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学校早教
早期教育是现代中国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
1古代“启蒙时期”和现代“敏感时期”?
大家一定听说过现代启蒙教育的“敏感期”,即孩子在成长的每个特定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让他们能够非常迅速地感受到某种知识和技能,并迅速吸收。敏感期的教学会事半功倍。
意大利学前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就是基于儿童的敏感期进行启蒙教育,让儿童在最合适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成长。
在古代,启蒙是指孩子进入私塾,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多为识字和读书。古代孩子的启蒙年龄一般在4岁左右。古代教育家认为,4岁是孩子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15岁从识字到进入大学的阶段称为启蒙阶段,孩子的记忆力最强。
清代陆诗怡曾在《论小学》中说:“十五计划以前,物欲未染,知识不发达,人们记的多,懂的少......老朋友使他们熟悉他们所阅读的一切。再大一点,不但不肯读,还读不下去。”
可见古人认为孩子在十五岁之前没有沾染物欲,没有对知识的理解。这时候他们要多学多记,尽量多读。否则,他们老了,不仅不愿意读书,而且很难读书。
无论是几千年前的古代,还是繁荣的现代,我们对启蒙教育的观念和重视程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略有改变,但最终目的是“教人,早教”。
2古代“诗”与现代童谣
《诗经》被称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11世纪至6世纪)的诗歌,311首。
《诗经》的内容讲解了关于植物、动物、生命的知识,以及二十四节气、天文歌谣、数学珠算公式。
《诗经》的内容充分发挥了中国母语汉字的韵律特点,书写形式对仗朗朗上口,以此为载体,让孩子或初学者更容易接受,实现知识的传播。
现代儿歌、童谣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只是书面表达简化了,意思直观明了,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像小孩子最熟悉的一首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去。”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地滚下来。"
童谣的内容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节奏感,每一句都有对应的韵脚。这种语音模式给孩子带来了语言兴趣。同时,一首儿歌或童谣往往讲述一个故事,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这种故事逻辑会为孩子以后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做铺垫。
3古代“童书”和现代绘本?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识字课本是西周的ZH·片玉,现已失传。从秦代李斯的《仓颉篇》可以推断,《世说篇》大概是按照意义关系排列的,四字为句,两个韵。
秦以后,仓颉、李稷、博学都重视识字和写字,这是师说的发展。
西汉以后,有了新的发展。《仓颉篇》是汉初流行的识字课本,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广泛使用的统一识字课本。
后来孟凯要读的《千千三百》,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百家诗的缩写,对应着著名的“四书五经”,俗称“启蒙小四书”。
这四本书在宋代以后的中国私塾中广泛使用,普及程度非常高。这种通俗读物写得很认真,有些还是著名作家写的。
“天地黄轩,宇宙万物。日月满,陈粟在列。寒来暑往,秋收冬储。当我是闰,我就老了,法调阳。”
这是南北朝时期创作的《钱文子》,其中自然知识与笔触融为一体。
前四句解释了宇宙的规律:天是蓝黑的,地是黄的,宇宙在混沌无知的状态下形成。太阳西升西落,月亮圆缺,星辰遍布无边的太空。
最后三句话清楚地描述了四季的变化:寒暑循环,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把几年的闰盈积累起来做成一个月,放在一个闰年。最后,“法性情调阳”是指古人用六法六气来调节阴阳。
千字文的内容生动有趣,是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如月亮、太阳、星星和四季的变化。百家姓也是押韵句的四字体,蕴含着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对中国文字的理解,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在古代,识字和写字是主要任务。尽管这种语言尽可能的有趣和生动,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所有的单词仍然是枯燥和没有吸引力的。
相比较而言,现代绘本也是基于不同的知识主题,但表现形式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色彩鲜明,人物形象生动,动作夸张有趣,更针对孩子的特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以前的学习方式一般是老师教,形式单一,对知识的接受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现代绘本增加了很多内容形式,比如亲子游戏互动、音频输入、3D立体...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古代“习惯染”与现代学习氛围
孟子的母亲,被称为孟母。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学了一些崇拜之类的东西,玩游戏处理丧事。他妈妈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住。”于是他把家搬到了市场上,孟子学到了一些商业和屠宰的知识。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住。”我把家搬到了龚雪。孟子在朝廷学会了鞠躬进退的礼仪。孟母说,“这是孩子们生活的地方。”在这里定居。孟子长大后学了六艺,获得了大学者的美誉。这位先生认为这是孟母逐渐启蒙的结果。
这就是史料记载的著名的“孟母三大运动”的故事。孟母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孟母注重学习环境,培养孟子,最终使孟子成为大学者。
在古代,学琴棋书画的“才子佳人”,往往出自大家族,非富即贵,书香门第。这样的家庭背景环境会从小陶冶孩子的个人修养,相互交往的人也会讲究“相濡以沫”。
相反,贫困家庭可能请不起老师教书,更别说爬高枝了,可能一辈子都是文盲。在那个教育没有完全普及的年代,环境对教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可见古人并不比现代人目光短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上学成了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家长对启蒙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报各种兴趣班,花钱,托关系去贵族学校,国际学校也屡见不鲜。只有高质量的学历,突出的个人能力,高质量的朋友圈,才是他们未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自古以来,时势造英雄,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成人预付50%的费用
古代启蒙教育最突出的就是“仁”的教育。从自身办学开始,在最初的办学阶段(也就是小学阶段)首先强调的就是德育,即对贵族子弟进行道德教育,教给他们一些道德行为准则。
在孔子时期,道德教育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孔子强调了君子的三个修养要求。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道德、智慧、勇气都是必须的,但最重要的是君子道德的培养。
孔融让梨教我们谦逊;《曾子避席》教导我们尊师重道;“曾经参与杀猪”教会了我们,父母和孩子说话要守信用...这些都是品格和道德的经典故事,具有大家一致推崇的普世价值,至今仍广为流传。
现代教育讲究“德智体美劳”,也把做人的德性放在首位。因为“德”是社会性的,其他属性可以归于自我,但必须由德来提升。
北大杀人案,复旦投毒案,虽然都在名牌大学,但是完全没有道德底线,即使取得再高的成绩也不能算是“成年人”。这些过激行为是道德腐败的放大。
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物归原主,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善良...这些事虽小却彰显了人性和原则,只有建立在这些优秀品质基础上的个人发展才有意义。
几千年过去了,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都在不断变化。只有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只增不减,启蒙教育才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积累和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