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一年级的小学生?我的孩子不太好管理。他很听老师的话,但不愿意听父母的话。

你好!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我在教高一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进了小学之后就开始很感兴趣了。但是过了几天,我发现孩子们总是把铅笔盒忘在家里,或者忘记老师让他们带的东西。老师在课堂上什么也不能说,他们对上学的兴趣也不大。有些孩子特别胆小孤僻。如果他们什么都不跟老师说,就不敢和别人说话,也不会和同学交往。有的孩子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只是坐着说话喝水。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忘。每天都有一些学生忘记带书和学习工具,抱怨父母昨晚没有把它们放在书包里。有的孩子特别自私,自己的东西稍微碰一下就会向老师抱怨。他们不懂得谦虚,也不懂得关心别人...这是令我们许多父母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上了小学就变得不听话,很难教育?

为什么刚从幼儿园进小学的孩子会有那么多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这就是我今天和大家谈论的话题:一切为了孩子。

1.儿童在从幼年到少年的转变中面临的变化

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孩子,通常会面临六个方面的变化问题:

1.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幼儿园,老师更多的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家庭关系。学习活动中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简单,孩子的学习活动非常轻松愉快。

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非常高,让孩子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因为小学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要以教学为主,关心学生生活的机会就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师生个人接触的时间很少,新来的孩子可能不适应。

2.课堂教学的变化

在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方式,提倡边玩边学。

在小学阶段是正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休息和比赛时间很短。孩子每天面临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课后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3.行为准则的变化

在幼儿园,孩子们有大量的时间和权利自主选择活动,而在小学,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很少,大部分时间都要服从统一的要求。我们学校的班主任会进行专门的行为规范培训。)

4.人际关系的变化

进入小学后,孩子与幼儿园朝夕相处的同龄人分离,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主动结交新朋友,尽快融入新的班级氛围。

5.家长和老师期望的变化

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主要考虑的是孩子的营养、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玩得好,学习好,和同龄人相处得好。我们期望的是孩子们活泼、快乐、健康。孩子一旦进入小学,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值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除了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更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为了学习,孩子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会减少。

6.学习环境的交流

进入小学,幼儿时期自由、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转化为有科目、有作业、有老师控制的学习环境。如果孩子不能很快适应这种环境,很容易出现学习障碍。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是做好青年衔接工作的关键。

由于这些变化,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一些不适应是正常的。我们家长要正确对待,耐心细致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过渡阶段,让孩子很快适应小学生活。

二、父母在幼小衔接上要做哪些准备?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还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父母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孩子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公益广告:一个孩子的妈妈给妈妈洗脚。孩子看到了,主动端来水给妈妈洗脚。当那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说出“妈妈给他洗脚”的时候,触动了全世界很多父母的心。这是以身作则的典范。)

1,心理准备

(1)克服焦虑。初为人父母者的焦虑,往往是因为过于关注孩子的入学问题。孩子要上小学了,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也很常见的一件事。大多数孩子会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顺利适应,家长不用太担心。另外,我们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辛苦。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努力”的负面强化。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家长要用自己轻松的心情告诉孩子,小学学习生活是愉快的,值得向往的。

(2)小心比较。由于竞争激烈,同事朋友之间难免会比较孩子的学校和老师。家长要谨慎把握比较的尺度。否则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所谓距离产生美。得到的总是不如得不到的。相信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将为孩子和家长今后更快更好地融入学校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懂得欣赏。孩子要上小学了,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必然会遇到很多障碍。与其整天唠叨他,不如从小细节观察和欣赏他的进步,给他一种支持和信心,让这样的信心鼓励他自己去解决越来越多的难题。(赞美要具体。如果你表扬孩子的进步,不要笼统地说,具体说他进步了什么,比如: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你真的很爱干活,老师表扬你听了这么多人的话,等等。给孩子正确的方向。他会知道怎么做,以后会做得更好。)

