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西商人那么多?

要知道古往今来的商人都是世界上最低级的,都是为了利益;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千夫之王,千户之君,百室之王,依然在受着贫穷的煎熬,但是组成家庭的人的境遇却几乎一样。一开始就说清楚。《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这句话,正是晋商乃至所有所谓商帮、商人奔走的核心意思。当我们回望晋商近百年的辉煌时,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和咀嚼这句话,因为它是研究商业和商帮行为的核心,一切都会据此发生和运作。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最后极其成功,就认为或者宣称他生来就有明亮的眼睛,明亮的歌声,就有拯救世界,造福人类的远大抱负。其实如果是这样,那一定是个怪胎,不是妖就是妖。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妖怪,只有人在耍花招。只要你我心智健全,就知道人生第一要务是活下去,然后才会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其他的都是后人的幻想或者粉饰。好了,我们来说说晋商。都说晋商凶,凶到什么程度?“哪里有麻雀,哪里就有山西人。哪里有乌鸦狗吠,哪里就有山西人。”这是山西人的口头禅,经常被骄傲地引用。山西人在有麻雀的地方,狗叫的地方做什么?做生意!利润!晋商的光辉照耀着中国。我们打开历史地图集,看看明清时期资本最雄厚、经营项目最多、活动区域最广、活动时间最长的晋商疆域之广,位列“十大商帮”之首:宁夏。著名的大商大多是山西商人在万荣、平遥、榆次、临猗经营的,是宁夏“红黄蓝白黑”之一。青海的晋商,以西宁为据点,在各县频繁活动。在北京,天帝脚下的史静每家每户的生计几乎完全掌握在山西人手中。粮米线——多是祁县人开的,油盐饭店——多是湘陵人开的,纸店——多是临汾、湘陵人开的,布店——多是翼城人开的,鲜鱼口西边有个布巷,都是翼城人开的...中国的民间贸易大部分被晋商垄断。至今,北京著名的商号如六必居、都义昌、乐仁堂等,都是由山西商人在浮山、临汾等地创办经营的。此外,山西商人也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地忙碌。晋商鼎盛时期,从蒙古草原的骆驼商队到停泊在扬州的商船,从呼伦贝尔草原的醋坊到贵州的茅台酒厂,都有山西人在酿酒、经营;从南方的香港、加尔各答,到北方的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再到东方的大阪、神户、横滨、仁川、塔尔巴哈台、日喀则、阿拉伯国家,都留下了晋商的足迹。他们中的许多人可以使用蒙古语、维吾尔语和俄语与北方少数民族和俄罗斯人进行贸易谈判。在广州的潘浩街,大部分的房子都是晋商建造的,潮帮商人从广州运到南洋的茶叶,其实都是在产地被晋商买下运到广州,再被潮帮商人买走的。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扬州的盐商、江西、福建的茶商以及从长江口与日本的贸易也最为活跃。山西介休贾凡几乎垄断了对日粗铜进口和百货出口。此外,还有平遥李氏、祁县乔氏、屈氏、榆次常氏、聂氏、太谷曹氏、介休侯氏、临汾嵇氏、临汾康氏、万荣潘氏、阳城杨氏等...今天,晋商的遗址遍布中国,九州各地都可以找到以晋商商号命名的古老街道。在一片砖瓦瓦砾中,百年晋商的辉煌若隐若现:甘肃老西寺、新疆古城塔、昆明金殿铜鼎、江苏扬州康园、安徽亳州花剧院。以晋商命名的城市街巷,今天依然存在:张家口的日升昌巷、包头的傅生西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胜魁街、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宁武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胜魁街等等。从黄土高原远道而来的山西商人的心血和汗水在这里凝结:安徽洛河集(杨过)的山西会馆,曾是捻军起义的发源地;著名的贵州茅台酒是由山西盐商于1704从杏花村汾酒厂雇佣工人和当地酿酒工人发起的。中国民间流传的谚语解释晋商曾经吞噬了国内外的辉煌与荣耀:东北流传的“曹家豪先来,后朝阳县”,内蒙古流传的“福盛xi先来,后包头市”,西北流传的“晋一老先来,后西宁市”...晋商经营区域广,人数多,确实可观。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100年来,金钱滚滚而来,源源不断地流入山西这片土地上一些人家的大门。结果,一些家庭和企业变得极其富有。比如大生魁家有六七千员工,南队的骆驼能达到一万六到两万峰。据说所拥有的全部资产可以用520银锭从库伦(蒙古乌兰巴托旧称)扩散到北京。“我们的祖先曾经很富有”不是虚的,过去的辉煌已经让21世纪的我们惊叹不已。为什么山西人曾经以商业的形式带着如此庞大的队伍穿越中国?换句话说,为什么山西人做生意多?在《近代历史上的晋商与商都》中,孔祥义先生分析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山西商业和商人的繁荣,提出了各种社会传说和文字描述的观点,以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之所以在这里摘抄他的论述和观点,是因为他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综合概括了“山西人为什么多做生意”这个问题上的各种论点。第一,唐朝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他们的许多朋友和伙伴参加了太原起义和建立统一国家的斗争。李氏父子夺权后,这些朋友也当了官。后来有人在官场失意,走上了丝绸之路。“那时候,苏杭绸缎还没有发展起来。销往中亚的丝绸多来自山西上党六安地区,还有河南鲁山、山东威县等地,其中以鲁丝绸最多。“但是,如果政治家对官场失意,办企业,会是山西人做生意多的原因吗?商人的数量远远多于政治家。从初唐山西的政治家来说,与晋商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反倒是有一些商人资本发展,子女入学走上仕途的例子,我就不赘述了。