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

该教堂2000年历史的概述

教会历史的每一页都是救恩历史的一部分。通过教会的宣讲和生命的见证,神的话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中得到生动的展现,成为改造生命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会历史的每一页都是由忠实的信徒用鲜血和汗水书写的。许多信徒为了忠于神所托付的使命,不辞辛苦地把福音带到不同的地域和文化,面对逼迫,不惜倾注生命。他们的血像种子一样,在不同的地区发芽,诞生了教会。然而,在过去的1900年里,教会也经历了许多挫折,有时在面临挑战时会退缩和妥协;有时受到外力渗透,使教会分裂,走向灭亡;有时候,因为人性的弱点,人们高举教义的真理,却忘记了爱的实践,导致教会分裂,神的名蒙受重大损失。正因为教会经历了很多挫折,所以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教会的历史就是神信实的历史。无论在什么时代,当教会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时,神都举起瓷仆配合各种环境因素来清洁教会,使其复兴,使其从腐朽中崛起,扩展神的国度。

在讲教会在不同时期遇到的困难之前,我们不妨先勾勒一下教会近2000年的历史,让大家先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

为了方便起见,许多历史学家将教会的历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是早期教会的历史,从基督和使徒建立教会开始,一直到六世纪末。历史学家在六世纪末结束了教会的早期历史,因为教会在六世纪末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局面。从五世纪开始,罗马政府失去了对西罗马帝国的控制,西罗马帝国逐渐崩溃。然而与此同时,那里的教会越来越强大,逐渐成为普世教会的领袖。使西罗马帝国教会繁荣的关键人物是格雷戈里一世(约公元540-604年),他被认为是最后一任教父和第一任教皇,是罗马天主教传统的创始人。因此,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把格里高利一世登上教皇宝座的那一年视为罗马天主教传统兴起的开始。正因如此,教会历史的第二个时期始于公元前590年(即奎尔一世登基的那一年),直到公元前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历史学家称这段历史为中世纪教堂史。第三是现代教会的历史,从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的今天。

教会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独特的时代机遇,独特的问题和危机,独特的成就。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独特之处。

早期教会本身的发展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当使徒们相继离世,教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一方面,教会要继续使徒的传教工作;但另一方面,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教会,如何在失去使徒属灵权柄的带领下,保持纯正的信仰和合一的见证?这是当时教会的问题。在此期间,教会一方面试图保留使徒在世时的话语和教导,另一方面必须建立新一代的精神领袖。我们通常称这个时期为“后使徒时期”。这一时期开始于约100年至约170年。在这一时期,教会权威的形式开始发生变化。起初,使徒们直接接受了来自基督的见证和传达瓷器启蒙的使命,所以对于教会信徒来说,他们的言行带有代表基督的权威。但在他们死后,教会不得不依赖另一个信仰和生活的指标,于是一些被教会普遍认可的文献和信条开始出现,成为信徒信仰和生活最可靠的参考。正是在这个时期,圣经的正典开始形成;更详细的信条(如使徒信条)也出现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对信仰的表述非常简单,没有深刻抽象的解释,非常注重信仰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一时期也是教会经历大迫害的时期,但扩张非常迅速。教会的主要精力花在传福音的事工上;教会的组织还很简单,异端的影响还不算太猖狂,所以信徒越来越多。这个时候的信徒,绝大多数都是草根。这一时期的历史学家称之为“后使徒时代”。

然后是“安特-尼西亚时代”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75年,止于公元前325年的尼西亚会议。在此期间,教会经历了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在外族入侵方面,教会接连受到国家的严厉迫害,异教哲学家和作家也从多方面提出质疑和攻击。在内忧方面,教会中信仰和异端的表现更为极端。因此,在这一时期,教会不仅要向政府为自己辩护,还要迎接反基督思想的挑战,为纯粹的信仰而辩。因此,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基督教正统神学的发展和护教学的兴起。同时,在迅速扩张中,教会开始有了相对严密的组织,礼拜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这个时候教会已经不再被下层阶级垄断,基督教也逐渐渗透到了中上层阶级,于是教会里开始出现了各种不同阶级相处的问题。