(4)耐心等待。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比如遗传、年龄、性别、家庭教育等等。父母不能指望孩子一切都好,人无完人,更别说孩子了。否则你只会看到孩子的缺点。对于孩子的缺点,家长不仅要持之以恒地引导,还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注重人际交往。父母通过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父母要特别注意和孩子的相处,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果要求孩子有礼貌,父母也要尊重和礼貌待人;父母首先要让孩子关心和帮助别人。总之,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首先要做到。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很快喜欢上小学老师和同学,从而享受学习和小学生活。

另外,家长要和孩子聊天,尤其是在孩子新学校的第一个月,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学校,要知道小学是学习的地方,小学生主要是学习,要做作业,要考试,要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收获,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7)有效沟通:

教育孩子80%靠沟通,20%靠引导。首先,家长要明确沟通的目的:

1.满足孩子被理解的欲望。

2.表达关心,给予精神鼓励。

3.释放压力。

4.正确引导。

沟通方式:

1,学会理解和尊重,与孩子平等相处。

我教高一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家长跟她说,她的孩子很头疼,因为她总是不愿意做她让孩子做的事情,或者即使做了也很勉强。我问她怎么让孩子做事。她说,在家里,她经常说:“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去做作业吧。”我建议她再让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不妨换一种说话方式:帮妈妈拿杯子,好吗?“”,我相信把命令的语气换成委婉讨论的语气会好很多。后来这位家长这么做了,孩子真的变得愿意做事了。

“把杯子拿来。”还有“帮妈妈拿杯子,好吗?”两句话听起来和大人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孩子虽然小,但也不喜欢命令式的语气,而喜欢被托付。“被托付”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需要,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孩子也是如此。当一个人被尊重,被需要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轻松的,这能很好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居高临下,那么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就很难保持平等的地位。可见,只有理解和尊重孩子,才能真正平等和谐地生活。

孩子不爱听的话:

你怎么这么笨?学习不好,就别想什么好的。

你这个懒惰的混蛋,你从来没有为我做过任何事。学好音乐有什么用?

如果我得了100分,我奖励你10元。去学习吧,其他的事不用管。

孩子们最喜欢的话:

勇敢点,儿子。你可以做错。没关系,只要改正了,还是个好孩子。

儿子,老师表扬你上课认真听讲。妈妈真为你高兴。

你的字迹端正、干净、漂亮。太好了。你是个好孩子。

“你是个好孩子”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句话。

父母愿意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给孩子,但是仔细想想,我们有没有给他孩子最喜欢听的这句话?

人是一种喜欢被别人爱和理解的动物。内心像玻璃一样透明脆弱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欣赏。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是要有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植物的根。越深越宽,果实就越大。

总之,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那么家长在孩子放学一天回到家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我回家就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有什么错题吗?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孩子的好感吗?儿子,他愿意和你交流吗?他会觉得你看起来像警察。我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才能真正与孩子有效沟通:

1.你今天在学校看到了什么好东西?(正面引导)

2.你在学校做得好的是什么?(及时表扬)

3.你今天收获了什么?(及时鼓励)

4.我能为我母亲做些什么吗?(消除心理压力)

2、学会倾听,也要学会说真话。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往往只关心“畅所欲言”,其实是在堵孩子的耳朵,或者让孩子闭嘴。如果发展下去,就会变成一种常见的错误——说教,而且是空洞的说教。孩子也有交流的欲望,也希望自己的话能被很好的倾听。

每当孩子和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都要尽可能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孩子说话。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很在乎听他说话,孩子感到被尊重和鼓励,会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亲子沟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重要,但是在这种沟通中,作为父母要注意一点:少说多听。

善于倾听并不意味着一味迁就和放任,而不进行批评教育。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要善于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愿望准确地传达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批评”和“教育”中所包含的关怀和善意,避免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与其批评孩子,不如给孩子讲一个说明道理的故事。介绍一下系列书籍,比如短篇小说,心灵鸡汤,100个感动小学生的故事等等。

3.学会拥抱和耳语

你见过这样一篇文章“你们有没有拥抱过或者耳语过?”?上面写着:“在拥抱中,人能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一种全心的休息。焦虑情绪可以得到缓解和平复。人在情绪和心理稳定的时候是最理性的。”“窃窃私语比正常音量下的表情更有说服力,更感人。因为仅仅是耳语的手势就已经表明了两人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

