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多动症”——一个孩子无力的哭喊
我儿子有多动症。我该怎么办?
首先,你得搞清楚什么是多动症。
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经过20年的心理咨询,我们实际上还没有发现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有些孩子多动症,但不是真的多动症。
误区一:多动症就是多动症。
如果你儿子一直跑来跑去,当然可以诊断为多动症。很多家长朋友都会说:“哦,你说的对,我孩子就是一直动。”
“什么时候会一直动?”
“尤其是做作业的时候。”
“你什么时候不动了?”
很多家长会说:“看动画片的时候,你不动,连冰糕都不吃。”告诉你一个诊断标准。
我儿子看动画片的时候会动吗?只要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不动,就不能被诊断为多动症。如果真的是多动症,他会不受控制的不停的动。只要他不能动,就说明可控。
其实家长是可以判断孩子有没有多动症的。
比如小孩子特别喜欢吃冰淇淋和雪糕。只要有冰淇淋,他就会坐在那里安全地吃,不能诊断为多动症。如果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控制不住,吃冰淇淋的时候动来动去,那就真的是多动症了。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
按照这个标准,多动症的孩子往往是在我们父母自己的意识里,我们强加给他们的。
比如,我们总希望孩子是这样的:
陶陶的妈妈:“小朋友,给妈妈背诗。”
陶陶:“好的,妈妈,我来拿。”我的床脚闪着如此明亮的光,难道已经结霜了吗?。抬起头来看,我发现那是月光,又沉了下去,我突然想起了家,我把它记在心里。
妈妈:“好!你背得很快,再背几首吧!”
如果陶陶按照妈妈既定的方式和思维,儿子会说:“妈妈,我再背一首歌。”
“好,你再背一首。”
陶陶:“日照的香炉冒出紫色的烟。远远望着挂在千川的瀑布……”
妈妈:“啊,我又能背一首诗,又能背一首!”"
陶陶不耐烦了,说:“我就不背了。”
妈妈急了,说:“你怎么坐不住?”?就背两首歌你就这样了?"
事实上,根据孩子的记忆,陶陶每天能背诵一首歌。什么概念?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如果每天要一下子背十首歌,让儿子记住一首会有点吃不消。
然而,陶陶的母亲心里想:“我的儿子一首歌也不会背。现在竞争很激烈,很明显会有100首歌。陶陶不会背二十首歌。”所以让儿子坐三个小时,至少两个小时。
别说孩子,父母能做到吗?估计大家都做不到。你去看盘估计也差不多。谈恋爱工作都可以,但是很难有人坚持背唐诗。
孩子多动,其实是不明智的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我们的儿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我们就逼他,于是孩子开始不耐烦,家长开始给他贴标签:“你怎么走神了?你是多动症!”久而久之,孩子每次这种情况都会动,孩子也就习惯了。家长也得出了孩子是“多动症”的结论。
怎样才能让儿子安静下来?
当陶涛两三岁的时候,他像马达一样跑来跑去。爸爸妈妈说孩子有多动症,去过北京上海。治愈他是没有用的。后来我只有去找明明的妈妈求助。
明明的妈妈拿起一支白板笔,笑着对陶涛说:“陶涛,你喜欢画画吗?”
陶陶二话没说拿起笔开始画画。孩子们画了一些未封闭的圆圈。
“你在画什么?”明明的妈妈问。
陶陶说,“太阳。”
爸爸妈妈马上打断他:“你这画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一点也不!”
陶涛生气地喊道:“是的,就是它!”说着身体开始扭动。
“是太阳。你会画鲨鱼吗?”明明的妈妈和蔼地问。
“是的。”陶涛再次全神贯注地画画。
因此,陶涛静静地坐着,继续画画。五分钟过去了,拿着照片给明明妈妈看,说:“这是鲨鱼和蓝猫。”所有人都围过来观看,显然受到了她母亲的表扬,陶涛激动得脸都红了,并解释了画中的人物和故事。爸爸妈妈已经有点惊讶了。
“好的,你还能画别的吗?”在明明妈妈的鼓励下,陶涛继续画画。半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几乎没动,注意力全在画上。陶涛的父母太激动了,不知道说什么好。
奇迹出现了,陶涛继续创造,孩子们再也没有到处乱跑。
陶陶的“多动症”被立即治愈。
儿子根本没有多动症,只是父母缺乏正确引导,白白花了很多钱。陶涛根本没有生病。
关键是父母的态度。
我们看看两个男生的故事,对比一下家长的反应和行为,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陶涛和明明一起在早教中心上课。陶涛不停地跑来跑去,明明也不停地跑来跑去,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明明就不跑了,而陶涛的孩子却跑来跑去。看看两位妈妈是怎么引导我们的。
陶涛刚坐下又站了起来。陶涛的母亲拉了拉儿子的胳膊,砰的一声,陶涛摔倒了。妈妈也说:“你上课跑什么跑?你为什么不能安静地坐一会儿?很烦吗?你不坐下妈妈就打你!”然后“啪啪”几下,陶涛的屁股被他妈妈打了几下。陶涛哭了起来,以至于所有人都不能去上课,所以他不得不把陶涛抱到外面来稳定他的情绪。儿子情绪稳定的时候,已经上了这里的大部分课程。陶涛的妈妈又气又急,所以陶涛很快就去玩玩具了。陶涛一不小心又跑掉了,她妈妈气得身体前倾走出教室,又不理陶涛了。当陶陶看到没有人负责时,他更自由了。他就是碰这碰那都没上好课。
正确的做法:相机感应。
建议1
幼儿园:主动变得好奇
看看明明妈妈是怎么做的。
刚下课,我清醒地站了起来。
明明妈妈对儿子说:“儿子,你要去拿教具吗?”老师还没叫你名字呢!坐着等一会儿,老师很快会叫你的。“老师喊明明的时候,明明跑去老师那里拿教具。
然后妈妈向明明招手,“过来,儿子,妈妈陪你玩!””姚明跑到妈妈身边,乖乖地坐了下来。这时候妈妈就会表扬明明,“我儿子真乖,知道上课不能乱跑,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来,我们看看这游戏是怎么做的!”
