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警车宝

平时宝宝喜欢去宜家,迪卡侬,一个开放,自由,多元体验区,适合孩子的购物场所。在这里,顾客可以随意尝试和体验,没有很多警告和很多“不能”,甚至连工作人员都很难看到,让顾客得到尊重,空间得到满足,生意普遍很好,知名度也越来越大。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心理学课上学到的一对概念:用心良苦的你和充满敌意的它。

在宜家商场,整个空间对你完全开放,展现出极大的氛围,不诱惑消费者,不刻意追求销售目标的达成,只是让你先体验一下,喜欢不喜欢买都无所谓。

当顾客能够放松下来,享受自由开放的空间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和信任,因此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善意来回馈:不会偷东西、破坏东西或乱扔垃圾,顾客也愿意“低头”表示服从——配合买单。

相反,有些地方禁止拿出食物,禁止制造太大的噪音,禁止乱扔垃圾,把所有的东西都锁起来,放在柜子里展示,放在高处,这样你就不能碰也不能动,否则你随时可能发现自己被跟踪。你一放下东西,马上就有人冲上来摆好。这些细节很矛盾,很压抑。

还有一些商家,套路很多。比如早教机构,会先给孩子设置一个玩具或者其他产品小样,这时孩子表现出一点兴趣。我马上问孩子们。你喜欢吗,宝贝?喜欢就让爸爸妈妈给你买。这种诱导消费有明显的套路在前面等着,让人产生说不出的厌恶感,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边界受到了侵犯。

这种做法,无一例外会把客户越推越远。

世间万物的道理,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做生意也是如此。你把自己描绘成“善良的你”还是“充满敌意的你”,决定了你的生意能有多大。这就是中国人说的道理。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事实,每个顾客也是一个孩子。孩子需要的是从父母(商家)那里感知到父母基本是善良的,世界是善良的,他们的本能和需求是可以被接受、被允许、被信任的。这样一来,这种对外界的好感就会内化到自己的内心,表现出极大的人性,愿意与养育者合作。

儿子最近迷上了乐高积木,家里也买了不少,但是他最喜欢的那辆会喷抓捕网的越野警车因为零件散了放不回去了。为此,他连续几天不停地说要买同一辆警车。

乐高玩具不便宜。儿子想要的那套299元,今年六一刚买的当礼物。

昨晚儿子又吵着要买。爸爸的态度是“家里有很多,以后再买”,于是儿子干脆开始攻击爸爸,拳打脚踢,说“你不给我买我就揍你”,这让爸爸很生气,说什么都不买。

后来我们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父亲建议我们可以通过穿衣吃饭打扫卫生之类的事情,准备一些硬币让儿子自己收集,攒够了再买,让他知道自己是要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让他缓一缓心满意足,不要放任他为所欲为。我认为他的建议是合理的,但似乎有问题。

我说,我们把这件事拆开吧。先看看我们这边。如果完全不考虑钱的因素,那么如果儿子说要买一个299的玩具,我们会满足他吗?

爸爸说:是的。

我说,那好像只是钱的问题。钱在我们手里。买不买其实是我们的意愿。有时候心情好或者觉得孩子特别好就买。其实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原理。

爸爸说:他说:“不买就打人。”长大了怎么能有这种态度?

我说孩子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现在就想要一辆越野警车,因为原来的那辆没了。想象一下,你现在只想吃一个猪蹄子,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个。你很想吃,但是你父母很奇怪。以前是他们给你买的,但是这次你要做点赚钱的事情,所以你要附加很多条件,或者告诉你家里还有其他的食物。不要吃猪蹄。会不会引起很多反感?

爸爸想了想,说,可以。

我说,作为一个没有太多表达能力的5岁男孩,你会说“我要把你扔了”或者“我要打你了”之类的话吗?

爸爸明白了,他笑了,然后跑去对儿子说,走吧,爸爸给你买。

用猪蹄可以让爸爸对孩子感同身受。

孩子需要的是大人能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这个时候,他感受到的父母是“善良”的,孩子愿意服从这么了解自己的父母,自发地做很多好事;

但是,如果你用父母来打压他,或者把“你为什么这么贪婪”“你为什么这么无知”的想法投射到他身上,他会认为父母是站在对立面的,是有敌意的。

当人们面对敌人时,防御的手段是抵抗,对抗,或者只是封闭自己。所以,孩子对我们的态度,只是一面镜子,看他们是善良还是敌视。做一个“善良的你”,有时候就是放下控制,放下怀疑,放下信任,接受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