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但由于我们中国人还是有一些微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对孩子的爱往往表现在物质上,而缺乏精神上的关怀。对于孩子,尤其是刚入学的孩子,要经常用语言、动作、表情、手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尤其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看着他(她)的眼睛,对他说:“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爱你,我们知道你能行!”当孩子的进步或成绩受到奖励时,要竖起大拇指,真诚地表扬孩子:“孩子,你真的是妈妈的骄傲。干得好!”要知道,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安慰和温暖。(育人要修心的道理)

2.学习准备

让老师在学校头疼的不是那些入学前知识匮乏的孩子,而是那些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不爱思考的孩子。如何让孩子有知识、有兴趣、有能力?我认为我们有必要了解学习中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如果孩子具备这些能力和素质,对学习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孩子的听力能力。好的听力将是孩子未来高质量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因此,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照例要求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时要看着说话的人,不要随便打断别人。与人交流后,问孩子关于交流内容的简单问题,测试孩子是否听清楚了。比如听完故事后,要求孩子简单复述听力的主要内容等等。

避免: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不要反复说话。(说三遍,比水还轻。)

(2)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会有益。“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好朋友。”这些名言都说明了读书的好处。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提倡“知行分离”。是一个需要知识的词,不一定是文字。目的是为孩子构建一个立体的阅读框架。比如高一第一本教材,本着“多认少写”的原则,要求认识400个常用汉字,并写出其中的100个,突出了识字的重点。学生怎么能记住这么多单词?只有多读书!

然后,毕竟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家长每天给孩子安排至少20分钟的固定亲子阅读时间。我们班有很多家长工作或生意有点忙,但大多数都在我的建议下给孩子准备了一些图文并茂、意味深长、充满童趣的拼音书,比如童话、成语故事、寓言等。这些简单且有插图的书籍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增加了他们的阅读机会,在房间里准备了小书架,让他们可以随意选择和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并设定每晚睡前20分钟为家长和孩子的阅读时间。家长给孩子读故事,或者让孩子大声朗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直接读认识的单词,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读。家长看完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读得好,讲得好,就要及时鼓励,比如在书上画个笑脸,画个星星奖励你。实践证明,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可以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一年级学完拼音,我们班就在我的指导下开始写拼音日记。那些写得好的孩子,都是每天坚持读书的孩子。)

所以我们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对识字的兴趣,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在阅读中阅读。多认识字,多读书,是一年级孩子的教育目标。

(3)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一种是有意注意。

要完成学校的学习活动,大部分是靠有意的注意。3-6岁的孩子没有注意主导地位的意向。比如,一个孩子会注意看和听新鲜有趣的东西,只要他感兴趣,就会长期开展这个活动。

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人的大脑在有意注意时会处于紧张状态,时间长了会感到疲劳。所以对于幼儿来说,没有引导和训练,没有提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没有完成任务,很难把无意的注意变成有意的注意。

所以家长要在孩子刚入学的时候就帮助孩子发展有意注意,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注意力。不如开始玩游戏。比如你把四五个玩具放在桌子上,让孩子看1-2分钟,然后让孩子转头,你把其中一个玩具拿掉,然后让孩子转头,告诉他桌子上的变化。游戏可以增加难度,比如玩具的数量多一点,移走后改变留下的玩具的位置可以逐渐缩短观察时间。

一般孩子更喜欢听故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听录音故事,发展孩子的有意注意。听故事前问几个问题,让他带着问题听,听完回答你的问题。你也可以让他边听边记故事内容,然后复述给你听。

只要你能根据孩子的情况,经常和他玩游戏,相信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就会得到提高。

(4)培养孩子的语言交际能力。

交流靠表达。进入小学,进入新的社交圈,表达自然变得重要。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很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自然也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一个在学校沉默寡言的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让老师和同学认识和喜欢他;一个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很可能被别人认为是愚蠢无知的。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害怕上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帮助孩子组织语言,提高语言能力。比如让孩子接电话,带孩子去商场,让他和店员阿姨沟通,让他交钱。出去旅游,让孩子主动和导游交谈,多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

