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和谚语的起源

成语是在语言中长期使用和锤炼形成的固定词组。它是一种意义和语法功能都比词语丰富的语言单位,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短小精辟,便于记忆和使用。它往往伴随着感情,包括贬义和褒义。大部分成语是四个字,但也有三个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分成两部分,中间用逗号隔开。

成语的起源

大多数成语都有一定的来源。比如“史密斯”出自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自严策,“画蛇添足”出自齐策,“刻舟求剑”出自吕春秋查晋,“矛盾”出自诸事不顺。比如《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自《金淑苻坚记》,《一石二鸟》出自《北史》盛,《满蜜腹剑》出自《唐·李树福临传》。至于古书的截取,更常见的是作为四字成语。比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提纲若有条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不取一隅,不复有》《伤逝》取自《左传》十三年成功学。“奴颜婢膝”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通讯》,“以岳氏独者为不苟言笑之拙,以奴颜婢膝之人为现世认识”,“胸有成竹”出自宋代苏轼《写景画谷与艳竹》。等等,不胜枚举。还有很多人用古文造句。比如“忧思”出自《诗经》,“外强中干”出自《左传》的《Xi公十五年》,“待功”出自《孙子兵法》,“刨根问底”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波的《滕王阁序》。

谚语的起源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词语。谚语类似于成语,但口语化,通俗易懂,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几乎有一两个短句。谚语包括广泛的农业谚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有些是合理的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些属于生活各方面的常识性谚语,比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种类很多,不胜枚举。谚语和习语一样,是整个语言词汇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独特性和生动性。但是谚语和名言是不一样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名言是名人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