明明玩了两次这个教具就有点不耐烦了,站起来到处跑。妈妈对明明说:“你看,儿子,你昨天玩这个教具用了40秒,今天完成这个教具游戏只用了35秒。你提前了很长时间!如果再练两遍,明天可能会增加到30秒,比今天多几遍。”显然我很开心,于是马上坐下来玩了两下教具。
就这样,一节课明显是在激情创作中结束的。回家的路上,我妈一直跟路人强调,“我们儿子今天上课特别专心,游戏都做好了,没跑没动。”我还教具的时候,儿子是第一个送的。我们没有乱拿老师的东西。"
就这样,明明按照妈妈和老师想象的那种孩子,乖乖地在课堂上表现。偶尔,明明跑到教具架上看一看。妈妈一挥手,明明就会跑回来坐下来等新的教具。明明的早教课总是以90%以上的吸收进行。所以明明整个大脑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怎样才能把孩子的多动转化为好奇心是治疗多动儿童的法宝。所以,在这方面,家长不应该硬性安排孩子上学,而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明智的做法是让孩子自然发展,这样父母可能会收获很多。
建议2,
入学后:强化法。
小学毕业后,明明和陶涛之间的情况仍然很尖锐。陶涛的妈妈一见到老师,就对老师说:“老师,我们家陶涛最近又闹事了吗?”他又在课堂上捣乱了吗?他经常忽略讲座吗?他总是在课堂上讲话吗?陶陶的妈妈总能听到老师中肯的回答:“是的,陶陶上课总是不专心听讲。”。上课总是小动作,说话,抠手,看窗外,不看黑板,不听老师讲课,也影响其他同学。他怎么能坐不住呢?“下课跑出去,下课铃一响最后一个进教室。”
陶陶的母亲听到这些话后总是勃然大怒。当她回家时,她告诉她父亲老师说的话。如果她父亲不高兴,她会狠狠地教训陶陶一顿。所以陶涛的注意力总是不集中。直到初中,陶涛仍处于极度活跃状态。
看明明妈妈的光彩。
很明显,上小学后,我妈是这样和老师沟通的:“老师你好!很明显,过去他在早教班和幼儿园班都很专注。他热爱学习和上课,有时下课后他不想去!我喜欢回答问题,喜欢和老师交流。也许我儿子会在课堂上多说话。你一定要多问他问题,谢谢!”
放学后,妈妈会用这种方式表扬明明。“孩子,老师说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影响其他同学或者老师讲课。所以,我妈会奖励你的。来,儿子,给我一个拥抱!”
滑动文本风格可以是隐藏风格的最佳替代品。只要标题后面有几行,下面的内容幻灯片后才能看到,你就达到目的了。
让孩子逐渐专注于自己的优秀表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孩子放弃的东西我们不能惩罚,但我们应该改变态度,从反对到认可。父母要期望孩子按照自己的理想发展,而他们往往要掌握的法宝就是接受儿子的情绪,理解儿子,认同他的问题。
如果我们遵循这种方法,父母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母亲对儿子行为的强化和弱化,决定了孩子行为的走向。如果想让儿子的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就要以明确的母亲的形式给孩子暗示,暗示他是一个注意听课的孩子,强调他最近有了几秒或几分钟的进步。当孩子有注意力集中的表现时,家长一定要及时肯定。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进步,你只是高兴但不表达或者只肯定孩子的负面表现。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会挫伤孩子的上进心,不良行为得不到很好的纠正。
周政教授告诉我们:
多动症的根源来自于孩子总是被否定。如果他们被拒绝,他们就会逃跑,当他们去那里的时候,他们就会被拒绝。我儿子会一直跑下去,直到被肯定,他会很乐意待在那里,安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