(5)训练孩子正确书写:

写作是一种感性活动的学习。如果不在合适的时间教,就会错过机会,过早教会带来很多麻烦。最常见的错误是孩子的姿势和笔顺,让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和纠正,有些甚至在初中和高中都纠正不了。当然,下学期幼儿园的班级,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写字的准备活动,但是作为家长,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写字姿势。

书写姿势:

头部挺直,身体挺直,肩膀放平,双臂张开,双脚安全。

写歌:

我写了,我写了,

头要直,脚要平。

眼睛离书有一英尺远。

用拳头捶桌子

手离笔尖只有一英寸。

注意:在家里,我们家长可以先指导孩子背诵、写童谣,然后再拿出书来写,做到烂熟于心,家长可以纠正。长期坚持孩子良好的写字姿势一定会养成。其他习惯也是如此。坚持是最重要的。一般要三个月以上才能养成好习惯。只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持之以恒,一定会帮助孩子快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彻底地。

3.为生活做准备

幼儿园的孩子,生活中处处依赖大人。进入小学后,情况突然变了。放学了要跟队过马路回家,上学要调书包。所以培养和逐渐过渡自己的生活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平时每天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吃饭,穿脱衣裤,整理床铺,包括整理书包和文具。家长不要全靠自己,要逐步建立自己科学、方便、习惯的生物钟。还要改变生活习惯,让孩子按照学校作息制度起床、睡觉、吃饭。早上早起,让孩子早餐吃饱,午饭前不吃零食,晚上早睡,少看电视。你也可以教孩子认识时间,让他养成时间的概念。准备一个小闹钟,提醒孩子定时起床,学会掌握时间,以后上学不迟到。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给学生看课表,合理安排学习娱乐时间。)

4.材料制备

主要是准备必要的文具,都是舒适、简单、实用的。孩子们丢失和损坏太贵的东西是很遗憾的。孩子不会过早使用复杂的用品,也会影响注意力。物质准备不一定要全新的,家里旧的也可以,不至于造成孩子对物质的追求。服装要简单大方,方便孩子活动。不要追求名牌,免得孩子互相攀比,养成坏习惯。因为物质财富不等于精神财富和成功,培养孩子节俭朴素的物质观是我们家长的责任。

第四,教育孩子要有“三心”

首先,对孩子要有耐心。忍耐是人的修养的表现,对孩子的忍耐,是爱的最大表现。粗鲁的叫喊和殴打都是缺乏耐心的表现。还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有网友表示,有时候把工作上的气拿回家,拿孩子出气,是非常不对的。应该避免这种行为。即使有耐心的父母对教育理论了解不多,但如果能耐心地和孩子交谈,花时间去了解他们,孩子也会愿意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至少在人格和心理上是健全的,健康的人格对孩子长大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次,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这就需要我们多陪陪孩子。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要一点一点去做。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因为孩子还小,缺乏意识,所以家长需要时不时的提醒和督促他,并给他耐心的解释和引导,把一些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融入到故事中,教给他做人的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行动起来。多陪陪孩子,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孩子自然会把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告诉我们,让我们沟通解决。第三,对自己和孩子要坚持。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孩子要按照我们的要求做好,首先要管好自己的言行,一定要说到做到,做到让孩子记住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自己才能做好。比如我们很喜欢看电视,但是为了孩子的学习,我们决定不和他一起看电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孩子们的学习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们也感到欣慰和自豪。总之,持之以恒最重要。只要我们做父母的能够用毅力、耐心、爱心去教育引导孩子,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健康健康的成长。

五、什么是年轻收敛?

我们可以用下面三句话来测试:

一个是“对学习感兴趣”

就是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好奇和兴趣,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主动学习和提问;

二是“活动能适应”

即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和谐相处;

第三是“生活有条理”

也就是说,你可以自主安排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日常生活,不需要大人来催着盯着。

总之,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进入小学,是学校、老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老师和家长也是这种心情。我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愿望也是一样的,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最后送你一句话:每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每个孩子都有拥抱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