利于吸引孩子参与到故事情境中。小班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说出故事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简单的言语动作。创作主要集中在对原故事的复述、角色的增加和人物动作的表现。

4.很容易把故事和现实混淆。小班的孩子倾向于把现实生活变成想象的活动,也把想象当成现实。当他们听故事时,他们的想象力随着故事的进展而活跃起来。他们会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同情,对故事中可怕的事情产生恐惧。

一般来说,小班幼儿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故事复述、人物增加和动作表演等方面。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开始敢于表达自己,尽管他们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个小动物的名字,或者用幼稚的运动学学了小猫小狗;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从最初的不感兴趣到后来的喜欢参与和积极表现。虽然孩子在这些环节中没有太多的创意,但这些孩子气的表达方式是他们创造力的种子,对自己有积极的意义。

(二)中产阶级儿童故事创作的特点

1,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小班儿童相比,中班儿童生活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在创作中,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生活或日常行为运用到故事中。他们在作品中加入的人物通常是生活中的爷爷奶奶、父母兄弟,或者是自己喜欢的动物,或者是漫画中的人物。角色语言的创造更加生动。

2.围绕剧情创造故事,创意增加。对于老师设置的一个问题情景,中班的孩子大多能积极参与创造,表达自己的想法。创作不再是简单的添加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简单对话,而是着眼于故事线的创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集体创造了许多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故事情节。从一些创造活动中可以看出,中产阶级儿童的解题策略在不断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与小班儿童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不仅能创造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还能创作歌曲,这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飞跃。

3.个体差异明显。中学生的发展差异很大,尤其是在故事创作方面。有的孩子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在创作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有些孩子还忽视表达自己,创作往往受到高水平孩子的影响,模仿他们的发言,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中班的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有了进步,但进步的程度也有差异。

根据中班幼儿创作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幼儿创作时,要分层次设置问题,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发言和发展。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多给他们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对于能力弱的孩子,尽量给他们设置一些理解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敢于表达。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参与到创造性的活动中来。

(三)大班幼儿故事创作的特点

1,孩子不仅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还会评论别人的想法。由于年龄的增长,大班的孩子思维方式更加复杂,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愿意和其他孩子一起讨论、享受和交流。

2.创作处处体现着儿童生活的痕迹。大班儿童的创作更多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在创作的情节中随处可见他们自己的影子。如果孩子早上看到老师,会给老师一个礼物,很有礼貌。怎么让妈妈回家后给小熊做蛋糕?她先是说了一句“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然后要了一个蛋糕。那些任性的孩子走过来说,“妈妈,我想要一个大蛋糕。”孩子们创造的很多情节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再现。

3.创作的内容更丰富,更有想象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想象力等方面都发展得很快。在创作中,他们可以自如应对,不是简单地添加角色,而是对添加的角色赋予适当的对话和行为。简而言之,这个阶段孩子的创作更具有逻辑性和想象力。

二、幼儿园故事创作活动的指导策略

根据以上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故事创作特点的分析,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指导策略,使创作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潜能的发展。

(一)遵循儿童的兴趣选择和导入故事。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故事爱好,所以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感兴趣。比如组织小班小朋友创作故事时,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应该是主旋律。这类故事采用大胆的夸张手法,能激发孩子无限的想象力。故事中大量使用重复的句子,不仅有助于孩子理解故事的情节,还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创作和剪辑的导入中尽量遵循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兴趣,选择适合他们的导入方式,会事半功倍。

(二)根据儿童的不同层次来指导他们的创作。

老师不要太担心不会创作和编辑的孩子。孩子答不上来的原因有很多,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引导方式。如果有的孩子站起来不敢说话,老师可以采取鼓励的方法;有的孩子虽然站起来了,但是说话有困难,老师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有些孩子会忘记老师的提问,或者根本不听老师讲课。老师可以把问题重复两遍。“说得快”、“不要不假思索就说”等负面语言会大大挫伤幼儿参与创作的积极性。

不要忽视拒绝说话、不爱说话的孩子。不肯说话不爱说话的孩子,往往很清楚自己想回答的问题,却因为内向、胆小、紧张或不善言辞的原因,不喜欢表达自己。老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理解、引导、帮助这些孩子,而不是简单的教他们说话,让他们说话,甚至忽视他们的存在。

(C)为儿童创造自由和宽松的创造环境。

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布置故事表演的背景,准备头饰,画关于故事人物的书,为孩子提供精彩丰富的物质环境。在幼儿对故事理解的基础上,用简单的道具设置场景,让幼儿戴上头饰扮演故事中的各种角色进行对话练习。通过这种物质环境的创造,让孩子时刻感觉自己处于故事情境中,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想法。

其次,灵活运用集体创造、小组创造和个体创造,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小班,老师照顾所有孩子,适合集体创作。孩子们可以互相启发,进行创作和编辑。在一个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老师通过分组剪辑可以照顾到更多的孩子,语言和肢体的交流增加了很多;对于个别孩子来说,他们不想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单独找他谈话,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教师还可以参与角色扮演、录音、视频回放等有趣的形式,为孩子营造轻松的心理环境。教师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出现,引导孩子进行创作和编辑,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调动父母的资源,协助创作和编辑。

在创意活动中,有时候无论怎么启发,孩子都没有想法,很难把活动继续下去;有时候,由于活动时间的限制,每个孩子都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时引入家长的资源,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以把故事情节打印出来发给家长,请家长指导孩子完成创作,然后孩子会把和家长一起创作的故事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有时家长的一个建议,就能启发教师的思维,点燃幼儿创作的火花,将创作活动带入“另一个前途光明的村庄”的境界,可见家庭创作活动是幼儿园创作活动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