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过度早教?

学前教育提倡课程整合,即课程中各学科的有机整合,而不是像中小学那样的分科教学。在上述“认识三角形”的过程中,幼儿在听故事、观察环境、拼图等活动中丰富了对三角形的体验和认识,在认识和探索三角形中感到新鲜有趣,对幼儿的知识、技能、意向和情感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说这适合孩子早期教育,自然不为过。如果你因为过早的教给孩子知识而伤害了孩子的意向和情绪,那将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意向和情绪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更长远的影响。这大概是一种过度的类似“鼓励苗”的早教吧。总之,学前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层出不穷,需要教师拓宽视野,多方面学习实践,才能更好地把握。如果老师或家长采用的是合适的、适合孩子认知能力的、能引起孩子兴趣的早教,是非常有益的,不需要“过度早教”;但如果采用“过早教育”,或许孩子更早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但对其成长有更长远影响的意向和感受却受到了损害。这是“过早教育”吗?或许只能算是视野狭窄,无畏无知的早教吧。长此以往,“非弟子无用,有害”。早教教不教不是问题,怎么用教育智慧教才是问题。如果方法得当,不存在“过度早教”;如果方法不当,片面关注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意向和情感的成长,确实可能出现鼓励幼儿的负面效果,看似暂时“高”,但不利于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