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十九个月该不该去早教?

前段时间回老家探亲,住在姑姑家。我看到了这一幕:

我19岁的表妹今年大二。因为学校离家远,他基本上只有寒暑假才回家。为了迎接儿子回家,他的父母提前打扫了房子,准备了很多美味的食物,所以他们想让孩子和自己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然而,高兴了不到两天,一家人的高兴就变成了唠叨和抱怨。

原来表哥每天只知道躺在床上玩手机。请他吃饭就像求他一样。吃完后,他把筷子放在桌子上,拍拍屁股就走了。他从来没有想过帮父母做家务分担,或者陪老人散散步,聊聊天,安慰安慰。

虽然他的父母对他的行为非常生气,总是抱怨,但同时也愿意帮助儿子打理一切。他们也称之为“孩子还小,大一点就知道怎么理解父母的辛苦了。"

这真的会发生吗?其实并不是。

正面管教的魔法书告诉我们,如果父母总是把“他还小”、“不懂事”之类的话作为口头禅,一遍又一遍地催眠自己,这样的“安排”不仅会让自己身体疲惫,还会让自己心理疲惫。

《正面管教的魔法书》作者是美国著名早教专家艾米·麦克里迪。她是世界上积极纪律概念的主要倡导者之一。20年来,她一直坚持通过电视节目、脱口秀、论坛、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积极倡导正面管教,帮助家长以积极、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与孩子互动。

在这本书里,她揭示了为孩子“做了一切”的父母,正在悄悄地成为孩子的“奴隶”,他们辛苦的背后,隐藏着孩子自私而自然的心理。

包办父母在中国家庭中并不少见,但他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往往得不到什么好处。信不信由你,孩子在享受父母无微不至服务的同时,唠叨抱怨父母忘恩负义,没有耐心,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不愿意承担责任等等。

根本原因一:不让孩子参与家务。

一方面,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孩子不愿意做家务,比如洗碗叠被子洗袜子,对家长来说都是小事,会为孩子开脱,认为孩子平时功课太忙,做家务浪费了学习时间。还不如帮他们把东西整理好,让他们安心学习。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总是推来推去,讨价还价,有时还会发脾气。还不如自己做,更快更容易,所以他们也不想问孩子愿不愿意尝试。

最后家务都是我们做,孩子再大也不会帮忙。

根源二:用钱奖励孩子。

许多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做一些事情,比如做作业和倒垃圾,会用钱奖励他们。殊不知,金钱在物化这些积极行为的同时,扼杀了孩子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归属感。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老人的房子外面有一块空地,午休的时候总有一群孩子在他的房子外面玩易拉罐。老人每天都被叮叮当当的声音打扰,于是想出了一个招数。

这一天,他把所有的孩子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谁把罐子踢得最远,谁就可以得到十美元的奖励。孩子们非常兴奋,互相竞争。好几天都是爷爷奖励,直到有一天他说爷爷没钱了,以后不能奖励你了。

结果孩子们不干了,他们想,我们玩什么没有奖励?浪费精力,于是爷爷的门又干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钱奖励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踢易拉罐是给别人的,没有奖励是不会做的。他们都忘了自己开始玩易拉罐是为了好玩,觉得很开心。

同样,如果父母奖励自己做作业做家务,孩子也会觉得做作业是给父母做的,做家务是给老师做的。形成这种认知,对奖励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有一天父母满足不了,就不会继续做了。

被安排的工作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一男子将4月份怀孕的妻子骗到泰国,在某景区将她推下悬崖,只为霸占她的财产。感谢他妻子的命运,她活了下来,并向警方透露了真相。

得知男子被捕后,男子的母亲在接受新闻采访时说:“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震惊了全网。三四十岁的男人还是孩子吗?当他们犯了错误,他们的父母试图用这个借口让错误消失。,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包办”,其实并不是在帮助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

安排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会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仅不能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还会成为威胁社会安全的书呆子和自私自利的人。

另外,很多家长也愿意依赖孩子,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如果父母能清楚地意识到帮孩子做所有事情的危害,他们可能会害怕。

那么,怎样才能不帮孩子“包办一切”,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呢?

第一,培养孩子参与家务。

我闺蜜的女儿今年6岁。学校安排她孩子回家帮她妈妈做个家务,让她父母签字。孩子一开始很主动,闺蜜想鼓励孩子干活,就让她帮忙洗碗。谁知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两个碗,闺蜜赶紧拦住她:“小心点,这么笨手笨脚的,妈妈,快来学习。回头给你签个名就行了,你可以跟老师说你洗碗了。”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做家务就相当于添麻烦。事实上,他们剥夺了孩子很多机会,比如从错误中学习,挑战成就感,体验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地位。

如果我们为孩子做了一切,却劝阻孩子自己的努力,那无异于对他说:“你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或者“你太小了,帮不上忙。”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把孩子排除在家庭工作之外,更容易养成自私。

所以从小训练孩子做家务,不盲目打击,让孩子自己做,并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正确解决问题,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好方法。

第二,坚持原则,拒绝孩子讨价还价。

很多家长都很困扰。每次他们给孩子布置任务或者制定规则的时候,总是和父母讨价还价或者用哭闹的方式让我们妥协。

比如,通常要求孩子晚上9点睡觉。结果暑假到了,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求着父母。我们允许他们推迟到10睡觉,甚至11。

这种做法其实会给孩子一种错觉,以为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我可以和父母讨价还价。这样孩子就会在各种不喜欢的事情上讨价还价,比如这道数学题能不能做,爸爸能不能帮我算;我不喜欢倒垃圾,可以吗?

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原则,那么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就会很弱,不愿意遵守约定。

第三,善用句型“只有……可以……”

美国著名早教专家艾米·麦克里迪(Amy McCready)曾在他的《正面管教魔法书》中提到一种方法。可能父母都用过,只是没意识到它的作用。那就是用好“只有……才能……”的句式。

当孩子拒绝做某件事的时候,那句“只有收拾好你的房间,你才能在周末和我们一起玩;做完作业才能看半小时电视等等。简单来说,就是把孩子不想做的事情安排在孩子愿意做的事情之前。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都要做事,不能想当然。

《育儿入门》里有一句话是我一直用来警醒自己的:

你千万不要做一个什么都依赖他的孩子,他往往是一个专横的孩子。如果我们不给孩子一个承担责任的机会,他就会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我愿意鼓励你做一个负责任的妈妈,能够给孩子积极的引导,支持,鼓励孩子承担责任。愿我们的孩子逐渐学会为家人做事,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为更幸福更优秀的人。

?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