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教博主
关于雪梨,之前解释的“故事之外”可以通过点击蓝色字体查看。
妈妈和宝宝的关系决定了人生的起点。孩子童年经历的一切,都可能影响他长大后的事业、婚姻、教养。
爱孩子是“如他所愿”,而不是“如我所愿”;
爱孩子也是一个治愈父母“内心孩子”的过程。
想要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本来面目”的童年。这本书推荐阅读。
1
意识:遇见内心的婴儿
亲密是母婴关系中最自然的状态。
宝宝自发的微笑,妈妈发自内心的对宝宝微笑;当宝宝哭闹时,妈妈会立即安慰宝宝。
宝宝的“全方位自恋”得到充分满足后,宝宝的心智才能自然发展,逐渐走出自恋。
爱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
很多妈妈在婴儿时期就开始尝试定点喂养,规律甚至自主睡眠。这其实是打着“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幌子对孩子的冷暴力。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抛弃的恐惧和对亲人的依赖感。
以至于在童年时期,一些小挫折就可能让孩子爆发,甚至对父母拳打脚踢,像疯子一样不可理喻。
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真正独立。
一些所谓的“专家”说,经常夜奶会导致婴儿睡眠不足,影响大脑发育。如果有的妈妈是这样想的,不妨问问自己,如果半夜肚子饿了或者从噩梦中醒来,你是希望老公这个时候不理你,还是帮你泡一杯热牛奶,一个温暖的拥抱?
如何面对一个哭闹着不肯睡觉的宝宝?不要跑,不要妨碍。哭是婴儿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应该充分允许。
父母可以通过抚摸、拥抱、凝视、轻声说“我在这里”来接纳和陪伴宝宝,让他的能量流动得更顺畅。
心理学在一群孩子身上做过实验。规则是,如果你不马上吃你面前的一颗糖,你可能会在两个小时内得到两颗糖。
实验结果表明,等待2小时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功。也就是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
因此,父母试图从小培养宝宝的延迟满足感,让宝宝哭五分钟再去哄或者喂,是非常错误的。
孩子延迟满足的真正原因是父母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的需求会得到满足。
而那些童年需求往往可以延迟的孩子,往往处于“得不到”的恐惧中。当有一点好处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去消费。而当父母没有及时满足自己时,他们可能会害怕、愤怒甚至歇斯底里,要求父母立即兑现承诺。
孩子往往活在当下,自然享受当下的乐趣,哪怕是一片烂叶。用习得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珍惜的程度,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我们成年人在异化的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东西。
当然,及时满足的真正意义是,当孩子表达需求时,父母会及时回应和肯定。如果他们能做到,他们就会去做。如果他们做不到或者确实很难,也没必要强迫他们给孩子解释原因。
其实孩子并不贪心。他们其实很好谈判,也很体谅别人。
2
态度:放下判断,看完全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孩子的自我教育过程,不去打扰。比如,当孩子在专注地欣赏一幅画的时候,大人千万不要想指指点点,告诉孩子自己的理解,让孩子去感受,有自己的理解。
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框住孩子,孩子才能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体验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
早教也是打破孩子自我成长节奏的一种方式。看起来他们很早就学会了一些知识,但在让孩子学习一些知识的过程中,过早地对某个特定脑区进行反复的密集刺激,会导致“神经拥挤”,可能会造成其他脑区的萎缩,最终让孩子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付出代价。
中国有句古话“你说话晚”,有道理。
人类会说话,说明已经发展了思维能力。婴儿期的思维过程是混乱的。只要很好地建立了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宝宝就可以不用语言和妈妈交流,所以不急着发展语言能力。这样,宝宝就可以在安心攻击思维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与万物链接的能力。
如果一个宝宝过早地发展了语言能力,而且连接顺畅,很可能是妈妈和宝宝之间的连接出现了问题。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说话早的孩子都是母婴关系造成的。关键是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不要太功利的引导。
大多数父母都不能让孩子吃糖和看电视,怕损害孩子健康或影响视力。但在这些行为背后,孩子其实是和自己的身体联系在一起的,家长需要做的是允许,而不是用暴力阻止。
如果你真的很怕孩子吃糖上瘾,记住,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因为每一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有一个因为缺乏爱而痛苦的呐喊。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孩子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但是这些规则实际上是在侵犯孩子的自由,比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
如果要制定规则,也必须在最大限度维护大家感受的基础上制定。比如因为父母工作很累,晚上想早点睡,那就和孩子商量。如果父母洗澡需要帮助,那就在晚上睡觉前问他们。
制定规则,别忘了要有爱的流动。
用足够的爱对待孩子,好习惯自然会出现。父母应该尊重和允许孩子,尤其是无条件的爱。
三
关系:童年的交往模式决定了未来的关系模式。
