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教育

在现代,每个人都有关于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我给大家带来一些现代关于孩子教育的常见问题。

首先,对老年教育的看法不同

随着家庭教育中长辈多晚辈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父母的个人经历、生活年限、成长环境、教育、观念、修养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长辈的意见首先出现了分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父母的不一致、父母与爷爷奶奶的不一致、爷爷奶奶的不一致。这个时候,孩子是最幸福的。他们往往看着这一切而暗自高兴,最后往往会偏向自己一方。父母最终面对失败的教育。时间长了,孩子们学会了把自己的一方当成避难所:

案例1,孙子想买一个变形金刚:

奶奶:“家里玩具堆积如山,我还是要买。”

妈妈:“这是现在最流行的。别人家孩子都有,我儿子也得有。”

奶奶:“赚钱容易吗?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怎么办?”

妈妈:“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六个人赚钱,一个人花,不会像你这么辛苦。”

经过这次争吵,孩子想起了妈妈很大方,花钱找妈妈没问题。即使他妈妈偶尔不在,他也只是对他奶奶说:“六个人赚钱,一个人花,不会那么辛苦你的。”奶奶肯定无话可说。

案例二:孩子不喜欢练琴;

爸爸:“这一天不练有什么大不了的?”。你我都没研究过,也不一样。"

妈妈:“不要老提你小时候是什么时候。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这场争论中,孩子不知道谁对谁错,觉得父亲更爱他。

家庭教育中长辈之间的不一致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往往适得其反,所以统一教育观点非常重要,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长辈要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听一些家教讲座,让专家指出正确的教育方法。

2.定期举行一些家庭会议,以民主和平的方式解决意见分歧。

3,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暂时求同存异。

第二,忽视孩子的特点,用大人的要求去衡量孩子。

长期以来,家长们都相信这样一句话:“知子如父,知女如母”,认为他们和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在实施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父母给孩子需要的一切吗?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开心,不开心?这就是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

很多时候,父母习惯于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当成某种精神寄托,期待孩子按照自己为他们设计的轨迹发展。三岁学英语,五岁练乐器,六岁学奥数...孩子们一整天都在各种特殊班级里跑来跑去,没有去上学。久而久之,孩子就厌倦了这种学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采取消极措施——不明所以地去上课。很多父母会因为自己的良苦用心被孩子辜负而极度失望。殊不知,其实孩子被这种痛苦折磨了很久,才做出了反抗。

蒙台梭利教育提倡尊重孩子,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鼓励孩子的自主和独立。同时,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这就意味着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自己的创造力,尊重孩子自己的想象力。他们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家长首先要考虑孩子的需求,所以家长可以尝试三个措施:

1,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喜好。

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如何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当然,自身素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受。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学科感兴趣时,你自然会比别人学得更好。

2.给孩子留30%的自我空间。父母不能主宰孩子的一切,至少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尊重他们的,他们有权决定做什么——自己喜欢什么。

3、与幼儿园教育计划相结合。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都是由教育专家制定的,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毋庸置疑。所以,当父母不知道怎么做衣服的时候,不妨做一个会选衣服的人,促进幼儿的发展,实现家庭教育。

第三,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我们的孩子唱着《劳动的光荣》这首歌,却从来没有机会体会劳动的快乐。在成年人的意识里,劳动是辛苦的,孩子太小不能吃苦。幼儿园对一个大班的77个孩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2名儿童想自己煮鸡蛋,57名儿童知道如何煮鸡蛋,只有11名儿童实际自己煮鸡蛋。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397位家长中,只有四五十位回答“希望孩子能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父母会做家务”。