第二,李自成在明末留下的遗产是晋商最初的都城。卫聚贤在《山西票号史》一书中说:“李自成进京时,明朝文官八百余人争金银,李自成败于山海关,掠来藏于宫中的银器熔成饼,每块重约二千元,骡取饼数万块。清兵进定州,李自成大败...经过山西大街时...当他们沿着南山走到祁县以南二十里的孙家和时,他们还是丢弃了一些现金。现在祁县传元丰九行的股东孙智是孙家和人,祖上曾经捡拾过李自成的废金。”据卫聚贤的调查,孙智的高曾祖父孙高山的墓碑上写着,“家财已落,并无丰厚的财产...但他去了关东,经营实业,渐渐积累了几千块钱。“孙高山生于1676年(康熙十五年)至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其父或祖父必定殷实,“有可能收李自成之遗”。山西省万荣县潘家,在清代也是有名的工商大户。据民间传说,“潘家之所以发迹,是因为在莱河老城东门外的凌青山发现了一些生金。“据《荣和县志》记载,“明末李自成一部经荣和城渡河西行”,潘家营商资本来自李自成遗下。《中国经济百科》说,李自成的军队经过山西,把从北京带来的黄金存放在康的院子里。后来康家捡了80万两黄金,成了钱庄的资金来源。李自成战败的时候,没有证据。即使有遗产,也不是晋商和商业资本的来源。因为明代中后期晋商和商业资本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此时还没有李自成起义。原因是什么?而且,有机会收遗产钱的人毕竟是个人。他能成为晋商的原始资本吗?恐怕都是附言。三是著名经济史专家傅宜灵先生的观点。他在《明清商人与商业资本》一书中说:“内地商业资本的发展,如晋陕商人,是建立在巨大的农业区和丰富的地方资源基础上的。从农业储蓄,逐渐形成了当地庞大的商人。“全国有很多地区的农业条件比山西好,他们的农业积累自然比山西多,但是没有晋商这样的商人势力。第四,历代都以食盐专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运城盐池是晋商发家致富的主要原因。而路畅盐和淮阴盐在数量、质量和销量上都要比郓城卤盐优越得多。为什么那里没有出现著名的商人势力?相反,晋商和徽商垄断了淮盐贸易?第五种观点认为,山西的平阳、安义、晋阳几度建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这是山西人做生意多的原因。其实这一切都发生在五代之前。宋代以后,山西没有建都,但晋商的发展是在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这怎么解释?有人说山西人穷,贪小利,好节约...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论点和观点似乎并不完全成立,也没有孔先生和其他先生们能够统一理解的论点。那么,是什么让山西人这么大规模的做生意呢?从古至今,商人在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中的地位都比较低。历代商人总是排在最后。”朝廷看重农业,不愿意耕田;朝廷便宜商人,百姓越来越多的进入市场,以为商人的效益比农业好。“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规定私下做小本生意的人要被罚做奴隶。”那些又穷又懒的人会得到奖赏。".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能当官,不能骑马,不能坐车,不能穿丝绸衣服。就连商人的后代也不能幸免。当时明确规定“老百姓的后代不得做官、做官”。除了政治上的镇压,经济上对商人的勒索也很厉害,“重税使他们难堪。“禁止具有城市登记的商人和住宅占据名田,违者将被没收其土地奴隶。再比如人头税,说“一人一算,就一百二十元,只有贾人和奴婢可以加倍。".唐代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审”。此外,国家对商业活动的管理也非常严格。唐朝政府征收的典当税和粮食交易税高达25%。商家财产税20元一个。连死人和蔬菜水果都要交税。明代政府在各州、府、县、市设立商税机关的“税署”,并在各地设立新的“抽科”,加紧勒索市民和商人。直到清朝,清朝的统治者还说:“...四人之业,除学者外,农业最贵。商人商人皆依农,故农为天下之业,工商人在末。”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人们不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做生意。在外面做生意,“一定要适合父母,不要结婚,离开家乡,淹没在岁月里,一直回来。”“幸运的是,你拿到更多的钱,用推车回家,但不幸的是,你经常被困在外面。”中国人做的事情,他们喜欢与文化相关。其实中国几千年不崇尚商业的原因其实是文化因素。在过去的中国,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本质上是儒家道德至上在社会秩序中的体现。儒家重视道德,所以在儒家看来,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应该取决于他的道德水平。理想的状态是,道德水平越高,你的社会地位越高,道德水平高的人领导或管教道德水平低的人。朱说:“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无君子则乱。”理想上讲,读书人是读得懂的圣贤,当然道德水平最高。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当时重义轻利的主流价值观相悖。商人的道德水平是全社会所诟病的,也就是所谓的无良商人唯利是图,当然他们的道德是最低的。农业和工业被夹在中间。其中农民老实本分,所以在工人之上。除了这个因素,另一方面,历代皇帝从执政经验中得知,在商业繁荣、城市发达的时候,往往土地兼并、高利贷横行,王朝被推翻。所以一直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那么,在这种深刻的社会背景下,晋商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呢?孔祥义没有给出答案。孔老师只是列举总结了相关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事实上,他否定了上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