婴儿期的母子沟通模式决定了未来的亲子关系模式。父母需要做的是确认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评判自己或者打断孩子。
当孩子伤心哭泣时,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的焦虑而大声呵斥或威胁孩子停止哭泣。
这种强制性的打断或者不认同,会阻塞孩子的精力,长期的精力阻塞会形成心理甚至生理上的疾病。
家长要相信孩子是充满智慧的,他们会通过充分体验自己的情绪来治愈自己,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释放能量,以免形成心理创伤。
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拓展孩子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父母最好的就是允许,不要打扰。如果孩子需要,就静静陪着他。千万不要试图去解决孩子的情绪。
同时,家长要知道,如果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敢拒绝就有可能失去。但是拒绝本身不会伤害孩子,但是带着判断的拒绝会伤害孩子。
例如,如果孩子想要一个玩具,父母会说:“这个玩具太贵了。妈妈现在没有足够的钱买这个玩具。我们能换一个更便宜的玩具吗?”相对来说是没有判断的拒绝;
如果父母说:“你有几个玩具?况且父母每天辛辛苦苦给你提供衣食。你怎么这么无知?”这是一种判断性的拒绝,会伤害孩子。
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往往习惯在因为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拒绝的时候,加上一堆理由,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拒绝是合理的,而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这种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的过程,会让孩子觉得总结是错的,不敢轻易要求,哪怕是合理的。
家长要相信孩子是讲道理的,非常好谈判。当他们拒绝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觉得,即使被拒绝,他们还是爱着孩子的。
父母陪伴孩子的关键不在于时间的多少,而在于质量。只有当你完全不想改变对方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走进对方的内心,真正陪伴对方。接纳对方,无论是伴侣、朋友还是孩子。
四
内在:伤害的不是爱。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是否丰富。
每个家长所谓的“对孩子好”,其实是在控制孩子,会降低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的活力。
孩子天生爱双方父母,希望家庭和睦,认为可以挽回破裂的关系。
所以,如果父母关系融洽,对孩子好,孩子会认为是因为他们好;而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对孩子不好,孩子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自己的错。
不良的母婴关系可能来自于父母本身在童年时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并且会将这种不良的母婴关系延续到自己的下一代。
要想打破这种延续,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原生父母和出身家庭的好与坏,都不是自己造成的,也不必为此付出代价。
许多父母在孩子拒绝正确进食时强迫他们进食,甚至威胁和恐吓。大人这种自以为是的“正确”观念和做法,其实是在无视甚至完全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控制孩子,勒索孩子的感受。
父母要知道,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们有能力察觉到孩子是否饿了,就像刚出生的婴儿饿了就哭着要吃的一样,要用爱和自由来养育孩子。
对于孩子,父母也要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孩子的事,不要试图用爱去控制任何人。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大于父母子女关系,所以一定要把夫妻关系放在家庭关系的首位,否则就会出现一系列扭曲的情感关系。
五
外表:你值得更好的。
身穷一时,心穷三代。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并把这种缺失感和负罪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的金钱关系将是沉重而艰难的。
童年的被剥夺感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这种剥夺感不一定来自外在的物质,而是来自内心的剥夺。
比如,很多家长不愿意开心地给孩子花钱,或者在给孩子花钱的时候,会反复强调“钱来之不易”“珍惜东西,不要浪费”,这样会给孩子传递一种缺失感和负罪感,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父母经常给孩子传递的信息都是“物质攀比是可耻的”,“物质攀比是不够的,但物质攀比是绰绰有余的”,那么孩子很可能以后收入一般,赚钱没有进步,同时物质欲望难以填满,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盲目囤积。
父母可以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一定不能武断地判断孩子的要求。他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值得拥有一个好的外表,让他们的内心充实。
如果你爱孩子,你必须看到他们,不要评判或控制他们,因为他们是。
写在文章的最后
爱情是“如他所愿”,而不是“如我所愿”。
现实中,很多家长都犯了“看不到孩子本身”的错误,他们只看到了孩子的功能价值。
比如,当孩子需要打游戏让自己开心时,家长担心孩子会为此而荒废学业。父母关心孩子还是关心孩子的学业?
父母能否看到孩子自身的存在,而不是轻率地给物质“它”下一个有外在价值的定义,决定了孩子能否在内心直接感受到爱。
只有放下期望和目标,尊重孩子这个独立的生命,孩子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
而父母,只有坦诚相待,不逃避地上的感情,才能真正治愈“内心的孩子”。
结束
文|安静