要知道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摆脱父母,走向独立,成功构建自己的生活。这就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做家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早在北齐时期,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提出了“对青年人要进行早期教育”的观点。夸美纽斯也说过: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建立在他童年时所接受的教导之上的,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都是在童年时培养起来的,能够应付生活中所有的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不了热爱劳动的习惯,长大后就会“死在眼里”、“不心疼别人”、“不懂事”如果你不想让孩子一辈子热爱劳动,家长不妨尝试有计划地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如果孩子从小被带大,就要把日常用品整理好。玩完玩具后,他们应该把玩具放回原处,并定期整理玩具架。让孩子一步步学会照顾自己。

2.让孩子有计划地参与家庭工作:周末全家人一起进行清洁活动,让孩子做一些轻松但有序的工作,比如书籍分类。

3.让孩子照顾家里的动植物,比如浇花,喂小鱼。这些劳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习惯。珍惜他人的劳动。

第四,只强调言传身教,忽视榜样和环境影响。

家长往往觉得,只有解释透彻,讲得有道理,孩子才会明白。所以家长习惯于把“说话”作为唯一的教育方式,觉得这是最方便有效的教育方式。这种说教,表扬太少,批评太多。有的家长甚至说:“你看看某某孩子,他们比你强多了。”渐渐地,孩子对父母的唠叨越来越厌烦,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充耳不闻,甚至捂着耳朵,但父母生气了也无可奈何。这时,家长不妨采用三教结合的方法:

1,口碑。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孩子的感受,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也应该是正面的,比如:“老师说你上课很专注,如果能主动举手就更好了。”同时,家长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教育过程要理性、有据、有力、克制。

2.以身作则。古语有云,“言传身教不如身教”,可见这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父母积极、勤奋、周到、文明、友善、民主、乐观的行为,往往会被孩子铭记,真实再现。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就是这个道理。

3.环境。古代有个孟母三迁择邻的故事,可见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个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文化和心理氛围,让孩子生活在轻松祥和的氛围中。物质环境要简单大方,不要太奢华。从而养成孩子简单的好习惯。

第五,忽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害一头黑熊,在北京动物园引发了一场风波。西宁市一位18岁的老人魏(音译)不堪父母的压力,高考考上了一所本科院校,甚至砸捏亲生母亲...它震惊了所有的中国人,并说,今天的社会需要人才。这个人才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所以心理健康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重要:

1.家长要不断学习心理教育的知识,以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孩子。要知道,孩子不是退缩的大人,孩子有自己的心理世界。他们的感官知觉和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发展规律。下雨的时候,大人总是往室内走,而孩子却喜欢在雨中饱饱的,玩得很开心;听到别的孩子说去过北京,没去过北京的孩子也会说去过天安门广场...父母常常责怪孩子“不听话”,认为孩子爱撒谎。其实家长往往很难理解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一味的问孩子成年后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因此,家长必须了解和研究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引导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使家庭和谐幸福。

2.注意孩子的反应,及时和他沟通。有一次一个强势的家长对老师说:“我儿子这几天总说,要是核心退休了就好了。核心是谁?他们有矛盾吗?”老师一调查,她就知道幼儿园的故事竞赛只需要一个孩子,结果在班里选的时候没有核心强,她就失去了资格。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进行了一次谈心,告诉孩子,当别人比自己优秀的时候,要从别人身上更加努力的学习,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你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很多优势。这有效地解决了孩子刚出生时的嫉妒心理。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是在童年时期奠定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方向。正如英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洛克所主张的:“儿童的道德教育必须从摇篮开始。”"儿童精神的早期形成会影响他未来的生活."“小胜在智,大胜在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六,过度保护限制了孩子交际能力的发展。

这是随着80后步入父母行列,新的家庭教育问题。现在很多年轻父母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一代,六个父母围着一个孩子。父母怕宝宝吃亏,所以往往灌输“自知之明”,习惯牵着孩子的手让孩子长大。久而久之,孩子觉得外面有很多危险,需要父母保护的想法逐渐升级。另外,有些家长为了掩盖孩子的某些缺点(口吃、身材矮小、动作迟缓等),不愿意让孩子与他人交往。).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