“前尼西亚时期”之后是“尼西亚时期”。此时的基督教,由于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被迫害的焦虑消失了,但是各种内在的问题出现了。最严重的问题是教会正在变得世俗化和结构化。为了避免被这种趋势所腐蚀,许多信徒退守沙漠,试图通过独处时安静严谨的修行来维持圣洁的生活。修道的兴起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这个时代的另一个特征是神学论证的普遍性。为了解决这些神学争议,教会不得不继续召集大议会。教会的分裂也因为这些纷争和聚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进入第二段历史,我们看到罗马帝国日渐萎缩,蛮族经常入侵,罗马军队无力抵抗。公元前410年,哥特人入侵罗马,震惊了整个罗马帝国。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一事件是罗马亡国的先兆,是罗马人因抛弃自己的神而招致的惩罚。公元前475年,蛮族再次入侵罗马,四处掠夺。要不是罗马大主教求他们不要烧城,恐怕城就要被烧了。顺带一提,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不在罗马,而是在小亚细亚旁边的君士坦丁堡。自公元前315年君士坦丁迁都后,整个罗马帝国的重心从意大利向东转移,造成了意大利及其西部边境的空虚。一小群蛮族经常可以攻城掠地,来去自由。因为帝国无暇顾及西方,所以让罗马帝国的西方自生自灭。正因为如此,罗马大主教逐渐成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宗教领袖。蛮族入侵后,帮助和带领人民重建家园的往往是罗马大主教。罗马天主教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在东方,神学争论从未停止。一个神学争议解决了,又一个出现了。信徒的信仰生活逐渐失去了鲜活的能力。这时,大约是公元前630年,伊斯兰教突然兴起。公元前637年穆斯林入侵耶路撒冷,不到两年,整个叙利亚落入他们手中。五十年间,东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领土落入穆斯林手中,教会则退守君士坦丁堡附近的一个小角落,这对教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损失。

当时的形势确实很不利。西罗马帝国经常被蛮族入侵,人民无法过上安定的生活。东罗马帝国落入穆斯林手中。这真是一个灰暗的时代,所以很多历史学家称之为“黑暗时代”。我们要明确一点,“黑暗时代”不是教会内部的黑暗,而是指整个罗马帝国的文明崩溃,文化发展在很多方面停滞不前,很多文化遗产逐渐流失。反过来,教会是保存这些文化遗产的使者;例如,在许多地区,当野蛮人入侵时,农民经常逃离,以至于许多农业土地被遗弃,甚至耕作技术也丢失了。教会中的许多僧侣承担了耕作的任务,并保留了他们的耕作技能。其实这个时期也有它光明的一面。这一时期是教会向欧洲西部和北部迅速扩张的时期。以罗马为基地,教会派遣传教士带领野蛮人归向主。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750年,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和盘踞在今天德国和法国的野蛮人都皈依了基督。不久之后,北欧也被纳入基督教的版图。

由于东方教会的极大萎缩,罗马大主教逐渐成为大主教管区内最有影响力的人,罗马教会也因其传教成就而成为欧洲所有教会的母教会,处于她的牧养和管辖之下。于是,罗马天主教越来越强大,曾经很有影响力的东方教会在历史上的作用微乎其微。从那时起,教会历史的焦点几乎完全集中在西方教会的发展上。

