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班培养自理能力的内容有哪些?
1.创造条件调动孩子自理的积极性。
首先要从园内环境的营造入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孩子自我服务的欲望。从小班开始,老师在帮助孩子上厕所、吃饭、睡前脱衣服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孩子自己动手。进入中班后,可以根据班级的情况,在老师的提醒和鼓励下,坚持做自己的事,帮助老师收拾玩具和桌椅。在打游戏、吃饭、午睡之后,老师可以给孩子创造自助环境,让他们轮流浇花、管理书籍、午睡后学会叠被子,鼓励孩子互相帮助,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
其次,要从物质环境的创设入手,为孩子准备丰富的操作工具。比如家庭模仿活动区,可以给孩子提供床、被子、床单、衣服等的模具。,让孩子用模型鞋练习叠被子、整理床单、系鞋带。老师还可以收集、创作儿歌等创意,尽力为孩子营造最真实的自助空间,以调动孩子自理的积极性。
2.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孩子的自理意识。
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寓教于乐,让精美的手绘图片、录音机、幻灯片、视频资料和相关内容的动画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用生动的活动形式丰富幼儿活动的色彩和形式,努力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锻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理能力。
(2)用游戏激发孩子自助的兴趣。
儿童自助的内容,如简单的讲解和演示,让孩子在学习时感到枯燥,不符合孩子的特点。
期刊文章的分类查询在期刊库中。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把自理融入到游戏中。比如在学习系鞋带的时候,选择比较暖和的日子进行穿鞋比赛,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无聊;我们也可以把游戏改成浇花、播种等事情。只有游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只有引导孩子运用游戏的方法去实践和巩固生活技能,才会在游戏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才会有高度的兴趣去积极参与实践。
3.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虽然孩子在同一个班级,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孩子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老师一定不能要求孩子同时达到同样的水平。有的孩子太宠父母,自我服务意识弱,表现出能力差。往往别人能轻易做到的,对他们来说很难。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不应该把他当成傻孩子,而应该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促进他进步。对于一些能力弱的孩子,要给予个别指导,同时在小组中给能力差的孩子安排容易完成的活动,或者在能力强的孩子和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困难的事情,鼓励他们大胆去做,要知道通过努力会做得更好。
4.家庭互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是孩子踏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家庭合作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问题。
(1)多和家长沟通。
主要靠家长和老师做好对孩子家庭行为的统一性的启发和诱导。孩子经常有这种现象。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回到家就完全改变了,孩子能做的一些事情,都被家长代替了。如果大人能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帮助和鼓励孩子完成自己做的事情,就能体会到成功感,形成自信心。所以,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忽视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只会功亏一篑。所以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庭和幼儿园形成合力,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
(2)辅导父母,确保正确的养育。
在教孩子学习一些技能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孩子遇到不感兴趣的活动,会因为困难而失去信心,适得其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家长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让孩子更好地体验自助、自助的乐趣。由于家长时间和阅读经验的限制,家长在家教方面有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可以根据这个班孩子的自理问题提供书信辅导。
(3)家长会汇报孩子自理能力成绩。举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结束语
研究表明,童年是人一生中发展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的智力发展应同时体现在手指操作、语言表达和大脑思维上,手、嘴和大脑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其思维发展、丰富词汇、增强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应该忽视孩子手中的智慧,而应该教给他们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独立的起点。”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承担一些家务,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家庭义务感、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这时候越容易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习惯。建议家长和老师不要代替他人,用你的大手扶持孩子的小手参与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在“健康”和“社会”两大领域提出的实践目标:“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