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惯性行为的思考

我回顾了自己最近卧床的坏习惯:

每天6:30定闹钟。我最新的生物钟会在6:30前醒来,但我不想马上起床。而是继续在等待闹钟第一声闹铃的迷茫中沉睡,享受最后的就寝时间。闹钟响了,我对自己说,让它响一会儿,我给自己10分钟的缓冲。我不想离开温暖的床,尤其是天气冷的时候。闹钟没响的时候,我给自己找了个新借口:多睡几分钟,7点起床刚刚好。当时给自己定闹钟的时候,目标是7点起床,于是就进入了倒计时时间。这种内心的调整会持续整个上午三四次,最后我会出于愧疚在7:20左右起床,开始我的早晨计划。

起床的惰性并没有结束,而是像慢性病毒一样在无形中继续侵蚀着我们的行动力。我之所以赖床,不是因为我有多困,也不是因为我有多缺觉,而是因为我特别喜欢床下温暖的舒适区(最近才注意到)。我起床前的计划:运动、写作、阅读,这些都是我起床后要督促自己去做的。然而,我现在正在执行的计划:阅读和写作。为了减少卧床带来的罪恶感,我不想& amp走出床下温暖的舒适区,所以我选择坐在床下看书& amp这两个写作计划,有时当我意志力薄弱,厌倦阅读或写作没有灵感时,我会再休息一会儿来放松我的阅读。写作带来的痛苦,然后陷入早上被废的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温水煮青蛙,感觉自己呆在床上——早上计划的整个过程就像是温水煮青蛙,在自己创造的舒适区里跳跃,安慰自己会尽量早起做点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呆在舒适区最后不知道怎么死。这是延缓惯性思维的温水,也是舒适区的温水,在舒适区沸腾着我。

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每天晚上跑步30分钟。每次做完第一个10分钟就会气喘吁吁,特别累,特别难受。感觉剩下的20分钟我已经没有力气跑了,但其实每天30分钟我还是可以跑的,即使我想,我还能再坚持10分钟,速度也不会太慢。如果每次都能在跑步中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就能形成良好的跑步习惯,让身体越来越健康,形成良性循环。

人生如此,人性如此,成长也是如此。我们喜欢舒适区,很惬意,却是堕落和死亡的大门。我们讨厌拉伸区域,这是痛苦的,但它是通往幸福和成长的大门。这可能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能量守恒定律,今天有了新的认识。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困难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当我意识到我的两种生活惯性行为时,我看到我成长的关键在于:我是选择待在舒适区还是把自己放在拉伸区?从内心理性的角度来说,我肯定会选择后者和跑步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往往会受到惯性的影响,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前者,我也能理解我的选择。选择前者,是因为我想找一个逃避的理由,我看到了自己的情感内耗,看到了自己的拖延症慢慢滋长,看到了自己的执行力慢慢被消磨,这让我很害怕,很煎熬。我就像一个被情绪和拖延束缚的十字架,看着自己慢慢被磨掉,想反抗却下不了力气。这就是为什么我把执行力作为我今年最重要的任务。

昨天我理解了老师的指正:一个大师做每一件事都会思考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我该怎么做?文章中的这段话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当你计划做某件事的时候—

普通人:不要总想着“我能不能……”

师父:而且多想想“我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自我检查一下:你在计划做一件事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惯性思维?如果是普通人的惯性思维,其实是思维定势的反映,也是一种消极悲观。看似面面俱到,但在行动上却总是犹豫不决,畏首畏尾,最后在行动上败下阵来。

这种想法把我和被讨厌的勇气联系在一起。其实我们内心是在抗拒这么做的。人性天生懒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启动编剧模式,开始收集我能做到这一点的各种证据。最终,你会找到一个留在舒适区的好理由。我想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拖延症或者行动力差的根源。改变的根本在于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从我能不能做好我该做的事情开始。

从这段话里,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方法,也看到了卧床和拖延这种激进的方法。我想呆在床上,我可以在起床这件小事上立即行动。我们可以这样做:

如何对抗温暖被窝里的舒适区?听到闹钟或睡醒了就起床,穿好衣服或做集体运动来热身和提神。

明天只要处理好这样的问题,我就能快速调整,我就能代替自己带来的一系列温水煮青蛙的自杀式成长,待在暖床的舒适区。

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把这段话挂在最醒目的地方,每天早晚读三遍,直到成为我的习惯行为。

今日造富日历主题:如何挖掘用户痛点?

看到关键词用户的痛点,我就想到用户需求,我会把挖掘用户需求和用户痛点结合起来。这个问题是做营销和产品运营的人一直在实践的课题,很多项目的成败最终都会回归到这个课题上。

最近看了教育早教的书,里面总提到一个观点:理解比爱更重要。我们应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孩子一出生,我们就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这是和孩子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但问题是初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很难理解孩子的真实情绪和需求,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学习和陪伴。学习是让我们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陪伴是让我们观察孩子的成长规律,然后用1精准引导。但是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一是没有正确的理论认知,二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这样就会导致育儿路上出现各种棘手的问题。

在我看来,无论是挖掘孩子背后的情感和需求,还是挖掘用户背后的痛点和需求,需要做的努力、方法和心态其实都是一样的。要想挖掘用户的痛点,你必须学会和用户做朋友,你需要花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同时你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规律,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用户,满足用户的需求,让用户和你做朋友。

日历分享了具体的实用方法和建议,帮助大家避开坑。在日历中强调了痛点的概念,必须重复才是合格的痛点。否则就可能是虚假的痛点,虚假的诉求,只是一些案例或者真实痛点造成的表象。

在日历里可以分享一下痛点容易进入的误区,可以作为自查清单。

1,痛点太多

2、太用力

3.不够紧急

4.与用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