教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教会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力之争和各种腐败开始出现。意大利贵族往往控制着教皇的选拔等政策,所以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实际上成为了教皇。从公元前900年开始,教皇的威望一落千丈,几经改革也无法逆转。世界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许多主教掌管几个教区,从不承担放牧的责任。不仅如此,他们出售一些有利可图的神职人员,许多神职人员的道德生活非常腐败。因此,缺乏田园关怀和真理教导,各种民间迷信渗透到俗人的信仰生活中;有时候神职人员会利用这些迷信来钓信徒,比如发卖赎罪券,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神学上,经院哲学兴起,神学内省几乎完全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所俘获。理性的论证往往代替了对神话的倾听和解读,神之道被转化为一套抽象而神秘的体系,与信徒的信仰体验和生活相去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从教皇到信徒,都觉得教会急需改革,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偶尔在旷野里有几声叫喊,但是没有效果。到了十六世纪初,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意识已经从渐变转变为急速变化,急速变化迫在眉睫。当一切条件准备就绪后,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对罗马天主教信仰进行了全面的检讨、批判和改革。马丁·路德的改革运动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速度传播,先是在德国,然后是瑞士和法国。不久,英国因亨利八世与女王离婚未能获得教皇批准而与梵蒂冈决裂,另一种形式的宗教改革运动也在英国展开。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路德教会;在瑞士,茨温利·乌尔里希·胡尔德里希(公元1484-1531)和加尔文(公元1509-1564)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宗教改革。英国圣公会在英国诞生。路德教派和改革宗在欧洲不同地区都有重要影响。丹麦、瑞典和挪威深受路德教派的影响,而苏格兰、荷兰和比利时则深受改革宗的影响。在英国,一些不愿接受圣公会体系的信徒在17世纪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寻求教会自由。这是美国建国的始祖,他们大多深受改革宗的影响。然而,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波兰,由于各种因素,改革运动一直在节节败退。因此,在改革运动之后,天主教传统仍然在这些地区牢固地建立起来。结果,教会分裂了;天主教和改革派敌对了300多年。在改革派中,不同教派由于信仰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制度差异,形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在十七、十八世纪,天主教把精力投入到传教工作中,他们在拉丁美洲、亚洲甚至欧洲本身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此时的改革派纠结于教派之间或教派内部的神学争论,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传教几乎失败。

自17世纪以来,欧洲的精神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理性主义逐渐兴起,科学也相应迅速发展。18世纪,欧洲出现了所谓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一种机械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就像一个机械系统,其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机械的科学原理来解释。于是,信徒的信仰受到严峻的考验;基督教的信仰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些神学家以适当的方式对传统信仰进行了妥协,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自由主义神学。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刺激了工业的发展,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西方的物质文明发展可以说是空前的。这带来了西方精神生活的空虚,教会感受到了来自物质主义的巨大压力。教会正面临世俗化的危机。

然而,另一方面,18和19世纪,甚至20世纪初,是教会复兴和更新的时期。从十八世纪末开始,复兴的火焰从英国烧到美国,再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地区。这复兴之火补充了教会对传教工作的热情。因此,在这两百年中,改革派教会的成长是前所未有的。

到了二十世纪,教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 * *产品主义,唯物主义,民族主义等等。因此,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二十世纪是基督教节节败退的时期。* * *资本主义在60多年里席卷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而欧洲的教会似乎在萎缩。但是,教堂的生命力真的很神奇。在各种狂热的冲击下,教会没有退缩,反而有扩张的可能。牛津大学在198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基督教仍然占世界人口的40%左右,而且教会还在不断壮大。

20世纪是西方传教士撤退和当地教会崛起的时期。很多第三世界的教会在承担了自治、自养、自传的责任后,发展很快。教会史也从西方教会史为主的论述转变为多元的历史论述,从多元的历史发展中寻求普遍意义。

20世纪也是统一运动开展的时期。可惜统一运动发起了一点,还没来得及拉近不同教派的距离,就大谈世界宗教的对话与统一。因此,在促进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合作和团结方面并没有产生突破性的效果。很快,合一运动的重心逐渐转移,从以合一为中心的讨论和活动转向政治和经济的解放,使第三世界的神学和教会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迫使普世教会正视信仰与处境的关系。我们可以说,20世纪教会的传道从回应理性思考的潮流,转变为回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人认为教会在二十世纪最大的发展会在非洲和亚洲;在非洲,教会的传教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而在亚洲,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面对如此广阔的农田,亚裔基督徒的责任真的很大。

复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